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专家普遍认为加息势所难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 13:47 南方日报

   食品涨价不会引发全面物价上涨  

  上半年CPI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呈现出结构性上涨,主要原因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所带动,而工业品价格和服务价格基本稳定。如果控制得当,不会引发全面物价上涨。  

  “当前中国面临较大的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压力,食品价格上涨增加了居民生活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支出负担,不能掉以轻心。”

  在昨日上午于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一改往日言辞含糊的“职业习惯”,对当前国内物价涨势作了如此直截了当的表述。

  根据李晓超昨日公布的数据:今年6月份,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4.4%;此外,上半年CPI亦达3.2%,比去年同期增加1.9个百分点。

  食品涨价带动CPI破4%

  与此前众多分析人士的观点基本一致,国家统计局昨日也认为,导致6月份CPI同比增幅击破4%的主要牵引力来自于食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在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3.2%的涨幅中,粮食、肉禽及其制品和蛋等食品价格上涨带动了2.5个百分点。

  另外,通过对比分析相关数据不难发现,今年上半年,扣除食品和

能源项目后的核心价格指数仅上涨0.9%,工业品出厂价格基本稳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在回落。这种食品类价格“一枝独秀”的局面,用李晓超的话来说就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显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

  “粮食、肉禽及其制品、蛋类的价格上涨,是因国际市场粮食涨价和粮食需求增加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在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中,尤其以生猪价格上涨较快,生猪价格上涨主要受饲料价格上涨、成本增加、收益较低、供给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

  对于李晓超上述中规中矩的原因分析,一些专家除了对之表示认同,还补充了自己的观点。其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的粮食问题专家程国强通过自己的分析比较发现,当前我国粮食涨幅最明显的是大豆。“今年6月份大豆价格和去年同期比较大概高了30%,玉米大概今年比去年同期比较价格上涨了6%。”

  此外,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更多地从国际市场的角度分析了国内粮食价格快速上涨的原因。她认为,在当前我国CPI结构不合理——食品类权重占到30%以上的境况下,粮食价格受外部因素影响一旦太大,国内的实际物价反映到CPI数据上就肯定“不好看”。

  虽然李晓超昨日也提及了国际市场粮食涨价和粮食需求增加等多方面因素对国内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的拉动,但是面对记者就此提出该如何扭转这一局面的疑问,他并未给出清晰的答案。

  价格整体上涨风险一触即发?

  肉价——这个在市场经济下本来可以由市场自身化解的问题,却成为我国各级政府今年以来的重要日常工作。对此现象,专家分析说,这一方面折射出我国物价指数结构本身的不合理之处;另一方面,它也反映出当前国内物价整体走高的事实。

  记者注意到,李晓超昨日关于“一旦食品价格上涨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将会引发一系列的价格上涨风险”的言论引起了众多媒体记者的关注和追问。在李晓超看来,由于当前流动性过剩仍较突出,房屋销售价格还在上涨,

股票指数在波动,因此包括肉价、粮价在内的任何一种物价是否能得到平稳控制,都将牵引整体物价的运行安全性。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CPI同比涨幅在连续3次冲破3%并于6月份击穿4%之后,还将继续上攻?我国当前的物价水平是不是已经整体过高呢?

  李晓超的一番分析亦可视为对上述疑虑的一种诠释。他认为,由于去年同期CPI基数低,相应也显得今年上涨幅度比较高——统计资料也显示,去年上半年,在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1.9%,其中粮食上涨1.3%,肉禽及其制品下降7.7%,蛋价格下降10.9%。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在受访时认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CPI月度增速在4%左右也算比较正常,尤其是猪肉等农副产品价格多年保持不变,适当上涨一些应属正常情况,因此,“大家还是不要对CPI数据过度敏感”。他认为,出于防范恶性通货膨胀的需要,对于CPI增速提高保持一定警惕是必要的,但是我国并不存在出现恶性通胀的制度基础,因此,预计下一步的通胀水平能够维持在可接受的程度之内。

  银河证券高级经济学家苑德军也认为,这次物价指数如此陡峭,除了由于现实物价确实有所上涨外,也与去年同期基数偏低不无关系。“随着国家对于物价走势的调控措施逐步实施到位,整体物价水平逐渐滑落将为期不远。”他同时认为,“物价水平能否回归合理区间,关键要看调控措施能否到位。”

  专家众口一词:加息毫无疑问

  在昨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发布除了按照预定规程发布的“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等数据外,还意外地同步发布了“6月份及上半年的CPI数据”。

  “统计局将原本定于周三发布的CPI数据改到周五发布,让我们怀疑是不是周五当天会有新的政策同步出台,让我们比较警觉。”北京证券的一位研究人士昨日告诉记者,“今天还是周四,数据却又提前放出来了,真不知道他们葫芦里面卖的什么药。”

  事实上,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和市场人士普遍表示,他们当下关注的重点并非新数据具体达到了多少,而是看将有什么样的新调控措施出来——譬如是再次加息、降低或者减免利息税,还是适时发行一定数量的特别国债?

  李晓超昨日同步发布的关键数据还包括上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情况。经初步核算,上半年我国GDP总值达到106768亿元,同比增加11.5%,比上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

  吴晓求认为,从昨日统计局发布的这一系列数据看,新的加息措施可能性加大。银河证券研究中心副主任丁圣元也认为,目前这个较高的CPI水平已经使得加息几乎毫无疑问。另外,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基于如此快速的GDP增幅判断:上半年GDP增速已经超出了合理的增长速度,下半年加息政策必然出台。

  张卓元认为,今年上半年GDP11.5%的增速将宏观经济推向了过热的阶段,这种高速增长又付出了环境资源损耗较大的代价,宏观经济在增长速度和增长方式上都是不正常的。“下半年一定会加息。”张卓元认为,起码利率应该为正,而名义利率应当高于CPI。“今年全年GDP增速大约会与去年的11.1%持平。”基于这样的预期,他认为下半年的宏观措施会从减少利息税入手,进而调整利率。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现任所长刘树成认为,“根据历史经验,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率已经处于或稍微越过我国经济适度增长区间的上限边缘。”

  本报驻京记者 郑春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