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回归10年 香港商人恋上广东服务业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6日 09:15 中国经济周刊
专访广东香港商会会长杜源申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谈佳隆 “回归十年来,粤港两地逐步融为一体,双方共同见证了彼此的繁荣,香港人在广东的投资实现了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香港回归十周年前夕,广东香港商会会长杜源申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 1993年,中国香港(地区)商会正式在北京成立。2000年,作为香港商会的分支机构,上海香港商会、广东香港商会相继成立。回归以来,广东香港商会一直积极推动着广东与香港两地经济发展,作为商人“他乡胜故乡”的归宿,广东香港商会被越来越多的港商视为“香港之家”。 出生于香港,曾在英国、加拿大工作多年,现任广东香港商会会长的杜源申早在20年前就来到了广东,可谓见证了粤港关系的嬗变。 从“内销商品”到“内销服务” 回顾粤港两地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杜源申认为,仅仅管窥港商投资转型就能看出在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粤港两地社会正在进行着的深刻变革。 1997年,香港遭遇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楼市和股市的暴跌使得香港商人的财富急剧缩水,连年萧条更给市场人气造成了严重影响。 杜源申说,“北望”成了当时香港商人“重拾”希望的选择。事实证明,香港商人在“北望”过程中找回的不仅仅是希望,更在“北进”的商战征途上寻觅到了滚滚的财源。 杜源申回忆说:“当时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香港商人看到了内地商机很大,纷纷到内地投资,由于语言、文化、血亲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广东成为香港商人‘北望’的第一站。” 据了解,香港回归之后,大量香港人把公司的生产实体放在了广东东莞等地。“不过,如今的局面已有很大改变。”杜源申说:“越来越多的香港人不光是选择在东莞、佛山从事制造业,也在广州、深圳等地从事现代服务业,在金融、法律、人力资源管理、物流、咨询等领域投资的港资企业也越来越多。” 他补充说,在2000年,广东香港商会会员中接近90%都是制造业企业,而如今,这一比例已经降至三四成,香港人在广东的投资完成了从“内销商品”到“内销服务”的转型。 CEPA为港商转型提供政策保障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促进港商投资转型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杜源申说:“因为土地成本、人力资本提升,地方优惠政策逐渐减少,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附加值不高的弱点逐渐暴露,因此,港资开始转而投资附加值相对较高的服务产业。” 广东香港商会的另一人士介绍说:“另外一个原因是从2000年开始,广东省提出的产业转移政策。对广东省而言,产业转移已不仅是战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趋势。”该人士说:“当时摆在港商面前的主要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跟随产业转移,把原有在珠三角的制造型企业搬迁到粤东、粤西、粤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另一个选择则是制造业转型,在珠三角地区把原有定位升级为与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很多港资企业选择了转型。” 据记者了解,港商投资转型除了在珠三角地区制造业成本增加、顺应广东省产业转移等原因之外,2003年开始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协议更是为港商投资服务业扫除了政策上的壁垒。 粤港排全球区域经济17位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截至2006年末,广东经批准的港资企业累计达9.25万家,实际吸收香港直接投资累计达1122亿美元,占广东吸引外资总额的60%以上。港资企业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杜源申回忆说:“十年前,在广东既没有香港驻粤经贸办,也没有香港商会。当时,香港贸易发展局与广东省的政府和社会机构已经有一些合作项目,他们在接触一些港商之后就一直在积极推动广东商会的成立,希望更好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在广东香港商会成立的7年来,商会帮助了许多港资企业解决实际投资中发生的问题。杜源申也明显感觉到粤港两地的关系发生着微妙的改变,他说:“以前广东的地方政府只看中投资有多少,而现在更多地考虑到为港商提供长久的经商环境。与10年前相比,目前的内地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市场环境越来越透明,政府搭建服务型平台的责任意识越来越清晰了。” 伴随着广东综合实力的提升,粤港之间的关系也从以前的香港输出技术和资本“帮衬”广东转变为平等合作力求共赢的合作伙伴,广东本土企业的发展也为港资企业从事服务业提供了基础。截至2006年,粤港两地GDP总量达5068亿美元,进出口贸易3500亿美元,超过了欧洲的瑞士,在全球区域经济中名列第17位。粤港澳大珠三角也正成为世界最大的人流、物流中心之一。 “面对长三角、环渤海等中国其他经济圈的竞争,粤港澳大珠三角应更紧密。”杜源申说:“这几年广东和香港总是形影不离一起出去欧美招商,在国际上,粤港澳作为一个整体会越来越具有竞争力,会越来越值钱的。” 广东的“香港之家” 在采访中,杜源申告诉记者:“广东香港商会之所以获得那么多港商的信赖是因为商会有一个温暖的家—Hong Kong Family(香港之家)。” 虽然仅仅是一个非正式的口头称呼,但“香港之家”却实实在在地推动了商会更好地为港商服务。 据记者了解,在这个“香港之家”中,除了广东香港商会之外,还包括香港驻粤经贸办、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品质管理局、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香港旅游局等众多香港和内地的机构。 杜源申说:“除了香港驻粤经贸办之外,其他机构都已经是广东香港商会的会员了。‘香港之家’不但加强了广东香港商会的凝聚力,更为商会会员在粤投资经商解除了不少的后顾之忧。” 一位港商告诉记者:“目前,港商投资内地最大的问题还是对于内地政策、法律等了解得不够迅速和透彻。” 记者在广东香港商会会刊“CONTACT”中看到,其中不仅有向个人和企业会员提供近期研讨会的信息,更多的是向港商提供的最新实用政策解读。 成立7年来,广东香港商会借用“政府会员”资源,通过开展研讨会、邀请专家等方式为商会会员服务。杜源申说:“在‘香港之家’中,港商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香港商会向香港驻粤经贸办反映,进而通过官方渠道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最终得以解决。” 欢迎订阅《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国外订阅代号:W5372,订阅电话010-65363436,更多订阅信息请登陆:www.ceweekly.cn。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