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香港零关税产品畅销内地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3日 09:40 华夏时报
CEPA实施3年多 内地进口香港零关税产品口岸已扩至26个城市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实施3年多来,香港零关税产品在内地的销售市场不断拓展。 来自海关总署深圳原产地管理办公室的最新数据显示,内地进口香港零关税产品的口岸现已扩展到深圳、上海、成都和长春等26个城市。 据介绍,华南地区毗邻香港,两地交通运输渠道便利,生活饮食习惯相近,所以华南地区现已成为香港零关税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目前广东7个口岸均有进口香港零关税产品,从2004年到今年5月的进口总值累计达7.27亿美元,税款优惠达4.97亿元。华东地区经济整体消费能力较强,对香港零关税产品的进口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区内城市中,上海口岸对港进口货值最大,宁波口岸对港进口的增长速度最快。 凭借着零关税政策带来的成本优势,香港产品在内地其他城市的销售也不断扩大。2006年,武汉口岸开始进口香港生产的光纤、光缆和铝合金板等产品,长沙口岸则开始进口香港生产的着色料等产品;今年1至5月,港产机电产品、服装还陆续进入昆明、重庆等内陆市场。 对港方针 陈佐洱:中央力保香港繁荣稳定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陈佐洱11日在北京表示,在“一国两制”方针下,中央政府对香港的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中央政府和国家领导人时时刻刻都把香港放在心中,一以贯之,始终如一。 他说,中央和香港社会各界提出的“抓住机遇”、“发展经济”、“和衷共济”、“理性沟通”、“构建和谐”等等,万变不离其宗,实质就是“保持繁荣稳定”,这些甚至写入了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议:保持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是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崭新课题。 过渡时期曾严厉警告英国人 陈佐洱回忆说,早在香港回归过渡时期,中央就考虑为特区政府积累足够的财政储备。当时特区还没成立,只有中央政府代表未来的特区与英方谈判。 上世纪90年代初,英方提出留给特区仅50亿港元的财政储备。在中方的据理力争下,中英签署新机场谅解备忘录时,留给特区的财政储备才提高到250亿港元。 他还指出,1995年末中英联合联络小组在共同编制香港跨97财政年度预算案时,英方提出已按高出本地生产总值5倍的增幅连续5年提高了社会福利支出,为此大大削减了教育、大型基建等支出。这时,中方为维护未来香港特区利益,再次发出了严厉警告。 由于在过渡时期中方始终看紧财储,加上内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到回归时,中央政府移交给特区政府的财政储备已达到4575亿港元。正是因为有了丰厚的家底,特区政府才能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有足够财力重拳反击。 非典时期一周赶制援港药品 陈佐洱回忆说,2003年非典困扰着香港,也困扰着内地。当年4月,胡锦涛主席在广东视察时指示董先生提供一份香港急需的药品和防护用具清单,中央政府将全力支持。随后,董建华就向中央政府提交了清单。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迅速作出批示,要求在一周内保质保量、全部无偿地向特区政府提供。 防护服内地与香港制式不同,有关方面要求内地工厂按照香港的要求加班加点赶制,而特殊眼罩、口罩等只有国外特定工厂生产的防护用具,中央有关部门立即到国际市场组织采购。一周后,所有清单上的货物集中在深圳移交给特区政府。 展望前景 梁爱诗:基本法规划出美好蓝图 香港回归十周年纪念日将近,本来就工作繁忙的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日程安排得满满的。在出席各种活动、频繁接受采访的同时,作为特区十年成长史的见证人,她也在回顾中思考着一个个新的命题:“一国两制”的实践将如何深入,今天的成功将如何把香港导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国两制”是成功的 “‘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认为应当好好总结过去十年的经验。最重要的是,要在过去十年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认真策划未来发展,踏上新的起跑线。基本法为香港规划了美好蓝图,相信香港前景更加辉煌。”梁爱诗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回顾过去的十年,梁爱诗感慨万千。她说,香港回归后终于可以当家做主,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港人,当时接受任命出任律政司司长,为特区政府和香港市民服务,感觉到有份沉甸甸的责任在肩头。“‘一国两制’方针是伟大的构想,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回忆起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一天,梁爱诗说,当时她也在交接仪式现场,“心情非常激动”。她讲了一个小插曲:一位来自尼泊尔的部长看到回归后,香港法官依旧穿着过去的服装、戴着假发,没有和内地的法官统一着装,感到非常惊讶。在梁爱诗细心解释后,他才了解到这就是“一国两制”。 港民对前途有信心 梁爱诗表示,香港回归时,很多人对“一国两制”方针并不了解,还有人预言香港市民将会失去许多自由。但回归以后,这些悲观的预测一个接一个地落空。在基本法的保障下,香港居民享有的自由和权利比回归前还要多。国际社会均承认,香港至今仍是亚洲最自由的城市之一。 “1997年回归时,香港有600多万人口。现在香港人口已达700万,比十年前增加了六分之一,这本身就是对香港回归十年来成就的肯定,也充分说明市民对香港、对国家前途的信心。”梁爱诗说。 过去十年,祖国经济腾飞,科技发展,国力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内地与香港的交流往来不断增多,香港市民更加了解祖国,这些都加强了香港市民对自己国民身份的认同。 内地游客成为 香港繁荣“催化剂” 根据香港旅游发展局历年的统计数字推算,截至今年5月,香港回归近十年来,到访香港的内地旅客已达7500万人次。到今年年底,这一数字有望超过8000万。 回归十年来,大量内地旅客来到香港,不但亲眼目睹了香港的繁华、美丽,也加深了内地与香港民众间的了解、沟通,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发展。 香港旅游发展局提供的数据显示,1997年全年,访问香港的内地旅客仅有236万人次,而2006年访问香港的内地旅客达到了1360万人次,增加了475%。内地旅客目前已占访港旅客的半壁江山。今年1至4月,内地访港旅客达486万人次,同比增加3.5%。香港旅游业界人士表示,希望借今年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举办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吸引更多的内地旅客来港旅游、购物。 香港旅游发展局主席田北俊说,回归以来,访港内地旅客逐年增加。尤其是2003年内地开放部分城市居民访港“个人游”以来,内地旅客大幅增加,刺激了香港经济的发展,繁荣了香港市场。 田北俊深有感触地说,开放“个人游”,促进了香港旅游、餐饮、酒店、交通、零售业的发展,对帮助香港摆脱当时的经济困境以及增加就业,产生了很大作用。 大量内地旅客访港,也加速了内地、香港民众的相互了解与认识。以往,内地游客在香港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语言不通。而如今,从事服务业的港人大多能讲流利的普通话,更多港人开始自觉学习普通话,这也成为香港近十年来的一大变化。 香港十年大事记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 1998年香港安全度过亚洲金融危机,成功捍卫港元联系汇率制度,保障香港经济安全与稳定。 自2001年开始,内地企业掀起赴港上市热潮,促进内地和香港证券市场互利共赢。 2002年1月23日,香港通过推广普通话议案,提高香港居民整体普通话水平。 2003年,香港经受SARS考验,全面战胜非典。 2003年6月29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签署,成为促进香港经济复苏的重要催化剂。 2003年7月,中国政府开通“内地居民香港自由行”,全面带动香港旅游经济发展。 2003年,香港特区政府加入了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通过不断深化与内地的经贸联系,充分发挥香港固有优势。 2004年1月18日,中国银联开通银联卡香港受理,有效推动大陆与香港之间旅游经济发展。 2004年,香港超越东京及伦敦,成为全球第三大融资中心。 2005年9月13日,“香港迪斯尼乐园”正式开幕,迪斯尼乐园以旅游业带动香港经济全面发展。 2005年10月5日,北京奥组委宣布设香港分赛场,香港首次举办奥运级别赛事。 国家“十一五规划”首次把香港纳入其中,明确提出保持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 2006年度香港经济持续增长,生产总值大幅提升6.8%,股票持续飘红,特区政府财政综合盈余高达551亿港元。 2007年1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将进一步扩大香港人民币业务的范围,内地金融机构经批准后,可以在香港发行人民币金融债券。本版均据新华社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