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任志刚:我所亲历的亚洲金融风暴和香港的未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30日 18:44 《环球企业家》杂志

  我所亲历的亚洲金融风暴和香港的未来

  ——《环球企业家》专访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

  文 邹宇晴

  《环球企业家》:能否回忆一下你所亲历的1997-1998 年亚洲金融风暴的个人感受?

  过去10年,经历了很多,当中最难忘的,我想一定是1997-1998年的金融风暴。对冲基金透过在股票市场及货币市场进行双边操控来获利,香港仿佛成为一个自动提款机。当时的财政司长即现在的特首曾荫权先生、当时的财经事务局局长即现在的政务司长许仕仁先生和我都是信奉自由市场的人,我们当时真的左右为难。因为一方面是自由市场的信奉者,另一方面却不愿看见香港的自由市场被外来的资金自由操控,故此心情果真是百般的矛盾;如果可以选择不干预的话,我们当然不想干预市场,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又正值刚回归祖国,金融经济波动太厉害的话,对我们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最后不得不做出干预市场的决定。

  《环球企业家》:怎样看待港府干预市场后的成果?

  香港政府的入市干预行动确实惹来了不少争议。然而,我仍然相信当时的行动是正确而且成功的。首先,虽然在金融风暴后,香港的物业和股票贬值了差不多六成,失业率亦上升,而且还持续了好一段时间。但在港府入市后的短短半个月内,市场的操控活动消失,股市水平大幅回升,港元兑美元的大部分利率溢价亦已消失。而自1997年7月危机爆发以来,以美元计,在区内所有股票市场中,恒生指数的跌幅最小。香港的银行体系保持稳定,偿债能力未受影响。利率的确上升了,但升幅不及其它地方大。事实上,港元是亚洲区内唯一可以完全自由兑换而又没有大幅贬值的货币。

  同时,特区政府亦将这样一个很大的危机化为一个重大的机会:将购入的股票创造了盈富基金,而盈富基金亦得到香港普罗大众的欢迎及接受。另外,为此而成立的投资公司,亦在短短的32个月内,完全按照市场的操作,将1998年8月动用的外汇基金全部回笼,而且还赚了钱。再者,香港亦从这场痛苦的经验中汲取教训,迅速推行适当的政策——金管局于1998年9月推出的7项技术性措施,巩固了本港的货币制度,使其更能抵御冲击,而且经过时间的证明,市场对香港货币制度的信心与日俱增。

  我还记得,最初国际社会的反应并不友善,但其后当金融风暴席卷亚洲,甚至波及世界遥远角落,而香港相对来说仍可泰然自若时,人们的观点才有所改变。2000年7月,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他一篇演说中更为亚洲金融风暴“盖棺定论”,他总结说:“政府的安全网及干预措施不能完全被取代。最少就短期而言,私营部门若缺乏官方援助,其应付外来冲击的能力及范围始终有限。”看得出,香港的做法是得到国际认同的。

  《环球企业家》:10年后重看亚洲金融风暴,我们能获得什么样的启示?

  这场金融风暴,我想不单只香港,全世界也学会了很多。从1990年代开始,金融市场趋向全球化,有很多地方改革开放,带来了很多资金,但却忽略了法律上的保障且未能管理好风险,令境外资金很容易兴风作浪,影响本地金融市场稳定。金融风暴的发生令我们明白到,国际金融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有很多风险,需要好好管理。我们更要懂得居安思危,将手放在市场的脉搏上,要知道有什么事情会发生,以便预先做好工作。对香港而言,优化香港的货币金融制度,保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均非常重要。香港金管局在过去多年一直致力未雨绸缪,为管理好金融市场的风险在做出努力。

  一个地方的经济盛衰循环是很正常的。不可否认,过去几年香港的经济面临困难。就金融范畴而言,香港的货币市场及银行体系均遇到不少困难,金融风暴、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及人民币汇率改革对香港货币的影响等,每一件事都需要小心处理,以减低对香港金融稳健的影响。幸好香港是一个很有弹性很有活力的地方,困难过后就很快回升,这几年香港的经济增长及社会气氛都很好,我当然希望这个势头能持续下去。我觉得我们未来最重要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开放内地与香港两地的合作,搞好资金融通的渠道。随着内地的经济发展,中国需要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而香港可以发挥这方面的作用。

  《环球企业家》:中国内地逐渐开放的资本市场正产生越来越大的吸引力,这是否会弱化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我一直强调,金融是香港发展政策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基本法》第109条亦有明确的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适当的经济和法律环境,以保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在“一国两制”的安排下,中国拥有内地和香港两个金融体系。两个金融体系之间存在的差别,为两地金融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基于这项有利条件,保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重点,应该是进一步推进与内地的金融合作,加强香港和内地市场的联系,以达到扩大两地市场的整体规模,增加两地市场的深度、广度、流动性和价格发现机制的效率。

  过去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偏重于为内地国际层面的资金融通活动提供服务,为内地引入外资。随着内地推动经济和金融发展与改革,现时以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内地已是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全球第三大贸易体,也是持有最多外汇储备、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往前看,配合内地在经济和金融方面的改变,香港需要与时并进,更多地满足内地这个庞大经济体系的资金融通需要。

  就此,香港的金融体系可以及应该扮演三个角色。第一个角色关乎内地与全球其它地区之间的资金融通;第二个角色是为内地本身的资金融通提供协助;而第三个角色是以香港作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及增加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的试验场地。

  去年,行政长官曾荫权先生召开了《“十一五”与香港发展》经济高峰会,并由下设的金融服务专题小组拟订行动纲领。金管局积极参与了有关讨论,提出了“一、三、五”金融发展蓝本,并成为了专题小组于2007年1月发表的报告的宏观建议。

  其中“一”是在战略层面的“一个定位”,将香港发展为国家的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三”是在制度层面建立“三互关系”,即在内地与香港的金融体系之间建立一个“互补、互助、互动”的关系。“五”是在实务层面界定“五个范围”,加强香港与内地金融体系之间的合作,利用香港拉动内地金融中心的发展。

  这个发展方向已经逐渐得到认同和落实。在2007年1月结束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表示“继续推进内地与香港、澳门金融合作,进一步发展内地与香港两个金融体系的互助、互补和互动关系,巩固并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据我了解,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就内地与香港两个金融制度的关系做出明确说明,亦可看出中央对香港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视。

  《环球企业家》:有观点认为,人民币的持续走强已对港元的地位构成一定威胁,港元会退出历史舞台吗?

  我并不同意港元会被“边缘化”的看法。根据《基本法》第111条,港元是香港的法定货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多种货币的流通是正常的现象。事实上,自人民币于2005年7月推出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价一直升值,但对港元并无特别大的影响。这反映市场相信特区政府维持联系

汇率制度的决心。

  香港的货币制度在亚洲区内独一无二,是一种最稳固的固定汇率制度。多年来,政府亦推行多项改革措施,以进一步巩固香港的货币制度。事实证明,联系汇率自1983年10月推出以来,一直行之有效。

  至于是否有需要考虑与一种更与本港经济息息相关之货币挂钩(特别是人民币)或者转与一篮子国际货币挂钩,我认为联系汇率是香港金融及经济稳定的基石,而且一直行之有效,所以不应轻言改变。

  香港是一个高度开放型的小规模经济体系,外汇和资本市场完全开放,资金可自由进出,故香港需要一个稳固的固定汇率制度,以管理资本自由流动所带来的风险。金融管理局于2006年对香港与中国内地及美国经济周期趋同性的分析研究显示,香港经济与美国经济的同步性比与

中国经济的高。虽然香港与内地的经济日益融合,但两地经济周期同步的原因主要是受到美国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香港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在可预见的将来仍是合适的安排。再者,由于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亦非储备货币,因此在技术上也不可能作为港元的挂钩货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