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学界交锋耕地保护:是否优先满足建设用地饥渴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7日 02:09 第一财经日报
孙荣飞 保护耕地制度是影响了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还是恰恰倒逼中国有效推进城镇化?在第十七个全国“土地日”之际,两种思路出现了交锋碰撞。 日前,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刘允洲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直存在着一种“建设用地饥渴症”。当前,社会上和地方上存在着一种不赞成耕地保护制度的思潮。 此前,经济学家茅于轼在媒体发表“要不要保护耕地?”一文中表示,保护耕地的政策把种粮食永远放在优先地位,这对城市建设造成了巨大障碍。 茅于轼在文中表示,未来的五十年里,中国城镇人口要增加两倍多,即从现有的4亿多增加到13亿。城市用地也会相应增加,而现有的保护耕地政策显然与城镇化相矛盾。“究竟是保护耕地要紧还是城镇化要紧?肯定是城镇化更重要。” 茅于轼称,保护耕地口号下的实际指向是不许可把农用地转成非农用地,或者说是冻结农业用地。而我国一般用地比耕地更为稀缺,现在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的五倍左右,而每亩耕地的负担人口数只有三倍。同时粮食问题已经不再是制约发展的因素。 对此,刘允洲认为,即使将来粮食真的多到吃不了,也可以把耕地变为生态用地,不必都把它变成工厂、城镇。 他表示,真正的城镇化应当是节地运动,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比农村少,农民大量进城后,应能腾出大量建设用地,完全不必耗减耕地保有量。 刘允洲提醒,保护耕地其实是对经济安全的保护,是对盲目建设、粗放用地的约束,进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形成节约集约用地的“倒逼机制”。 他强调,即使到人口16亿峰值时,现有建设用地也是够用的。现在的问题是,过去各地用地太粗放。 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修编工作专家组成员郑振源透露,我国的土地利用中,现存在20%到30%的水分,这也是我国土地利用粗放和浪费的比例。 本报从国土部门了解到,陕西省政府当初曾下达给西安市1997~2010年建设用地的指标为13.5万亩。而截至2005年底,该市非农业建设占用土地已达到20.07万亩。 对此,刘允洲表示,国土部门正在酝酿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在四面八方要求增加建设用地的呼声很高。 25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表示,必须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确保全年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年度计划指标之内。凡年度实际新增建设用地超出计划指标的,要追究责任。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