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企业借“包装瘦身”曲线涨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6日 09:52 国际商报

  ■新闻提示:面对原料、包装、运输等成本价格上涨压力,众多消费者熟悉的品牌纷纷玩起了“瘦身”游戏,悄然采取“减量不减价”的方式进行销售。与此同时,一些巨头纷纷借更换其包装形象打响市场争夺战。专家认为,“曲线涨价”毕竟不是长远之策,开发健康优质的高端产品衔接高价才是食品、饮料行业走出成本困局的必经之路。

  夏季本应是食品、饮料市场旺季促销价格“开战”的时候,但是今年“加量不加价”的促销手段几乎消声匿迹,反之,一些消费者熟悉的品牌纷纷玩起了“瘦身”游戏,悄然采取“减量不减价”的方式进行销售。业内人士认为,原料、包装、运输等成本价格的上升,导致企业采取隐性涨价手段来应对。

  食品饮料悄然“瘦身”

  一年一度的食品、饮料大战在今夏再度烽烟四起,同往年“加量不加价”的“增胖”促销手段相反,今夏各大品牌纷纷在新包装上下足“

减肥”功夫。

  “红烧牛肉面”从原来净重127克降到122克,“海贝鲜虾方便面”从113克改为107克,“香菇炖鸡面”从99克变成95克……记者在北京家乐福超市方庄店了解到,一向喜欢以“加量不加价”方式做促销的方便面,近来却变成了“减量不减价”,但多数消费者对此并无察觉。

  事实上,类似的情况更早些时候已出现在一些畅销饮料的瓶身上。记者走访时发现,今年多款饮料的净含量都出现了缩水。统一鲜橙多由“直桶身材”变成螺旋形,果粒橙、三得利鲜橙汁和茶研工坊则纷纷变身“小蛮腰”。仔细看其净含量,不难发现,“变身”后的饮料容量较之前少了10~50毫升,但售价并没有降低。康师傅饮品促销员告诉记者,入夏以来,不少饮料品牌都推出了新包装,尤其是PET瓶装饮料。“相对易拉罐而言,PET瓶更容易改变形状,所以饮料企业多选择在瓶子上做文章,这也比传统的直桶型瓶子更好看。”

  与此同时,新上市的饼干也跟着“减肥”,如某品牌饼干从原来的1000克变成800克,价格虽从11.5元降为9.8元,但按比例一算,实际上还是比原来的贵了。

  业内人士称,这种借更换包装变相提价的方法,最近两年在食品、饮料行业特别风行,因为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明码涨价带来的市场份额流失的风险。

  成本上扬导致隐性涨价

  对于这股减量不减价的态势,业内人士认为,今年原料、包装、运输等成本上涨给厂商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因市场竞争激烈,厂商大多不愿直接涨价,而是纷纷利用“包装瘦身”的隐性涨价方式来降低成本。

  “成本的压力导致终端销售价格变相上涨,企业面临的压力确实很大。”一饮料企业高层表示。据了解,近年来,糖价、PET瓶、易拉罐等原料价格纷纷上涨,以铝材为例,去年初还是1800元/吨,现在已达到2800元/吨~3000元/吨;国际浓缩橙汁的价格,则由2005年初的每吨870美元一路飙升至2500美元~3000美元;塑料的价格同样也在不断上涨。

  今麦郎方便面的生产商华龙日清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原料价格大幅上涨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目前每袋方便面的综合成本与涨价前相比,已经上升了10%左右,因此企业选择减量以降低成本。据悉,近半年来,棕榈油和面粉等原材料价格大涨,肉和辣椒等辅料价格也是一路飙升,使企业不堪承受成本之重。面对巨大的成本压力,方便面企业纷纷“喊疼”。有厂商反映,因为原料涨价,每生产100克的方便面成本就算只增加5分钱,每个月的总生产成本就增加上千万元,确实是个不小的数目。

  “企业这种减量不减价的做法确实属于无奈之举。”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食品、饮料行业并非高利润行业,且竞争异常激烈。生产成本上涨后,如果厂家明目张胆地涨价,很可能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该产品在销售旺季的销量,因此生产商大多采用这种“曲线涨价”的方式。也有人士认为,更多的企业可能会通过其他不容易察觉的方式来消化成本,如饮料企业在浓度上做文章。

  借换“装”打响争夺战

  “只要在外包装上标明了净含量,企业就已尽到了告知义务。”对于有消费者指价格欺诈,法律界人士表示,我国食品行业有严格的生产标准,无论是产品加量还是减量,只要符合标准并在外包装上标明真实含量,生产企业就没有违反相关规定。

  但也有人士认为,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给企业带来的压力是共通的。企业不应将这股压力释放到渠道和市场当中,而是应通过控制运输、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将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压力进行内部消化。

  专家表示,“曲线涨价”毕竟不是长远之策,开发健康优质的高端产品衔接高价才是食品、饮料行业走出成本困局的必经之路。该人士认为,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营养价值、健康指数以及促销手段,企业应在这方面多加投入,多下工夫。与此同时,专家预测,涨价风波可能推动整个食品、饮料行业的重新洗牌,一些有卖点的产品会顺势脱颖而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缓解成本压力外,众多企业纷纷更换旗下主流产品的包装形象,目的在于以新的形象、新的营销手段来抢夺消费者眼球,打响今夏的市场争夺战。

  据悉,百事可乐今夏将其风靡市场近10年的蓝色包装,来了一个非纯蓝的彻底变脸,更改变了其一贯的明星当道的策略,转向捕捉更具亲和力及影响力的年轻时尚元素。统一、康师傅也对各自的果汁及茶饮料进行了换装,改头换面后的时尚动感造型也获得了消费者的普遍认同。

本报记者 张莉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