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劳动部称两大矛盾短期内难以消除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5日 05:29 中国证券报

  本报实习记者 春生

  日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报告称,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矛盾在不同地区出现,虽属局部现象,但短期内难以消除。

  同时,我国就业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继续存在,其中,需求呈稳中有升;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明显加大,劳动者素质技能不适应问题更加突出。

  劳动力仍将供大于求

  这份报告称,“十一五”期间,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年均达2000万人。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需要就业的下岗失业和其他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达2400万人。

  从劳动力的需求看,按照经济增长保持8%-9%的速度,每年可新增800-900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可安排就业1200万人左右,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200万人左右。

  在农村,虽然乡镇企业和进城务工转移了2亿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1.2亿以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城乡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将长期存在。

  同时,中西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仍有存量和增量,存量多为中年劳动力,多以农业剩余劳动时间形式存在;增量主要是农村初高中毕业后不能继续升学的毕业生,他们将是转移和输出的主要来源,也是新生代农民工。

  在城镇,部分下岗失业人员自身素质难以适应新就业岗位需要;部分大学生所学专业与企业急需不能对接,以及到基层、民营企业就业的渠道不通畅。

  同时,在资源枯竭城市、库区等困难地区,以及一些困难行业和企业,则存在着就业岗位减少,失业人员增多。

  供求不平衡导致“招工难”

  目前,沿海地区近年来随着企业用工需求的增多,部分地区出现了农民工供不应求的现象,主体是一些条件比较艰苦、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较低的企业(行业),以民营企业居多。

  据劳动保障部的调查,在2006年春季企业用工需求中,基本得到满足的比重依次为环渤海地区71%、长江三角洲地区66%、中西部地区65%、珠江三角洲地区55%、闽东南地区50%;18-34岁年龄组和女性劳动力始终供不应求。

  报告认为,农村劳动力供求结构不平衡是导致“招工难”的基础原因,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调整存在时滞则是根本原因。

  调查发现,现在不少农村劳动者选择就地就近就业,而不是出外打工;外出者中青年劳动力特别是女性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其中,有2/3的外出打工者中有初中文化程度,但近半数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培训,只接受过15天内简单培训的占25%,接受过正规职业培训的仅占13%。

  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率始终保持在10%以上。外贸出口强劲促进了劳动密集产业的发展,也自然增加了对农民工的需求。

  对此,报告认为,应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和职业技能培训,并促进产业有序转移;对局部地区的就业难和“招工难”问题分类指导,采取针对性措施缓解,并在畅通信息,完善服务上下工夫。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