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动员社会力量加强荒漠化治理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7日 22:50 《中国经济报告》杂志
◎ 安成信 张世君 荒漠化和干旱是全球范围问题,需要国际社会联合行动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一种作用或数种作用结合导致的干旱区、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的降低或丧失。其中包括:①风蚀和水蚀所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②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或经济特性的退化;③自然植被的长期丧失。“干旱区、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地区”是指年降雪量与潜在蒸发散量之比在0.05~0.65之间的地区,不包括极区与亚极区。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和对地区土地开发日趋扩大,出现了人们史料未及的全球性土地荒漠化问题,涉及各大陆的100多个国家,全球1/6的人口受到危害。截至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为3600万平方公里,几乎等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我国国土面积的总和,而且正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每年吞噬一个比利时加丹麦。 荒漠化的成因是各种自然、生物、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都承认荒漠化和干旱是全球范围问题,影响到世界所有区域,需要国际社会联合行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可持续能力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铭记荒漠化带来的干旱和贫困、缺乏粮食保障、以及由移民、流离失所者和人口动态所引起的重大社会问题的相互关系而影响到可持续发展。 我国有近三成的土地受到了荒漠化的危害,4亿人生活在荒漠化的威胁之中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程度较深的国家之一,据前几年统计荒漠化土地面积约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并且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现状已由“破坏大于治理”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的阶段。但专家认为治理后的荒漠化地区生态系统未达到稳定状态,可能出现逆转。近三成的土地受到了荒漠化的危害,我国有4亿人生活在荒漠化的威胁之中。在荒漠化土地类型中,有70%因风吹走表土,10%发生水土流失,14%由冰融引起,6%是土壤盐渍化。其中风蚀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还酿造了沙尘暴等重大环境灾难。那些令人讨厌的沙尘在当地是宝贵的土壤物质,是支持生态系统的根本。 温家宝总理在一份报告中批示:“治理荒漠化是关系中国发展和民族生存的长远大计”。荒漠化是中国面临的最紧迫的环境问题之一。每年国家为治理荒漠化花费数十亿美元的资金,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 但是,由于人口的增长和耕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对快速增长的追求以及木材的巨大需求,已经让很多地区的荒漠化加剧。过度放牧经常让草原持续十年寸草不生,同时让野生动物丧失栖息之地。在较为贫困的西北地区,非法采矿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在东北、西北、华北、山东半岛,土地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全国有15亿亩的盐碱地面积。土地盐碱化,有干旱原因,但主要是人类过度活动对自然的破坏而造成的。在我国气候条件比较好的西南地区,石漠化情况严重,水土流失,三江源水源减少,无序水电开发造成了江河原生态的改变,大段大段的主要河流干涸。总之,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存在着荒漠化问题。 荒漠化治理思路:通过产业带动达到生态恢复的目的 治理荒漠化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人人都应有保护生态的责任,要科学规划,采取适用技术,因地制宜,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着重解决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系统。 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在治理荒漠化过程中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示范项目和技术,特别是产业化的发展,通过产业带动达到生态恢复的目的。在甘肃民勤县,规划实施沙生植物种植,发展沙产业,种植饲用沙桑、肉苁蓉、甘草等中草药,建设塑料大棚,生产蔬菜、反季节瓜果等。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治理100万亩沙荒地,种草养畜,生产高品质的牛、羊肉,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农牧民增产增收。在吉林省白城市计划整理50万亩盐碱地种植耐盐碱水稻,该品种经过培育,产量高,耐盐碱,品质好,节水,生长期短,通过实施后每年可生产50亿斤优质大米供应市场。在天津及山东周边盐碱地上种植10万亩转基因抗盐碱玫瑰,在美化环境、治理盐碱地的同时,还可以加工高附加值的玫瑰精油,玫瑰精油的市场价格是黄金的几十倍。山西临汾关闭矿山1500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基金会拟与临汾市政府合作,通过治理恢复矿区生态,总结经验,在全国推广。在四川自贡市种植大叶麻竹,加工优质竹笋,目前这个项目在当地受益农民达40万人以上,大叶麻竹属多年生植物,山坡丘陵都适应种植,农民收入十分可观,现在正培育种苗下一步将该品种引入石漠化比较严重的贵州省,支持贵州的农村经济发展,同时治理石漠化现象。通过以上产业化发展找出一条荒漠化治理的新模式。 治理荒漠化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要改变传统治理措施,转变思维方式。过去只侧重于恢复植被,控制土壤风蚀,而没有直接从荒漠的根本成因入手,即减轻或消除造成荒漠化的人口压力,这是荒漠化治理成就不显著的主要症结所在。因此,应建立并加强多学科的荒漠化综合治理,从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生态学和沙漠学甚至更多的学科和结合的角度,进一步研究荒漠化的问题。只有社会力量不断参入,荒漠化治理才有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恢复生态,并能实现“科学治理”。 尚未建立以生态需要为目标的创新机制,是目前最影响社会力量进入的问题,没有保障体系,没有激励机制,无法形成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由于生态工程建设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加之荒漠化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政普遍困难,贫困人口比重高,应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并将公益性治理的运作机制转变为利益性治理,鼓励多种性质的投资主体积极参入,并且给予投资主体一定的回报。必须改变以往政府资金“撒胡椒面”及治理过程和成果缺少监管的做法,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约束与激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起荒漠化地区治理和监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护好治理成果。 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动员社会力量,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促进符合每个地区环境、经济和社会情况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合理有效地利用多种资源发展经济,改善土地荒漠化状况,这对于消除贫困,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作者分别系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理事长、副理事长)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