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上海新国际集团紧张筹备 地方金融国资蓝本初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1日 00:53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张勇 薛惟中 刘兆琼 上海报道

  上海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步伐又推进了一步。

  消息人士透露,由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国际集团)与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国资公司)整合而成的上海新国际集团(暂名)很快将正式成立,集团董事会及经营班子的主要成员已经基本敲定。

  高管人选确定的同时,将成为上海金融控股公司的新国际集团的经营模式也逐步清晰。“借鉴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淡马锡模式,实现上海金融国资的公司化运作。”上述人士表示,“为配合这一目标,新国际集团需要得到法律上的进一步明确,以使金融控股公司的角色更加纯粹。”

  对于上海金融控股模式在目前的发展,央行认为“孕育发展中的金融控股公司”在上海“正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以国务院国资委的成立为标志,中国确立了非金融国有企业监管框架之后,金融类国有资产管理成为另外一个重大议题。初见雏形的上海金融控股模式,正为这个改革提供了一个蓝本。目前中国地方金融国资规模以万亿计。

  雏形已成

  2007年1月,上海市人大代表在“两会”上建议,上海应探索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推动在目前金融分业管理框架下实现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的相互融通。

  当时,上海海事大学教授顾益鸣等13名上海市人大代表提出议案,上海探索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可以有三种,而其中最受关注的一种模式则是由上海市政府组建成立一至两家金融控股公司,对其下属金融子公司业务进行整合。

  现在,上海新国际集团酝酿成立,已经为上海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打造了平台。据了解,上海国际集团与上海国资公司的资产将进行充分整合。

  公开资料显示,上海国资公司是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9年10月15日,注册资本人民币50亿元。

  目前,上海国资公司已控股国泰君安证券,并是上海国际集团、上海银行、申银万国证券、中国太平洋保险、东方人寿保险、中银国际证券等金融企业的主要股东。

  上海国际集团成立于2000年4月20日,目前注册资本为63亿元人民币。集团拥有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和上海证券两家金融子公司,并发起设立了华安基金和在香港注册并上市的共同基金“沪光基金”等。

  另外,上海国际集团还参股了交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上海银行、申银万国证券等10余家金融企业。

  二者的合并过程中,经过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协调,上海市国资委将把股权全部集中,成立新国际集团后,相关金融资产也将进行整合,由此加强对部分金融企业更集中的持股,由于拥有了几乎所有金融企业的牌照,新国际集团金融控股的实际框架也因此成型。

  其中,浦发银行已成为新国际集团最重要的基础,未来得到政策明确之后,也将是上海金融控股公司的核心。

  今年5月份,原上海金融办主任吉晓辉出任浦发银行董事长,随后,原银监会三部主任徐风也将担任浦发银行行长。高层人事变动,被认为是浦发银行将要担负起更重大使命的信号。

  “任何一家金融控股集团都要以商业银行为核心,以前以证券公司为核心是不大可能实现的。”央行上海分部官员对记者表示。

  此前,坊间一度有浦发银行和上海银行将要合并的传闻。由于两家银行都是上海本地商业银行,而且历来高层人事调整都在上海市政府的统一规划之下。原浦发银行副行长陈辛出任上海银行董事长一职后,外界对于两家银行合并的传闻更是不绝于耳。

  但是由于徐风即将接任浦发银行行长一职务,而在6月中旬的一次浦发银行的内部会议上,也基本确立了浦发银行将成为未来上海金融控股公司的核心,由此也否定了合并上海银行的想法。

  据悉,上海新国际集团作为浦发银行的大股东,还将可能增持上海银行的股权,以使能在统一的平台下将两家商业银行纳入囊中,扩充上海新国际集团的金融版图。

  目前,上海国际集团正积极为整合做准备。原上海金融服务办主任吉晓辉曾牵头上海国际集团的整合项目,主要是梳理金融类股权,增强对下属金融类企业的控制,并将部分产业类投资重新布局调整,为今后金融控股集团做准备。

  另外,上海的申能股份、大众公用、大众交通等上市公司都拥有众多证券公司和银行股权,包括即将上市的光大证券、东方证券、国泰君安、上海银行等公司。这些金融股权在未来有可能将做统一规划处理。

  不过,“接下来如何发展可能都要等新行长到任之后才能最终确定。吉晓辉目前已经开始巡视浦发银行各家分行,未来会有比较重要的战略调整。”

  行政组建

  上海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设想由来已久,早在2003年,上海国资公司就完成了一份通过市场化手段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方案。

  “当时并没有确定以哪一家金融企业为基础,而是计划新成立一家公司,在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中各选一家规模大而且经营良好的企业装进去,然后再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比如说换股或者收购,对这些企业的股权进行集中,最后再通过上市获得融资,投资及控股其他的金融企业,把控股公司做大。”上海国资系统一位当时参与了方案起草的人士告诉记者,在当时那个阶段,市场化方式是一个浪潮,也比较适合当时的环境。

  该人士说,这个方案认为应该由上海金融办来负责协调成立一家金融控股公司。

  上海金融办成立于2002年9月10日,是专门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而设置的服务性机构。当时虽然仅成立一年,上海国资公司仍然认为金融办是主导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最好机构。

  这份方案提交到上海金融办和国资委之后,也受到了较大的认可。据介绍,当时任金融办主任的吉晓辉就亲自去国资公司,与相关人员探讨了这份方案。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方案最终被搁置,否则上海本地的金融控股公司早已诞生。”

  现在,新的组建方式已经发生了一个显著变化,那就是以行政化的手法取代了市场化。“从人事安排上就可以看出,现在组建金融控股公司采取了强势的行政方式。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组建将会变得非常迅速。”

  目前,浦发银行的董事长和行长人选都来自政府官员,而且这些人选都很可能成为上海新国际集团的董事会成员。

  知情人士还透露,新国际集团的领导团队已经基本敲定。其中现任浦发银行董事长吉晓辉将出任新国际集团董事长,总裁人选则是一家大型金融企业的负责人,拥有较强的业务能力。

  相关人士指出,之所以吉晓辉先出任浦发再同时担任金融控股公司董事长,目的是为了将来在金融控股公司中更好地掌控下属核心企业,这同时也表明了金融控股公司将不会是一个简单的控股单位。

  淡马锡模式

  在人选基本敲定后,未来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模式也基本确定。“借鉴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淡马锡模式,回避汇金模式的复杂角色定位,上海金融控股公司将努力确保企业拥有独立决策权,以市场化进行企业运作。”知情人士表示。

  事实上,当初“汇金模式”的设计,也是借鉴了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淡马锡的一些做法,其核心在于用私营部门经营的方法来经营国有企业,并通过资本市场建立资本进入和退出的通道——这包括依靠法人治理而不是行政权力来实施管理、为董事会逐步引进高比例的独立董事和专业人才等,这已经得到了资本市场的相当认可。

  2003年年底,国家动用外汇储备给国有银行注资,汇金公司应运而生。此后,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获得了汇金公司的注资。2004年,券商危机集中爆发,汇金公司又担负起对券商的政策性救助功能。

  客观上,汇金公司实现了金融控股公司的职能,但是,“汇金公司的角色定位还是有些模糊,利益冲突也比较明显,因此,当初上海也试图成立类似汇金公司的汇银或者沪银公司,来形成自己的金融控股公司,最终还是被高层否定了。”

  因此,上海新国际集团的未来经营模式将更多倾向于淡马锡模式。但这还需要在政策上有更大突破,在法律上明确身份。

  淡马锡模式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国有资产的公司化运作,政府不干涉企业运作,从而有利于企业及时应对市场变化做出调整。

  同时,淡马锡模式追求公司效益最大化,目标明确;母公司从总体上对子公司实施管控,但不干涉子公司的实际运作;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制度;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和灵活的融资手段。

  不过,目前上海市方面对组建金融控股公司一事还很低调,本报多次致电上海市金融办都未得到明确答复。

  央行认可

  对于正在酝酿成型的上海金融控股公司,央行也给予了高度重视。

  6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公开发布了 《上海金融稳定报告(2007)》。该《报告》称,目前上海已发展形成一批绝对或相对控股两种类型金融机构的企业集团及金融控股公司雏形。“孕育发展中的金融控股公司在上海金融业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正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所谓“雏形”的金融控股公司,央行上海总部解释称,是“以直接或间接持有金融机构50%以上股份作为绝对控股标准,以持有股份低于50%但拥有人事、财务、经营决策等实际控制权为相对控股标准”。

  其中,“既有由大型实业企业向两种以上金融行业投资和控股形成的产融结合型集团,又有地方政府成立或主导的管理地方国有资产的投资经营公司向金融控股公司转型,还有由金融机构跨行业向其他类型金融机构投资控股形成的金融集团等等”。

  文中所指即为上海盛融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大盛资产有限公司、上海国资经营公司和上海国际集团等公司。

  不过,央行上海总部也指出,目前,上海一些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已具备了金融控股公司的架构,但未能对所控股的金融机构实行一体化的经营和专业化的管理。一方面,金融资源整合度较低,制约了金融控股公司综合化、多元化的盈利效应和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与综合经营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信息披露机制、防火墙制度建设、风险集中度和关联交易风险控制措施等方面仍较为薄弱。

  央行上海总部发布的《上海金融稳定报告》首发于2006年8月,每年定期发布。在去年的 《上海金融稳定报告》里,关于金融控股只提及“积极探索建立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一句。

  中国各地方金融国资规模以万亿计。上海金融控股模式无疑是改革的一个蓝本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