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伊歌:遏制通胀该出手时就出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3日 08:20 每日经济新闻

  国家统计局推迟一天公布上半年经济数据,公布一天后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就同时宣布:上调一年期存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率调减至5%———新一轮宏观调控向着“实际负利率”打出了第一拳。

  实际上,当国家统计局捧出有点“发烫”的数据后,对宏观调控“如箭在弦”、“呼之欲出”的预期就急速上升。有两个数据屡被提及:上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达11.5%,创12年以来新高;6月份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达4.4%,创33个月以来新高。两个数据都远超原定8%和3%的目标,也背离“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宏观经济政策指向,因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双管齐下的调控措施势在必行。

  物价是观察经济表现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高增长伴随着严重的通货膨胀,那么经济无疑处于过热状况。近年来,相对低廉的资金价格(利率),不断激发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投资冲动,诱导经济从偏快走向过热;低利率与利息税相加,使储蓄存款长期处于实际负利率,却未能明显刺激消费,储蓄率仍居高不下,经济增长依赖于出口增加———由此造成了宏观经济的内外严重失衡。尽管今年以来央行已2次加息、5次提高存款

准备金率,发行定向央票等政策工具更是随时出手,但CPI仍一路走高,通货膨胀的压力已清晰浮现。这一轮物价上涨由肉禽蛋等食品引发带动,平民百姓早已从餐桌上、菜篮里感受到“银纸缩水”,低收入家庭更是百上加斤,通货膨胀已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活生生的生活现实。

  就统计数字而言,通胀尚未到严重的程度。然而,正如国家统计局发言人李晓超所说,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一旦食品价格上涨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出现以房屋销售价格的叠加及其相互的作用,也存在着引发价格上涨的风险,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对于通胀压力,有的学者认为“市场能够自己克服的一点问题,没有必要动辄动用货币政策工具”,主张“央行现在根本没必要加息”,“适度的通货膨胀不但不是危害,反而有助于

中国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发展”。这种既不符合逻辑,又无事实依据的看法,显然没有被决策层采纳,更不会得到公众的支持。

  事实上,通货膨胀并非“无害”,也非市场能够“克服”。通货膨胀也有经济成本:物价上涨过快,人们会难以觉察价格体系传递的信号,分不清是需求增加还是通货膨胀,这种“噪声”降低了整个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通货膨胀还会扭曲税收制度对人们工作、储蓄和投资的激励,由此造成效率降低和增长放缓;严重的通货膨胀会鼓励人们为保护自身利益而提早、过度地消耗资源……

  近百年来,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央行在历经无数严重甚至恶性通货膨胀的折磨后,大多已将通货膨胀视为头号敌人,以稳定的低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长期目标。美国的《1997价格稳定法案》要求美联储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欧洲货币同盟的基础,马斯特里特条约确定将价格稳定作为欧洲中央银行的主要目标。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德国和日本几乎同时出现战后的经济起飞,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贸易顺差的扩大,也几乎同时面临货币升值的压力;但货币政策的南辕北辙,导致两国经济走向的迥然不同。德国在马克汇率浮动渐进升值后,坚守独立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严控物价上涨,平稳渡过马克升值的难关。日本先是极力抵制日元升值,后来在外部压力下日元急速升值,又以低利率等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缓解升值压力,结果既无法阻挡升值,又造成严重通货膨胀,洪水般的资本涌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造就全球最大的泡沫经济,泡沫破灭后陷入十多年的衰退。

  通胀之害,史书不胜枚举。在人民币渐进升值之际,更应以德日为鉴,对通胀压力保持高度警觉,该出手时就出手。

     (摘自《羊城晚报》)伊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