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防止公权力滥用清除权钱交易土壤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1日 02:11 第一财经日报

  近年来,涉及权钱交易的违规违法案件新问题、新情况频出。为督促官员自律,遏制其利用权力进行腐败,中纪委近日下发通知,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

  中纪委的通知里,明确列出多项“禁令”,包括严格禁止官员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向请托人购买房屋、汽车等物品,或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向请托人出售房屋、汽车等物品;禁止收受请托人提供的干股;禁止要求或者接受请托人以给特定关系人安排工作为名,使特定关系人不实际工作却获取所谓薪酬;等等。

  诸多的“禁令”,从一个侧面清晰地说明,违纪违法者腐败手段和形式日益多样化,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中纪委此时下发通知,既是对官员队伍中违规违法者的有力震慑,某种意义上,也体现出对党政官员的爱护,善意提醒众多官员莫为利益诱惑,误入歧途。而对于已有问题者,中纪委则表示在文件发布后30日内主动说清问题的,可考虑从宽处理。

  各级纪委是执政党内的纪律检查机构,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体制里,纪委往往充当了反腐败的“急先锋”角色。最近几年来,各级纪委反腐成就斐然,使一批大案要案现形于阳光之下。纪检机构的努力,充分体现出中央高层建设清廉政治的决心与信心,也为规范市场经济的秩序真正起到保驾护航之效。

  当然,各级纪委的反腐之路并不平坦。这不仅因为反腐者受制于人力、物力和精力的局限,更因为腐败者手段花样的不断翻新,难以对付。有时候,一种腐败“病毒”刚刚问世,其“变种”立刻也跟随着出来,让人难以辨认。

  比如,法律法规不是明令禁止直接的权钱交易吗?那好,请托人通过资本市场上的交易机制,进行利益输送,为腐败者曲线送上回报。在这里,权钱交易通过市场的机制漏洞或监管漏洞,变相违法实现。又如,请托人以与官员亲属合作开办公司或合作投资的名义,使得当下的权钱交易在将来通过利润分红等手段实现。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中纪委的通知里列出的多项“禁令”,正是针对现实中腐败“病毒”常见的“变种”。以下发通知的方式来震慑这些“变种”,减少其传播与危害,中纪委的努力固然值得赞许,不过,无论是红头文件的提醒,还是法律法规的惩戒,若没有清除权钱交易的土壤,腐败“变种”仍是防不胜防的。

  权钱交易为何猖獗,在中央高压反腐的局势下禁而不止?其中关键的原因正在于,权钱交易有着深厚的土壤存在。这块土壤的形成,有现实的制度缺陷,亦有历史的原因,以及权力与信仰之间的背离。

  我们必须看到,目前政府职能的转变远未到位,行政审批还过多过滥,权力的透明度还不够高,等等。尽管,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决心是坚定的,方向是明确的,但是,这个改革的过程并不轻松。

  近几年里,中国出台了《行政许可法》,对政府权力配置资源作了限制,不过,不少政府机构从部门利益或局部利益出发,依旧紧紧地将行政审批权力控制在手中,而这种难以被有效监督的权力,正是与金钱相互勾结的始作俑者。有些政府部门,明里对审批工作作了改革,但改革却流于形式——如一度混乱的药监系统,在做药品审批时,引进了专家的技术评审,后来的事实证明,专家的技术评审形同虚设,行政审批权力依旧高于一切。如此,腐败自然不可避免。

  就在今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布,并将于明年5月1日起施行。这部《条例》的出台,正是为了透明政府权力运作,从源头遏止腐败。我们固然对《条例》将起到的作用抱以信心和期望,但同时也应看到,当前不少政府机构的信息公开工作并不尽如人意,公权力的真正透明还只处在一种理想化的期待中。可以说,若缺少公权力的透明,权钱交易就一定有其土壤存在。

  若从历史深处找寻原因,我们不能忽略官本位文化带来的不良“遗产”,也须正视中国民众长期以来对于明规则与潜规则往往态度含糊。历史的、文化的诸多因素影响着国民性格。很多人憎恨腐败,但自己一有机会,却也忍不住扮演腐败者的角色。显然,当这个国家欲清除权钱交易的土壤之时,其文化上的治理必不可少。

  在制度与历史因素之外,我们应当强调的是,为官者的政治道德与信仰,不该成为可有可无之物。制度固然是刚性的,道德律令,则是柔中有刚的力量。当权力遭遇利益的考验之时,在制度的疏漏之处,官员内心中的道德律令不能离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