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汇丰:资本巨人向世界出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1日 14:07 南方周末

  

汇丰:资本巨人向世界出发

尽管汇丰已经走向世界,但绝大多数香港人还是认为汇丰是香港本土银行 CFP/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作者: 南方周末 记者 舒眉 发自香港

  汇丰与中银建筑美学的比拼,早已超越了福斯特与贝聿铭之间的较量,更多是被赋予了中英谁将主导香港经济的意义。十年后回过头来看,这些猜测纷纷落空

  汇丰的转型是香港金融机构转型的典范,在汇丰从一家香港本地银行成长为世界级金融巨头之时,香港金融业的微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香港也因此摆脱中介角色,转型为一个服务型经济体

  到全球去

  1990年12月17日,正值中英政府就香港新机场建设出现争执之际,又一则令人不安的消息在港传出:汇丰银行的注册地将改为伦敦。

  此前由于对香港经济前景缺乏信心,不少老牌的英资机构从1980年代起选择撤出香港。至1990年11月,已经有77家上市公司注册地迁往国外。这些搬迁都无足轻重,但汇丰不同。

  自1865年起,汇丰在香港和上海开业,一百多年的发展,它不仅变成香港最大的集团公司,也成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回归之前,香港最显赫的三个人分别是赛马会主席、港督,汇丰的大班(汇丰银行主席)。

  在香港金管局成立之前,汇丰行使准中央银行权力,它帮助港英政府处理了1960年代的金融灾难;而在华资与英资较量的1970年代,它支持了李嘉诚、包玉刚为代表的华资力量崛起。甚至连它的名字都让人感觉亲切——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香港上海汇丰银行),虽然它是由苏格兰人苏石兰(Thomas Sutherland)发起成立的。

  普通香港人一听到汇丰要把注册地改到伦敦的消息,马上想到汇丰与中银的宿怨。

  1985年,坐落于皇后大道中1号的汇丰银行总部大厦落成,如同一艘等待起飞的宇宙飞船,雄踞维港。但这座由著名建筑师诺尔曼·福斯特大胆设计的大楼,没过多久就被另一栋更令世界瞩目的银行大楼所超越,贝聿铭为中银香港所设计的银光闪闪摩天大楼,其外形好像是雨后春笋——中国传统文化中希望和进步的象征。

  但香港人进行了另一种解读,阳光照在中银大厦的玻璃上然后反射到汇丰大厦的墙上,这被风水师解释成是劈向汇丰的刀子。为了维护自己的风水,汇丰银行在楼顶架起了两门大炮,直对中银大厦,以破凶煞。

  汇丰与中银建筑美学的比拼,早已超越了福斯特与贝聿铭之间的较量,更多是被赋予了中英谁将主导香港经济的意义。

  十年后回过头来看,这些猜测纷纷落空。汇丰注册地改为伦敦,其实是它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步。

  早在1970年代,汇丰银行就开始收购美国海丰银行拓展北美市场;1981年成立加拿大汇丰银行;1986年成立澳州汇丰银行,并收购

证券公司詹金宝;1992年完成对米特兰银行的收购,并成立汇丰投资银行;1994年成立马来西亚汇丰银行,1999年收购韩国汉城银行70%股权,拓展亚洲市场。

  这一切都在汇丰的计划中——以香港为始点的国际化银行,而不仅仅是偏居于亚洲一角,主营贸易融资和中小企业信贷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

  1995年11月,汇丰银行主席浦伟士回答新闻记者的这段话意味深长:“我们并无放弃投资于本地的业务,若八十年代初期我们只满足于作为一间香港银行,可能早于八十年代就被当时野心勃勃的美资及日资银行吞并。我深信,将汇丰发展成一间跨国银行是正确不过的策略。”

  汇丰把注册地改为伦敦、总部仍设在香港的策略,是考虑到香港“九七”回归的不确定政治因素,从而使汇丰既可以回避香港“九七”回归可能产生的风险,又可以使汇丰的投资免受英国税法和税率的影响。这样,汇丰银行就处于一种“进退自如”的位置。

  业务大转型

  然而,让汇丰意外的是,“九七”之后冲击它的不是政治问题,而是经济问题。

  1998年,香港经济出现5.1%的增长倒退,当年汇丰银行净利润下降了46%,这在汇丰140年的历史上是跌幅最大的一年,以致当时的汇丰董事会用“艰辛的一年”来形容,这一年,汇丰的口号改为“与你并肩,迈向明天”。 更加糟糕的是,从1998年开始至2003年,香港经济持续低迷,GDP连续5年负增长,香港的银行业也受到了严重影响,除存款增长22.4%外,本地贷款收缩了17.8%。

  “这期间,汇丰是香港银行里最先开始业务转型的,从银行保险业务开始,事后证明,他们做得非常成功。”瑞银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黄淑玲回忆说。

  当时的香港银行业依赖贷款利息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本土制造业发展停滞,工商贷款日益减少。

  汇丰银行率先意识到收入来源单一的风险,提出了将业务转向财富管理、贸易融资、企业贷款等方向上。在这过程中,汇丰有效地将保险业务内化到银行产品体系中,为客户提供真正的一体化金融服务,取得了巨大成功。

  1997年汇丰的人寿保险业务在香港市场还未进入前十名,到2001年已进入前五位,经过2003和2004年的迅猛发展,更一跃成为香港最大的银行保险公司。

  在全球化的并购过程中,汇丰确立了“为价值而经营”的理念,强调在业务发展和利润创造中平衡传统成熟经济和新兴市场的关系,汇丰并购的地域范围也随之扩展到了新兴市场。根据摩根士丹利的统计,汇丰约有20%的收入来自新兴市场。

  汇丰的并购也着眼于新业务领域的拓展,其中以私人银行业务最为典型。1998年汇丰收购了德国著名私人银行Guyerzeller的少数股权,使之成为全资附属公司;1999年收购纽约主要私人银行纽约共和银行,同年又收购欧洲私人银行Safra共和控股;2002年,收购安达信下属私人税收顾问业务;2003年又以14亿美元收购了

百慕大银行。2004年,上述收购获得的私人银行业务,与汇丰本身在香港、欧洲的私人银行业务经过全面整合,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新品牌实体——汇丰私人银行。

  到2005年末,汇丰私人银行管理的财富已达3480亿美元,一举超越花旗银行和摩根士丹利,成为仅次于瑞士联合银行和瑞士信贷银行的全球第三大私人银行。

  按照汇丰的最新“五年计划”,在未来5年中,汇丰拟由“追求价值”转变为“追求增长” ,即其发展重心由资产扩张转到重点业务提升。这一转向,将意味着汇丰在全球大规模并购年代基本结束。

  全球化的战略形成了全球化的资产组合,“汇丰”资产的30%左右分布在新兴市场(以亚太地区为主),30%左右分布在北美,40%左右在欧洲;而利润的50%来自于新兴市场,20%来自于北美、30%来自于欧洲。

  香港依然是汇丰的大本营。截至2006年底,汇丰银行不仅继续保持本港最大发钞银行的地位,还在当地拥有319家支行。在香港成年人口当中,有四分之三拥有该行的个人户口。

  中国不是未来而是现在

  2005年5月25日, 57岁的郑海泉正式接任了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主席一职,在过去,没有任何一届汇丰大班的交替能像郑海泉上任这样引人关注。因为自1865年创办以来,在漫长的历史中,郑海泉是这家创办于中国的金融机构的第一位华人大班。

  尤其重要的是,至2007年,汇丰手握大权的董事会高层几乎全部由华人大班担任,在汇丰董事会3+1的管理架构中,已由土生土长的香港本地人郑海泉担任主席,冯国纶和史美伦担任副主席,他们构成了汇丰的“三驾马车”;而在“九七”回归前,其董事会的顶端全部为英国人。目前,以郑海泉、梁高美懿为代表的本地人,更是已经进入了母公司汇丰控股集团23名总经理的名单。

  汇丰银行有句著名的口号可以很好地诠释这种景象:“环球金融,地方智慧。”在香港,汇丰拥有的18032名员工当中,超过90%是香港人。

  因此,当中国金融市场被全球金融巨头重视之时,汇丰当然会以更积极的态度来把握这个传统市场中的巨大新机遇。

  带领汇丰发展内地市场,也正是郑海泉的先天优势之一。当初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时,他就对中国的经济颇有研究。此外,他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良好,而且出任过许多公职,包括1989年的港督府中央政策组成员,香港回归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港事顾问等,这使得他对中国政府的政策能够更好地把握。

  事实上,郑海泉对汇丰内地业务的影响和贡献早已显现,回顾汇丰近几年的发展,内地每一次的开放政策,几乎都被其一一把握,而且走在前列。

  在入股中资金融机构方面,汇丰走在了外资银行的前列。2001年,汇丰入股上海银行8%股权,成为首家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的外资商业银行;2002年,汇丰入股

平安保险,目前持有16.8%的股权;2004年,汇丰入股交通银行19.9%股权;2006年年初,汇丰与山西信托合资成立了汇丰晋信基金管理公司。

  郑海泉对未来的期望是:“作为一家国际金融机构,我们的目标是在世界金融服务需求增长迅速,经济强劲增长的国家中发展业务,中国无疑在其中位居首位。”

  因此,汇丰不会错过每一次在中国的发展,5月30日,汇丰银行执行董事王冬胜在香港表示:“如果政策允许,我们当然会有兴趣积极地考虑。上海是汇丰的发源地,如果回内地,我们一定会去上海。”

  对于他们来说,投资中国既不是未来,也不是过去,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