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经济偏热三话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 10:49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郑红 马海邻

  流动性过剩挥之不去,升值预期无法消除,国际热钱源源不断,部分行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宏观调控似乎走到了一个瓶颈口———

  国家统计局昨天发布的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表明,中国经济偏热迹象没有缓解。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坦言,当前食品价格涨幅过高,房屋销售价格还在上涨,流动性过剩仍较突出。

  从流动性过剩现象看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挑战,至少有三个热点问题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那就是———为什么资产价格的涨幅超乎想象?为什么流动性过剩难以解决?为什么产业领域压什么热什么?  

  国家统计局昨天发布的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表明,

中国经济偏热迹象没有缓解。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坦言,当前食品价格涨幅过高,房屋销售价格还在上涨,流动性过剩仍较突出。

  流动性过剩挥之不去,升值预期无法消除,国际热钱源源不断,部分行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这么多复杂的问题交织在一起,最经典的经济学理论有时或许也解释不清。

  为什么有些宏观调控举措却事与愿违?直击当前中国经济生活中的热点话题,许多经济学家试图求解:是对宏观大势的判断有误?是调控措施的力度不够?抑或就是中国的经济问题过于特别?复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创新基地主办的“经济学人上海圆桌会议”从流动性过剩现象切入,大胆分析中国经济现象,因为尖锐因为开放,一些疑问反而有了比较清晰或者说比较有说服力的答案。

  价格为何涨不停?

  国家统计局网上图示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走势,清晰显现的是一条“坡度不小”的上升曲线,这是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居高不下的最形象注解。昨天公布的最新数据是,今年上半年CPI涨3.2%,涨幅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9个百分点。

  其实不需要什么说明,老百姓实际感受到的情况也差不多,食品价格在涨,蔬菜价格在涨,油品价格在涨。至于投资成本最大的房地产,今年以来价格也是节节攀升,近期全国有些省市的涨幅甚至超过20%。

  为什么价格涨不停?可以解释说是因为通货膨胀。但为什么有些商品卖不出价钱,而资产价格比如房子,涨幅又超乎想象?深入分析会发现,中国的价格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结构性问题。

  复旦大学袁志刚教授认为,按照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判断,中国的CPI实际上是通货紧缩的。但是中国的情况复杂在于它是一种剩余经济(产品市场上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由于

汇率固定不能调整,导致形成了巨大的外汇储备;但由于巨大的流动性,造成了对于资产的巨大需求,所以在资产市场,又是需求大于供给。需要强调的是,商品市场上总体是供给大于需求,但房产例外,因为它既是商品也是资产。中国的CPI增长要区分结构,袁志刚表示,大多数制造业产品并不是构成CPI增长的原因,造成CPI增长的因素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房地产,一是能源性产品。当然,一般性商品中也要特别区分工业制造品和其他商品,前者因为供应充分而没有上涨的可能性或者说涨幅有限。

  对于这一点,复旦大学华民教授也有类似看法。他认为,因为失业人口的大量存在,中国的价格传递在商品市场并不通畅。过剩的供给只有转到资产市场,所以房产、

股票容易溢价。“中国的资产溢价在全球难以找到相匹敌者。房产价格也是如此。中国的房产市场,相当于三代人的收入在买一套房子———老一代首付,当代人按揭,房产价格怎么可能不上涨?”华民认为,这是由于中国一系列起飞增长当中的结构问题所造成的。

  流动性为何过剩?

  华民的基本判断是,流动性过剩,从现象上看,储备过多导致央行资产增加,在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下,必须转化成央行的负债,那么就要发行货币。但本质上是中国经济结构造成的。

  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内需不足,大规模的生产没有大规模的市场与之相匹配,这是所有工业化国家都曾经经历过的阶段;另一方面又缺少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所以中国产品要出口只能做加工贸易,这样就有了FDI。在没有内需的情况下,FDI进来一定是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双顺差。这些原因加在一起,储备肯定增加,而在资本项目没有开放的情况下,央行只能发行货币,从而导致流动性供给增加。

  上海财经大学丁剑平教授认为,中国经济的流动性过剩是世界流动性过剩的一部分,只是中国的这种现象较为突出,放在世界背景下,想要完全取消和改变流动性过剩是不可能的,只能稍加缓解。中国宏观经济最具竞争力的是劳动力,由于内需不足造成出口旺盛,这一事实近期改变不了。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石磊教授表示,工业化阶段高增长是必然的,高增长带来流动性过剩是必然的。他认为,现在流动性过剩的原因,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市场失去了“自我出清”的能力和机会,政府干预太多,很多地方还在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思路去操控和管理市场,使得已经初步形成的良好配置资源的市场机制无法出清市场,从而问题日积月累。

  为什么调控很难?

  流动性过剩必然伴随新一轮宏观调控,专家们针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深刻剖析。复旦大学殷醒民教授的话风趣而发人深省:实地调研发现,中央政府越要调控,地方政府就越想“大干快上”,否则紧缩政策出台不亏了?政策打压什么产业,企业就上什么产业,因为预期产品价格会涨么。石磊教授的分析与他相呼应: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是控制需求的,而从各国实践来看,二战以后凡是以控制需求为目标的宏观政策,都效果不佳,中国以往也有过类似教训。

  听从“市场的召唤”,是与会专家的一致呼声。袁志刚教授说,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堪称百年不遇,宏观和微观层面都相当好,不要过多进行紧缩型的调控,而是应引导解决经济结构性问题,提高劳动力收入,创造内需,搞好监管和法制。同时,利用“人口红利”结束之前的10年-15年左右时间,抓紧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复旦大学孙立坚教授认为,中国流动性过剩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应该利用财政政策来刺激产业结构和内需生成机制的尽快调整,配合货币紧缩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来缓解流动性过剩的冲击,比如,配合外汇管理局严打热钱流入、配合银监局监管违规资金入市的行动,财政部可以及时增加某些受投机资金炒作、对泡沫现象严重的资产征收所得税,等等。但不能将财政政策作为主要手段来冲销暂时的流动性过剩现象,否则高昂的成本不仅降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规范性,而且,也会给其他宏观政策的有效实施设置不小的障碍。

  华民教授对鼓励“走出去”的政策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说,在中国存在大量失业的情况下,必须防止产业空心化,中国企业的劳动要素密集禀赋决定了它们在中国最有竞争力,离开中国本土,很可能失去竞争优势。而资本走出去走市场化的道路,必须让企业去运作,而不是政府运作,这样才能减少风险,防止被“围剿”。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