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全面开放 中国商界新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8日 14:38 《中国商界》杂志

  文/本刊记者 高宏存 牟晓燕

  2006年12月11日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是一个载入史册的特别的日子,这一天中国加入WTO五年过渡期结束,中国完全步入了一个全面开放并真正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新时代。

  五年来,中国在逐步兑现承诺,既分享WTO的“经济红利”,也接受着许多不可逆转的变化。中国入世5年,不仅使中国对外开放驶入一个崭新时代,同时也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起到了发动机的作用。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对中国履行承诺情况打分为“A+”,联合国贸发会议前秘书长卢本斯·利库佩罗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好处难以想象,这5年是世界经济30年来最好的时期,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复苏,在较大程度上与中国入世有关。

  五年前,我们担心入世后WTO规则将如何冲击中国;五年后,我们考虑的重心正在变成中国将带给WTO什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将如何真正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的大循环,我们将可能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格局带来怎样的变化。这个关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变化的新时代,就这样向我们走来。

  感受数字:

  入世5年的欣喜与困惑

  入世5年,中国兑现自己的承诺,逐步开放自己的市场,向世界敞开自己的大门,世界经济受益多,自身的经济成就也取得很大成绩,百姓得到了实惠。但加入世界经济的商潮蓝海,也遇到不少的曲折和问题,喜忧参半。在展望后过渡期的机遇和成长时,我们还是首先通过一些代表性的数字来看看5年的成绩和隐忧吧。

  1000万: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平均每年进口近5000亿美元的商品,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约1000万个就业机会。

  10%:我国大幅度削减进口关税,已完全取消了进口非关税措施,提前半年取消了外贸经营权审批制,现在平均进口关税已降至10%以下,是发展中国家中最低的。我国对外贸易总额排名目前已经跃居世界第三位,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

  104个:在服务贸易涉及的160个行业中,目前已开放了104个,而全球发展中国家平均开放服务行业为108个。

  450家:截至2005年5月底,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近450家在华投资。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579.4亿: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近5年来,外国投资者从中国总共汇出了579.4亿美元利润,中国进口了总共约2.4万亿美元的商品。

  13%:中国入世5年,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已经占到13%的比重。2001年我国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而2005年已经跃升为第四大经济体。

  16%:中国已成为WTO成员中遭受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国家。从1995年到2005年上半年,全球反倾销措施共2743件,其中针对中国商品的就有434件,约占16%。现在全球7件反倾销和贸易救济案中就有1件是针对中国的,我国每年因此损失的贸易额高达四五百亿美元。

  1700美元:从2001年到2005年,在物价基本维持稳定的前提下,我国人均GDP由1038美元增长到1700美元,人均储蓄余额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5780元和6860元上升到10787元和10493元,后者5年年均增长9.6%;电脑和家用汽车普及率则分别由13.3%和0.6%上升到41.5%和3.4%。

  4%:加入世贸组织的5年,我国贫困人口从2001年底的3209万人减少到2005年底的23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维持在4%左右的低水平。

  23家:目前已有23家境内商业银行引入了境外战略投资者,以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成功上市为标志,中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取得阶段性进展。

  14.64亿:2004年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首次出现逆差,全年逆差48.83亿美元,到2005年逆差回落,缩小至14.64亿美元。但2006年上半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再次大幅增长,上半年贸易逆差已达21.5亿美元,超过上一年全年规模。

  45亿: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也做出巨大努力,实际支付的专利费及其他费用每年都大幅增加,2006年已达到45亿美元。

  国际贸易:

  成长的烦恼依然存在

  近几年,中国对外贸易始终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据海关统计,2006年1-10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4249.5亿美元,同比增长24.1%;其中出口7792.9亿美元,增长26.8%;进口6456.7亿美元,增长20.9%。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同时我国也已经成为全球贸易摩擦的“重灾区”,并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中国的贸易顺差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存在。2006年中国全年贸易顺差预计将超过1500亿美元。商务部研究院李雨时研究员认为,2007年我国外贸增速至少将保持在15%以上,很有可能超过20%;贸易总额将达到或超过2万亿美元,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但基数越大,增长率将相应降低。如不采取相应措施,顺差可能将继续扩大,达到1800亿美元~2000亿美元左右。

  巨额贸易顺差意味着中国出口的竞争力大大增强,改善了中国国际收支和信用状况,维护了金融稳定,也说明净出口对GDP的增长贡献增大。然而,千亿贸易顺差对中国来说更是严峻的挑战。首先,贸易顺差扩大使中国外汇储备不断攀升,2006年贸易顺差占外汇储备的比例陡然攀升,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导致的外汇款增加,造成了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影响到抑制信贷和投资增长的效果。其次,高额外贸顺差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升级,带来国内市场美元供大于求,人民币存在着升值的内在压力。再次,导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摩擦愈演愈烈,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重点目标。最后,中美贸易顺差的持续上升无疑会使美国对巨额逆差的指责进一步加剧。

  当前欧美发达国家国内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既频繁使用反倾销、反补贴、国家干预等传统保护手段,还采用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等贸易壁垒手段。这是我国与欧美等国产生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中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落后,必须在战略与策略两个方面改变目前的外贸导向的战略。作为“全球工厂”,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不是强国,在全球产业链条中,还处于加工、装配这一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环节。2006年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已从个案转向体制层面,由货物贸易领域扩展到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由企业微观层面向宏观体制层面延伸,特别是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等方面,从反倾销向多种贸易保护手段扩展,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预计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中国商品将继续成为国外反倾销的主要对象,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同时,国际贸易保护的形式日趋多样化,绿色壁垒、劳工标准等非贸易壁垒成为中国企业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的新障碍。中国科学院预测研究中心主任汪寿阳研究员说,面对贸易摩擦,我国应该对其长期性和复杂性有足够认识,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应加快制度的调整和创新,尽快完善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和健全我国的法律防范体系;努力转变经济结构,变外向型经济为内需和外需并重的经济模式,将扩大内需作为确保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基本战略;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和中介组织三者分工合作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大量培养应对贸易摩擦的专业人才。

  中国科学院预测研究中心日前发布《2007年我国进出口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报告中预测,2007年我国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预计在今后若干年中我国仍将是贸易摩擦的一个高发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出口仍将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发生在我国传统优势行业如彩电、服装、鞋帽等行业的贸易摩擦,仍将在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摩擦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从长期看将呈现下降趋势。在新兴优势行业,如钢铁、汽车、通信设备、化工产品将会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中的新热点。发达国家对涉及这些行业的贸易争端更容易采取贸易保护的手段,以维护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

  报告还指出,涉及我国的贸易争端发生在第三国的可能性将会加大。一方面,在传统优势领域,我国可能面对其他一些以制造业为主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从而引起贸易摩擦;另一方面,在我国的新兴优势领域,我国会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上与发达国家开展竞争。我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将可能加剧。捷克、土耳其、乌克兰、墨西哥、巴西等国家和我国同属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同样以制造业为主,因此与我国在经济结构上缺少互补性,其国内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容易受到我国产品的冲击。

  中国在“五年过渡期”后将面临的新挑战,引起人们对于中国以往出口导向的强国战略的新思索,专家们都开出了不同的针对性的策略。关于中国在“五年过渡期”后将面临的新挑战,与美欧等国家贸易争端增多的趋势,中国常驻世贸组织代表孙振宇大使说,中国要重视国际上针对中国出口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一方面要注意扩大国内消费、扩大进口,减少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顺差,另一方面要注意防止企业之间在出口方面的无序竞争,避免为进口国提供反倾销的口实。同时,要重视与东盟等地区和国家的自贸区建设。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之际,缘于地缘政治基础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相邻各国都是一种互利共赢的战略。

  在不同的国家间,贸易摩擦是缘于产品分工的不均衡,这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伴生产物。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卢锋教授则这样认为,国际贸易给两个国家或者参与的国家经济体能带来整体福利提高,但不同的部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个人受到的影响可能是不一样的。如果影响不一样,贸易结果就会带来某种程度的冲击。所以在一个国家的内部政策上,一定要考虑受损害的那部分人的利益,所以在贸易政策上一定要有保护的因素,包括WTO因素也有反倾销、反补贴、特殊保障这样一些条款。WTO是鼓励贸易的,但是一些条款设计上也考虑到贸易中的相对平衡问题。现在中国经济竞争力非常强,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个贸易摩擦的频发期,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贸易摩擦恰恰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伴随着中外贸易摩擦的加剧及我国对外贸易的巨大顺差,有必要调整我们的贸易战略。清华大学世界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认为,中国的外贸战略关键是要争取全球领导力,对贸易摩擦要从战略的高度进行积极的管理。我国必须在相当程度上适当鼓励进口,开放我们国内市场,这样能够促进国内市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讲,不要过多地依赖国外的市场,大国的发展跟小国不一样,只靠出口那个路是走不远的,本国经济不发展,本国大市场起不来就没有大企业,没有大企业就没有竞争力,所有的国家都是有大市场和大企业才能走向国际。中国跟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相比,中国经济是完全不一样的,到目前为止在走一条新兴的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在搞加工贸易出口导向。但既然是大国家,我们一方面要在国际贸易上继续按照这个路子走,另一方面要把注意力放在开发自己的国内市场,我们的中部、东部、西部就是三个世界,这之间就可以进行很多贸易开发、进行总体经济发展。

  时至今日,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角度思考我们国家的贸易战略,让贸易全面促动中国本来就发展不平衡的经济,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具体灵活的措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协调出口与进口,强化区域经济的联合,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贯彻互利双赢的战略,使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完全按照承诺开放了服务贸易市场。中国针对服务贸易12个领域中的9个做了具体承诺,在160个分领域中承诺了102个,大大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承诺水平。中国在银行、保险、电信、运输等服务领域均按承诺相应开放了市场。入世5年来,我国从有限开放转向全面开放。

  银行金融:与“狼”共舞迎来大考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开始交叉并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竞争局面,商业化的驱动和对利润的追逐使这种竞争尤其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变得越来越激烈。但同国际标准和国外成功的商业银行相比,中国的商业银行仍然是幼稚的,低效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银行间的竞争也始终未走出各自为战的低层次竞争格局。最近5年来,中国经济逐步与世界经济的衰荣融为一体,中国政府承诺的5年后全面开放金融业的日子已经来临,在外资银行通过不同渠道加速进入中国时,中国的银行业准备好了吗?

  在今天的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聚集了证券、期货、产权、黄金、钻石等国家级要素市场、350多家中外金融机构、5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00多家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和4000多家法律、会计、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已成为中国金融投资机构最密集、要素市场最完备、资本集散功能较强的经济增长极。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业中处于主体地位,去年以来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人民币升值、国有银行上市、银行业进一步开放,银行业的重大事件紧锣密鼓纷纷登场,中国银行业正走向世界,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加紧接轨,开放的银行业和金融市场能否直面来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冲击?

  过去一年的中国银行业确实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花旗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有三点是比较重要的,一是中国的国有银行通过财务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到最后上市;二是入世5周年的过渡期后,中国的银行业面临一个从相对的封闭到一个相对开放的过程,向外资银行开放之后,以后央行的政策、银监会的政策,都要面对所有的金融机构,在这个竞争环境里监管措施怎么能够经得起竞争的考验,也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变化。三是我们中国的银行业面临的问题就是过剩,一个最基本的指标就是我们银行的存贷比在2006年10月份已经低到了68%以下,这个在历史上是没有的。另外,国有银行通过上市募集的资本金是可以转为可贷资金的,所以增加了对未来信贷的扩张压力。据估计银行新增贷款可能是3万亿,能不能控制住现在扩张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决定了国家对投资控制的效果。

  中国银行业将面临重大的考验,针对今年金融运行形势专家分析认为,人民币加速升值的趋势仍会持续;人民银行近期提高贷款利率的可能性不高,但会倾向于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会借助于上调存款准备金来控制过度的流动性;经济增长放缓将使银行业在明年接受重大考验。外汇储备今明年或突破1.5万亿,高水平的贸易和往来账户盈余仍将继续,尽管它们占GDP的比例也许会降低。由于最近紧缩政策造成的投资减缓使内需减弱,也使中国经济将更依赖于外部需求。如果这个趋势没有改变的话,贸易盈余在未来几年可能进一步扩大。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使外汇资产多元化问题持续存在。由于亚洲其他主要货币也会对美元升值,因此人民币相对快速升值不会引起中国企业利润明显缩小。同时,人民币加速升值可能在短期内无助于贸易平衡,却能帮助减缓外汇储备的增长,并降低未来一次性大幅升值的风险。增长的放缓同时会使银行业稳固性风险仍然存在,中国银行业改革自2003年来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包括资本注入、引入外资策略性投资者和上市,在短期内充裕的存款和政府支持所带来的信心两大因素会帮助中国银行业抵御任何主要的金融风险。不过,银行业的风险并没有完全消失。随着中国完全对外资银行开放,外资和中资金融机构之间竞争将会加剧。

  围绕中外银行间的竞争问题,也有学者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可以看作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动力,促进中资银行的现代银行制度由“形似”向“神似”转变。在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之后,中外资银行竞争的着力点将集中在高端客户市场的争夺上。对于未来的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同台竞争的前景,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在网点存款业务上基本不存在竞争,中资银行凭着现成的数万家营业网点占据绝对优势。要办一个网点成本是很高的,外资银行不可能在这方面与之竞争。外资银行将来会经营人民币业务,但是其人民币来源肯定要从中国银行业去揽,要从市场拆借;他们也会有一些大客户存款,但是在零碎的吸储业务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竞争力。第二,贷款批发业务上是有强烈竞争的。对大客户的竞争很激烈,目前看来中资银行胜算的可能性还比较大。毕竟是本土运营商,还有一些传统的关系,言胜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将来这个市场肯定会有所分割,是竞争的主战场,中资银行也应该能保住相当的份额。第三,在创新业务上,形势对中资银行很不利:首先,外国银行都是混业经营,可以交叉销售降低成本,竞争力比较强 ;它可以给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而不像我们每一项都得分开去做,目前混业经营在中国是不允许的。其次,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的技术水平也不如人。再次,我们的汇率和利率没有放开,风险定价能力很弱,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而能不能准确定价,是现代银行最核心的能力。这三个问题都比较严峻,所以中资银行在创新业务和综合服务方面不容乐观。

  而且,伴随着贸易、金融一体化也为我国围绕金融行业经营的各种政策和调节手段的运用,人民币的升值,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出口退税等等都会对银行金融业产生很大的影响。2007年的金融市场会出现哪些大的变化和趋势?曹远征认为,第一,金融开放会把国际先进的金融理念和金融运作经验,切切实实摆在中资银行家门口,会带来模仿效果,带来细节上的竞争和改善,对制度建设将产生深远影响。第二,综合经营发展的势头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人和机构会呼吁这件事,在部分领域中间会有某种放开。第三,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转好,很多金融品种为混业提供了试验田,一些交叉销售和综合性的产品也会在这个市场经营,资产证券化等等这些都会出现。这些也给监管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第四,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国内银行竞争力的提高,特别是外资银行这种“鲶鱼效应”,会推动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的进程。所有这些将开启一个人们对金融理解的新时代,金融业是经营货币的服务企业,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理解的“搞钱的地方”;金融业是风险的配置和管理机构,而不是传统的融资机构。它的职能就是给缺钱的人提供钱,但提供的品种会多种多样。利率市场化和金融业综合经营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于中外银行同台竞争后的中国金融业的前景和趋势,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则撰文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及金融业全面开放,2007年中国金融业将持续繁荣,金融市场发展趋势将具有以下五大难点。首先,正在开放中的中国金融市场将面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的考验,各种国际金融大鳄会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渗透,国内金融机构也会借助于这种渗透将国际金融震荡与波动传导到中国金融市场中来。尽管目前中国金融市场是一个开放受限制而自成体系的市场,但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今天,依然会受到来自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强势的国际金融机构与金融组织会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方式进入中国,千方百计地分享中国经济成长成果,甚至于会借助于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或不开放的时差,轻易地从中国金融市场获利。同时,弱势的国内居民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却很难分享国际金融市场的成果。其次,鉴于2006年是国内经济快速增长,也是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和信贷增长飚升的一年,加上物价指数趋于上升,预计2007年央行将会采取信贷偏紧的政策。中央一宏观调控,银行信贷紧缩是必然,无论是从量上还是价格上都是如此,但是央行持续地采取存贷款利差扩张及低利率的政策,又是激励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扩张的根本。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商业银行信贷必然会扩张。因此,2007年国内商业银行将在突破央行信贷紧缩政策中前行。第三,目前国内市场的资金过剩,只能是相对过剩,是政府管制下低利率的结果。严格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是导致目前国内市场中许多要素价格扭曲的根本所在,如果这个方面不改革,国内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难以解决。目前国内银行体系流动性过高,央行所采取的政策往往只及表而不达里,仅仅是看到外汇占款的问题,仅仅看到商业银行手中的钱太多,但实际上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政府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结果。当大量的流动性在市场流窜时,各种资产价格就会快速上涨。第四,随着大量的商业银行涌向证券市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会越来越多,预计2007年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可能会快于2006年,将出现国内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涌入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国内金融机构大量进入证券市场,会促使国内金融机构的体质改善,也会给国内中小投资者带来更多分享国内经济增长成果的机会。但是过多的资金或是迅速扩张银行信贷规模,或是通过其他方式又回到证券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肯定会增加国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与风险。第五,2007年国内股市的亢奋还会继续,但监管者必须理性,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引导国内证券市场更为健康地发展,保护投资者及真正确立投资者的信心。总之,2007年将是国内金融市场风起云涌的一年,既有不少发展的机会,也面临了许多风险,投资者需时刻密切关注这种风云变幻,寻找机会,并规避与分散风险。

  保险业:“投资年”后新动向

  在经济快速发展大环境下,金融业、保险业都必然会有相应发展,而且金融业发展快于经济增长,保险业发展又快于金融业发展。“十五”期间,中国GDP年均增长8.8%;金融业总资产从19.7万亿元增长到41万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5.8%;保险业总资产从3374亿元增长到15226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35%。

  2006年是国内保险公司的“投资年”,由于国内股市表现良好,保险公司对股市的热情高涨,前10个月共拿出864.35亿元投资基金,实现收益144.26亿元,收益率15.29%;直接投资股票(包括未上市股权)的保险资金也累计达683.26亿元,较年初增长330%,平均收益率14.77%。

  根据最新统计,2006年11月,全国保费收入517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中国保险业同比名义增长13.8%,扣除物价因素,同比实际增长11.7%。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在2006~2020年期间,在GDP年均增长7%~9%的水平下,中国保险业总体年均增长率较为可能的浮动区间为9.5%~7.6%,其中更为可能的浮动区间为11.7%~4.8%。2005年之前,中国保险业增长率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阶段,2005年和2006年的增长率比较稳定。从这两年的相关数据和对未来的测算看,中国保险业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阶段。

  金融全面开放后新的一年里必将拓展保险资金应用新空间,全面开放的金融市场格局将给保险资金的应用带来新的机遇。首先是保险资金投资银行股权有望出现热潮,因为各商业银行为了应付外资银行的竞争,必然会扩充资本金,寻找新的战略投资者。而目前可供应用的保险资金余额非常充足,正因为如此,目前保险资金投资银行股权的浪潮一浪高于一浪。此前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保险集团还“得风气之先”已经启动了对未上市银行的股权投资,如平安49亿元收购深商行89.24%的股权,国寿56.7亿元认购广发行20%股权。据媒体日前报道,中国人寿同时进行收购徽商银行和珠海市商业银行股权的谈判,平安保险在浦发银行的定向增发中也认购1.4亿余股,如此就极大地改善了资产负债匹配情况,有利于保险公司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

  其次是混业经营的局面将逐步打开,金融保险企业业务领域的相互渗透为期不远。保险资金在金融创新方面有望取得新的突破,随着保险公司吹响进军其他金融领域的号角,商业银行也开始觊觎设立保险公司。其他金融机构混业渗透对保险业直接的冲击就是银保产品。保险公司三大业务支柱将受到严重挑战。由于我国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境内公民的人民币业务之后,金融混业经营的预期越来越强烈,尤其是在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设立保险公司已被银监会受理的信息经媒体报道后更是如此。这样就隐含这样一个推论,即保险资金设立保险基金管理公司似乎已并不遥远。而一旦保险资金参与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就意味着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通道再度拓宽,保险资金的应用空间随之拓展。

  此外,去年12月7日中国人寿集团宣布近350亿元入股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成为南方电网第二大股东。此举标志着保险资金继进入银行、证券等金融领域之后,又迈出了向国有基础性能源行业渗透的第一步。2006年中国保险业获准投资基础设施后,今年保险资金将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已经成为市场共识,除了保险机构名称将出现在更多的上市公司股东名单和海外市场外,其身影出现在基础设施项目中也将变为现实。

  2007年,必将成为中国保险行业大踏步前进的一年,保险资金的增值空间只会伴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而跃进发展,给中国商界带来无尽的机遇。

  资本证券:奔忙于爬坡之旅

  2006年我国的资本证券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差不多5年了,中国的资本市场一直处于不断走下坡路的趋势,一直达到了1千点左右。在2006年却翻了一倍,使这个市场恢复了融资功能,有一个往前前进的基础,这是我们这一年来一个很大的进步。中国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过去两个多月内连续超过了中国台湾市场、韩国市场,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一大新兴市场,资本市场的前景应该讲是非常光明的。尤其是市场化的改革措施和制度建设的的确确引领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推动了市场真正的进步,而这些进步在未来还会对市场的发展有长远的影响。

  对于2006年股市,我们无需用非理性亢奋、股市过热、股市泡沫等观念对它给出多少评论。2007年如何面对迅速攀升的股市?这是监管部门、投资者及上市公司都必须面对的一个大问题。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国内证券市场与几年前相比有三大根本性变化:一是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改变了以往证券市场的制度性掠夺状况;二是随着以工行、中行为主导的大蓝筹股上市,改变了国内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之质量与结构;三是A股市场形成了一个完全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导的市场,必然也会改变以往的证券运作方式、生态与环境。

  但资本市场的发展却还是比银行业的改革步伐慢,花旗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落后于银行的改革和发展,应该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特别是能够支持长期融资的金融工具,在我们国家现在尤其缺少,所以造成了一个所谓短债长投的问题。我们现在一方面企业需要长期的资金,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的资本市场能够提供的大部分都是短期的,除了股票市场之外。至于现在股票市场的快速成长,我们觉得主要是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国股市最近一年的繁荣主要是有一个恢复性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在过去几年确实是压抑了很长时间,这个恢复性发展会带有一些爆发的性质。第二,所谓资产重组的概念。原来的一些企业可能并不是很值钱,但是由于它在资产的定价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企业的资产平衡表看上去比较好看,市场觉得这个投资价值可能就显现出来了。第三,跟我们现在的资金流动性过剩紧密相关。今年的资本市场实际上募集了大量的资本金,即使是这样的话我们现在货币量增长还是超过了央行设定的16%的目标,所以说市场的流动性还是非常多的。流动性在短期之内会不会消失?这个也就牵扯到股市走向的判断。现在看来我们的外贸顺差那么大,每个月200多亿的外贸顺差和1万多亿的外汇储备,未来的出口增长还是比较看好,所以资本的流入导致流动性增加的这一问题可能短期之内不会消失。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何小锋则认为,2006年资本市场的创新是历来最密集的一年,特别是在融资手段方面。比如A+H股、产业投资基金。而且,证监会系统也推出一个集合理财计划,即企业资产证券化得到了发展,弥补了资本市场上一个很大的需求空间,推出集合理财计划、专项管理计划满足了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的需求。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十个部委推出了信贷资产的证券化举措,对于银行贷款的资产进行证券化的回收,也是在这一年得到了发展。同时信贷资产证券化已经经过批准,现在4家资产管理公司也要开展不良贷款的证券化,所以这也是一个融资的创新。

  资本市场除了融资以外更重要的是配置资源的功能,而配置资源的功能不仅仅是把钱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而且要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把钱用到最有效率的地方,这个时候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能给股东带来最好的回报,像激励机制一样的。未来我们看到资本市场应该成为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一定是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说一股独大的资本市场。我们的经济结构是经济融资的,而经济融资是偏向于银行融资的,但是银行只是提供短期流动资金的,长期的贷款是不提供的。长期资金主要来自于证券市场的发展,债券市场发展恰恰又是跟股票市场是对冲的关系,因此股市不好的时候债市一定好,债市不好的时候股市一定是好的,股市和债市都有风险,一定需要衍生工具对冲它的风险,这个时候才能形成一个发达的金融体系,而不是现在中国的经济融资比例占得非常高,且又是银行贷款比例非常高,直接贷款比例非常低,而且直接融资中间又是一股独大的状况。此外,从事衍生工具的交易对风险管理的要求非常高,人才的储备和技术的提高也显得非常关键。像资产证券化等新的产品推出,都需要新的设计和新产品的言语,这方面可能都是我们国内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加入WTO过渡期已经完成了,那么竞争会非常激烈,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竞争力最重要的是新产品的研发和风险控制,在新产品和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奠定自己真正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证券公司。

  对于资本市场的参与主体而言,所有这些方面都是未来的机会和可能发展空间,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市场会成为全世界最大、最重要、最有竞争力的市场之一。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市场是一个真正市场化的市场,这种情况下监管格局将要发生变化。这么大的市场主体对监管者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先生认为,我们必须培养一个立体化的监管体系,包括证监会,包括行业组织,包括所有市场参与主体内部的自律,而后面两者也是市场,而且应该说是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监管体系也要市场化,要把这些监管责任分散到协会去、分散去市场参与主体中去,依靠市场社会的信用度、经济成本所有的考虑来对它进行约束。

  尾声:全面竞争下的新篇章

  遭遇WTO首次官司的汽车业、反倾销案迭起的纺织业、从绝对顺差到逐渐逆差的农业……这些行业里的消费者、民族企业、政策制定者还有外资企业,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上有着不同的得与失。得失之间,中国经济有拥有自主品牌的“独立”,也有对外资难以摆脱的“依赖”;有消费生活质量的质变,也有民族企业市场份额的缩水。这5年,在不同的入世承诺中,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甚至迥异的变化。

  加入世贸组织的2001年,我国轿车销量只有80万辆,而且以公款消费为主。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汽车产业不仅没有被冲垮,反而在开放和竞争的环境下,得到更快发展。近年来,国产汽车价格大幅下降,新车型层出不穷。2006年中国轿车销量预计达到380万辆,比2001年翻了两番还多。据初步测算,最近5年,上千万家庭提前圆了轿车梦。中国国内汽车贸易出口额自2001年起每年增长15%,2005年达200亿元。2005年,中国汽车进口贸易额超过180亿美元。2006年12月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蒋雷对媒体表示,2006年中国汽车实现产销700万辆已成定局,中国将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而且,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市场占有率已经逼近三成,超越了日本产汽车,按国别排位首次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了第一位。目前,中国的汽车和零部件合资合作企业已有800多家,累计资本约960亿美元。中国汽车产业已完全达到入世前的承诺,成为世界汽车工业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汽车、旅游、教育、通讯、住房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老百姓的购买力迅速增长。

  2006年,吉利汽车控股英国锰铜成功,华晨向德国出口12.8万辆尊驰轿车,合资企业涉足开发自主车型等都在证明,中国汽车产业,正在酝酿一股质变的力量。因此,中国汽车产业需要由量的积累带来质的改变,而非单纯追求几个数字那么简单。

  2006年是欧美对中国

纺织品重新设限后的第一年,在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等诸多因素影响下,中国纺织业亦喜亦忧。在全球纺织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中,中国企业正在寻求新的突围路径。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表示,我国对美国和欧盟出口服装在总量下降的同时,平均单价却增长20%以上,特别是对美欧设限产品出口几乎都出现了量减价升的现象。根据协议,欧盟和美国针对我国部分纺织品服装出口的配额限制将分别于2007年年底和2008年年底结束。对企业来说,配额取消后如何增强自身竞争力十分关键。商务部有关官员近日透露,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3%-5%,出口多以定牌、贴牌为主,自有品牌只占产业价值链的10%左右,其余的35%和55%的盈利分别由品牌和渠道环节瓜分,而我国绝大部分企业都只能停留在竞争10%的盈利环节。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建议,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的当务之急,要完成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提高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性和在数量既定前提下提高销售收益两个方面。中国企业要在出口数量受限的环境中提高出口效益,就必须进入海外市场设计、销售等环节,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铺设海外销售渠道、建立设计机构,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并购,直接收购海外市场上的销售商、品牌商,实现快速扩张。

  东方证券研究员施红梅预计,2008年以后,我国纺织业仍将面临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各种非关税壁垒、反倾销和区域性贸易联盟体制等多种贸易保护手段,行业的正常发展和出口还将受到诸多阻挠,全球纺织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仍需要较长的时间。

  入世五年我们可喜地看到,调整中的中国企业,在同国外的公司企业同台竞技的5年,已在逐渐地适应国际规则,也学会了按照国际惯例应对。反倾销应对案90%的应案率已能看出中国企业的成长,中国企业已经完全具备了在国际市场中平等竞争的能力,中国企业的航母必将在世界经济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