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进口替代能量正在释放 中国贸易顺差将继续增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5日 10:01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王毕强 北京报道

  中国出口行业对进口原料和零部件的依存度正在明显下降。

  这是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博士最近的发现。他在7月9日公布的一份报告中说,该依存度在2004年为43%,到2007年1至4月已降至31%。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国内生产的零部件和部分原材料取代了部分进口。

  这对于已经把“减顺差”作为头等大事的中国决策部门而言,这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种结构性因素显示,中国贸易顺差将继续扩大。

  实际上,面对长时间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中央政府屡屡祭出的调控政策,似乎并没有明显减缓顺差飞驰的速度。2007年1月-5月,外贸顺差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3%。6月贸易顺差更是陡增87%,达到269.1亿美元,创下自去年10月份238.3亿美元以来的历史新高。

  范围

  进口替代的范围如此广泛,德意志银行的这份报告说,汽车、汽车零部件、软件、电信设备、医疗设备、建筑机械、设备零部件和纺织机械行业的内资企业,将明显受益于正在加速的进口替代。

  “通过自己研发生产零部件,每年都会有一定的成本下降,相应的会给公司的产品带来更多的竞争优势。”迈瑞公司投资者关系负责人表示。迈瑞是中国首家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医疗设备研发制造企业。

  马骏认为,在针对国内消费的主要行业中,国内供应商日益能满足国内对中端技术的需求。

  2004年至今,在上述6个行业中,国内供应商的市场份额增长了8至22个百分点。这些板块的年均总体需求增长约20%。马骏认为,进口替代的趋势,在中国有良好的基础。马骏将进口替代的加速归结为中国在获得技术和生产率提升方面的迅速进步,从而放大了中国低成本劳动力和土地的相对优势。

  首先,

留学归国人员数量在过去数年间大幅增长,2006年约有4万名留学人员归国,几乎是2004年数字的两倍。另外,过去5年内中国的研发支出年均增长保持在20%以上。再次,中国工业部门的资本密集度明显提高,2006年达每人35万元人民币,而在2002年,这个数字仅为26万元。

  马骏认为,中国大陆制造业的年平均劳动生产率增长超越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9%。此外,政策支持也有助于促进进口替代和公司业绩的增长。

  空间

  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国内企业不需要进口零部件和原料。德意志银行的上述报告显示,国内企业依然有31%的零部件和原料需要依赖进口,这部分产品大部分是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同时,上述行业内资企业的平均市场份额仍远低于50%。

  “如果国内零部件的工艺水平能达到的,我们一般会选择价格相对较低的国内产品;如果国内的工艺水平达不到的,还是要由国外进口。”记者采访的数家国内企业对选择产品的回答颇为一致。

  这些企业大多表示,目前他们能够研发生产的主要是中低端的零部件,很多高端和关键设备还是需要进口。

  但是,这个现实实际为中国未来的进口替代,提供了巨大空间。马骏认为,中国企业的进口替代还有巨大的空间。这个趋势表明这些行业中内企的增长潜力高于市场预期,但同时也对宏观政策,尤其是控制贸易盈余的政策,提出了重要的结构性挑战。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今年初,把“减顺差”定为2007年外贸工作的头等大事。而扩大进口则是商务部“减顺差”的重要手段之一。

  很显然,无论这些政策为何,最终都必须面对国内自产零部件和原料的替代进口能力正逐步加强的现实。

  进口替代的范围如此广泛,德意志银行的报告说,汽车、汽车零部件、软件、电信设备、医疗设备、建筑机械、设备零部件和纺织机械行业的内资企业,将明显受益于正在加速的进口替代。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