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援外培训:助力发展中兄弟共同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8日 09:53 国际商报

  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拥有约1.37亿人口,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其饮用水的普及率仅为30%,许多当地居民必须到很远的地方排队打取生活用水。

  中国西北部的甘肃省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缺水问题。

  尼日利亚、中国甘肃,两地相隔万里却被小小的“水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小水窖的非洲之旅在与旱魔斗争的过程中,甘肃人民在古老的雨水利用方法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水窖”技术,即通过硬化土地,将雨季的雨水收集导流到抹有防渗红胶泥或水泥的地窖中封存起来,留到旱季供人畜饮用。

  2003年6月,甘肃水利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甘肃水科院)开始承办“国际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培训班”,来华的尼日利亚学员了解到这项缓解旱区人畜饮水问题的有效技术后,立即将其引进回国,甘肃水科院的水窖技术也第一次走出国门,开始了它的非洲之旅。

  “一眼水窖可储存30~40立方米的水,可供一个十口之家饮用5个月。”甘肃水科院雨水利用研究所所长马成祥告诉记者,目前这项技术的应用不仅解决了甘肃26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和550万亩农田的补充灌溉,而且被成功推广到全国13个省区的700个县。“与甘肃旱情相似,非洲许多地区的降雨也主要集中在雨季三个月,而旱季则滴雨未有。更重要的是,每眼水窖的推广成本在2~4千元人民币左右,这种低成本的技术正好能帮助当地人度过漫长的旱季。”

  据统计,2004年以来,甘肃水科院已帮助尼日利亚吉嘎瓦州修建了200余眼水窖,当地累计250名地方行政长官和技术人员接受了雨水利用技术的培训。此外,阿尔及利亚、马里等非洲国家和沙特阿拉伯的学员在培训后,也纷纷与甘肃水科院开展了水窖技术的推广合作。

  现在,“水窖”正快步走进非洲,帮助当地人解决旱季饮水的难题。

  优势技术的交流共享机制

  水窖技术的传播推广只是通过援外培训促进受援国发展的一个典型事例。

  为切实帮助受援国提高其自身发展能力,保证培训实效,在培训班立项时,

商务部的业务主管部门都会充分考虑承办单位的培训实力,其中,培训内容对于受援国需求的吻合程度以及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都是重要的考量标准。最具学科优势的专业项目纷纷立项,让众多参与培训的受援国学员收获满满。

  已承办17期培训班的甘肃省科学院自然

能源研究所,因其在
太阳能
研发应用方面的专业优势,早在1991年就加入到援外培训的队伍中。亚洲最大的太阳能采暖与降温技术示范试验基地、130多项科研成果、国内太阳能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突出的学科优势吸引到五大洲超过400名技术人员参加培训。

  马马特科希莫夫·米尔扎苏顿是今年6月13日开班的“太阳能应用技术培训班”一名学员,这位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太阳物理科学生产联合公司的材料科学家,已经是第二次参加甘肃能源所的培训班了。“7年前,我运用在培训班学习到的知识回国研发了大功率的太阳炉,并成为公司的主打产品之一。”马马特科希莫夫向记者透露,今年,他计划将培训班的英文教材译成俄文,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技术,开拓乌国的太阳能市场。

  作为援外培训队伍中的新兵,青海省国际经济合作促进中心虽然今年才是第二次举办畜牧业生产与管理技术培训班,但凭借其在畜牧业方面的成功经验就已吸引超过50名学员报名。

  借助优势技术的支撑,援外培训已建立起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势技术的交流共享机制,受援国学员不但自身受益,更将所掌握的技术、经验推广运用,带动了本国相关领域的发展。

本报记者 汤莉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