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风云紫荆花亲历者谈香港回归十周年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30日 02:48 金融时报
记者 陶冶 1997年到2007年,这是跨世纪的十年,也是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十年。十年时间不长,不足以让人们忘记香港曾经遭遇海外媒体的“死亡”宣判;十年时间不短,有足够多的光阴见证风雨过后依然傲放的紫荆奇葩;十年时间正好,让我们有一个自然的理由盘点过去,细说沧桑。今天,记者邀请到的几位嘉宾都是亲眼目睹了香港十年变迁的见证人,他们是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香港大学中国金融中心主任宋敏、日本瑞穗综合研究所调查总部亚洲调查部主任研究员稻垣博史和研究员高田由利香。 “看空”变“踏空” 十年前,无论是对于香港本地居民来说,还是对于在港掘金的海外商人而言,回归不能不说是香港的一次重大变革。在同一个主权国家之内,资本主义自由经济能否与社会主义体制共存?公有制框架下能否给予私有财产充分保护?香港金融市场的自律机制和自由信息流通会否遭遇干预?人们给香港的未来打了无数个问号,许多人的答案都偏向悲观。在宋敏眼中,十年前弥漫在港岛的悲观气氛在一次标志性事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那就是汇丰银行将其注册地从香港转移到了伦敦,与此同时为数不少的香港市民在回归前夕寻求移民海外。 今天看来,那些当年“看空”香港并且积极“操作”的人们如今是彻底“踏空”了。立足在港外资机构的立场,高田由利香认为,回归后,香港自律、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制得以保持,包括廉政公署、审计署等香港政府机构如常运作。然而,十年来港人从回归中收获的远不只是“保留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人们看到更多的是愁云惨雾中来自中央政府的鼎力支持、是香港重重考验下的百折不挠和如今经济金融的全面开花。眼下,作为香港健康状况晴雨表的股市指数已经从交接前夕的15200点攀升至21000点附近,总市值位列全球第六,亚洲第二;地产价格历经磨难再度傲视群雄,几日前央视记者考证发现,目前在香港商业区铜锣湾一处几平米的珍珠奶茶摊位月租金已经高达30万港币。与此同时,香港是世界第六大外汇市场,全球最大的100家银行中,约有70家在香港设有分支机构。 香港有了“大后方” 与内地经济的更紧密关系陪伴香港披荆斩棘,从金融危机到“红筹泡沫”,从“网络科技泡沫”到SARS袭击,十年间香港走的算不上顺利,但都挺了过来。而最惊心动魄的莫过于回归之初的那一场金融危机。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风暴登陆港岛并且来势凌厉。8月份,香港股市从原有的17000点暴跌至6000多点,房价出现70%至80%的跳水,失业率从1%至2%飙升至8%至9%。危情之下,大陆作出必要时将以巨额美元储备支持香港的承诺。在如此强大的后方支持下,香港金管局果断入市干预,动用1100多亿港元的外汇资金购买股票稳定大盘。宋敏认为,虽然对于自由经济而言,金融市场的动荡从根本上需要自我纠正,香港金管局当年的干预行为也在国际上引起了一定争议,但不容置疑的是,在股市大盘面临无底深渊的时候,确实是干预将大盘稳定在了6000点。事实胜于雄辩,人们不得不承认,有了中央政府这样的大后方,有了人民币汇率的保持稳定,香港才得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掌控局面,规避风险。 金融中心地位提升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任志刚谈到令他最为高兴的是香港成功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金融是香港发展政策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基本法》第109条亦有明确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适当的经济和法律环境,以保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在任志刚看来,十年间香港不仅维持了其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更有了可喜的变迁。过去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偏重于为内地国际层面的资金融通活动提供服务,为内地引入外资。随着内地推动经济和金融发展与改革,现在以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内地已是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全球第三大贸易体,也是持有最多外汇储备,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往前看,配合内地在经济和金融方面的变化,香港需要与时并进,更多地满足内地这个庞大经济体系的资金融通需要。就此,香港的金融体系可以也应该扮演三个角色。第一个角色关乎内地与全球其他地区之间的资金融通;第二个角色是为内地本身的资金融通提供协助;而第三个角色是以香港作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及增加人民币在国际上使用的试验场地。 港股市成最大受惠者 十年间,香港金融市场蓬勃发展。而在这其中,所有专家都认为股市的快速扩张最为瞩目。根据香港交易所的统计,2006年,香港股市集资总额创下5059亿港元的历史记录,是1997年集资额的两倍。其中,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为3332亿港元,位列全球第二;股市日均交易量339亿港元,比1997年时增加了119%;上市公司数目增加至1173家,比1997年底增加了78%。 然而,宋敏认为更重要的是股市结构的变化。SARS过后,中央政府更加关注香港,香港的金融业也开始真正迎接大量的内地大型企业。目前,香港股市新上市公司的一半以上是内地企业,内地企业股票的交易量也占到总交易量的一半以上。同样据香港交易所统计,截至去年底,内地在港上市企业增加至367家,比1997年增加了2.6倍,占香港上市企业的比例上升至31%,比1997年提升了16个百分点;内地企业市值增至67145亿元,占股市比重的50%。 这些内地企业规模大,在结构上也与港企形成互补。稻垣博史认为,内地企业寻求在港上市的另一个连带效应就是提升了在港投行和商业银行的收益,大量IPO案例为他们带来了可观的承销费收入。此外,在内地企业到港上市的同时,大量香港企业积极拓展在内地的业务,直接导致银行放贷增加,利润上升。 人民币债券或将提振债市 在债市方面,香港发展一向缓慢,规模小。不过,伴随本月27日香港首批人民币债券的正式登场,香港债市将有可能赢得发展的新机会。任志刚称,这次新增业务的落实,是第一次在内地以外的地方用人民币发行债券,是一个突破,并有深层次的重要性,因为这意味着香港与内地的债券资金融通管道已被打通。这项业务将为香港人民币存户及人民币业务参加行提供新的投资管道,丰富其人民币资产类型。同时,这也将为香港银行带来新的商机,例如销售及分销人民币债券。 另外,宋敏指出香港债市低迷的主要原因在于香港政府一贯保有较高财政储备,基本无赤字运行,政府对债券无需求,直接影响企业、非政府机构以及普通投资者参与债市发展的积极性。香港获准发行人民币债券后,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香港政府本身不发展债市的缺憾,宋敏预计五年内香港债市将因此而大受提振。 香港回报内地 在内地鼎立支持香港的同时,香港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回报着内地。高田由利香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国内企业通过在港上市能够提升其公司治理和信息公开的水平。香港的会计标准与国际同步,合规努力对于在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和进步的过程。中国入世之后,中外资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内地企业的国际化程度、经营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成为在竞争中取胜的最关键要素,而在港上市就为这些企业提供了一个快速提高的机会;其次,随着越来越多内地金融机构来到香港这样的国际化大舞台上经营,国内金融体系在金融服务、金融产品、营业经验、收集信息以及招贤纳良等方面都可以得到提升。第三,香港为大陆企业提供了一个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窗口。在香港这样的双语环境下,大陆企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论坛和展览中,向香港乃至全世界传递自己的信息,提高他们发言的信用力。 此外,宋敏形象地将香港比作内地的“试验田”。他说,香港是一个相对开放也更具包容性的地区,这里的投资者对于种种风险司空见惯,金融市场的巨幅波动不会引起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发生。这一点对于中国金融改革很重要,内地在计划推出各种金融衍生产品之前,完全可以先拿到香港来试水,摸索到最佳途径之后再在内地推广,这会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损失,也可以使得中国在金融改革的道路上走得更顺。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