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中国经济没有过热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1日 00:36 华夏时报
——访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 本报记者 李爱明 北京报道 “中国经济没有过热。”7月20日,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表示。 “虽然GDP增速比较快,但效益在提高,经济结构也在优化,这种速度是可以接受的。”姚景源说。在他眼里,从2003年启动的这一轮经济增长与1992年至1995年的那一轮有很大区别,目前没有通货膨胀是最明显的特征。 华夏时报:上半年GDP11.5%的增速是自1995年来的新高,而且4.4%的CPI也不断走高,投资虽然整体回落,但呈现反弹趋势,经济过热了吗? 姚景源:严格地讲,“热”并不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它跟人是否发烧有一个尺度不一样,所以也很难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仅从经济增速看,是比较快,但我们看经济是否过热,不能光看某个数据,而是应该综合分析。 抛开GDP增速,有两个重要指标值得注意:第一,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明显,企业利润增长,城乡居民持续快速增长,增幅多年来少有,农民人均收入更是20年来最高水平。这说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是统一、协调的。 第二,结构调整的成效显露。上半年,投资回落3.9个百分点,消费增长15.4%。从2003年到2006年,投资的年均增速为26.6%,消费年均增速12.2%,两者之差是14.4个百分点。而今年上半年这个差距只有10.5个百分点。这种一升一降的局面,意味着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 另外,从抑制高污染、高耗能方面看,上半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速为20.1%,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有色金属、钢铁、化工分别回落4.3、2.5、0.7个百分点。目前,政府抓节能减排的力度这么大,下半年的变化将更大。 我认为至少现在不能讲中国经济过热。虽然速度比较快,但效益在提高,结构在优化,不能定义为过热。 华夏时报:4.4%的CPI是否意味着存在通货膨胀的可能?物价会不会持续上涨? 姚景源:从1990年至今,每年经济增速超过10%的连续周期有两轮:一轮是1992年到1995年,另一轮是2003年至今。1992年到1995年的4年中,CPI年平均增幅为14.58%,1993年甚至达到24.1%,是明显的通货膨胀。而从2003年到2006年,CPI平均为2.1%,加上今年上半年,平均也不会到3%。 今年上半年的CPI的确是这两年多来的最高点,但它是一种结构性的上涨,不是全面的物价上涨,不应该看做通货膨胀。它跟1992年到1995年那一轮物价上涨是不一样的。 判断是否通货膨胀,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而从我们监测的800多种商品来看,基本都处于供大于求或者供求平衡,消费品中基本没有短缺产品,所以,供求关系决定至少今年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另外,通货膨胀还表现为较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我相信央行也完全有能力控制这一点,避免出现通货膨胀。 华夏时报:CPI现在几乎人人皆知,但许多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么,到底应该怎样看这个指标? 姚景源:的确,CPI现在成为普及最高的名词之一了,而且总是和加息联系在一起。其实,一般人可能不知道,CPI的构成包含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居住八大类产品价格,只不过食品类占的比重最大,为32.7%。而今年上半年CPI的增长,正是由食品类带动的,3.2%的增幅中有2.5个百分点是食品带动的,剩下的七大类总共才上涨0.7个百分点。而食品类的增长并不是需求增大引起的,而是供给量减少引起的,所以眼下还是要解决供给量的问题。除了政府调控以外,我相信市场也能自发调节。 需要指出的是,今年这种局面跟央行去年货币政策的积极调控是有关的。我认为,央行在调控物价方面的确有很大的功劳。 我认为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方针非常正确,下半年还应该坚持这种方针。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