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马凯驳斥中国环境威胁论不公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5日 13:04 大洋网-广州日报

  文/记者 赵琳琳 李颖 (除署名外)

  发展中国家颁布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当天出现在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现场,他对所谓“中国环境威胁论”予以驳斥。

  《国家方案》披露,在2010年,我国的减排目标是,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相应减缓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在提高能源效率和节约能源领域积极推行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预计将在“十一五”期间实现节能2.4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5.5亿吨。

  中国变暖趋势将加剧

  《国家方案》共分五个部分,包括中国气候变化的现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和挑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中国对若干问题的基本立场和国际合作需求。

  《国家方案》对于中国气候变化的观测和趋势进行了说明:中国科学家的预测表明,和2000年相比,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3摄氏度到2.1摄氏度,2050年将升高2.3摄氏度到3.3摄氏度,全国温度升高的幅度由南向北递增。

  马凯表示,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后果,气候变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影响以外,与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在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排放二氧化碳的幅度密切相关。

  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标

  对于普通人来说,气候变化最显著的影响或许是极端高温带来的生存压力。《国家方案》中指出,“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热浪频率和程度增加,由极端高温引起的死亡人数和严重的疟疾将增加,另外,气候变化可能增加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机会,增加心血管病、疟疾、登革热和中暑等疾病发生的程度和范围,危害人类的健康。”

  马凯表示,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采取的综合措施有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等,也包括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他表示,目前,各地政府都普遍把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干部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不是单纯看GDP的增长。

  马凯答记者问:

  不能只看本土排放

  记者: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增加得非常快。对此,有人就评价说,中国已经成为影响全球气候的主要威胁,对此您怎么看?

  马凯:近几年,关于中国的“能源威胁论”很多,但是现在好像这个言论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环境威胁论”的说法越来越多。对此,我觉得最有力的反驳是用事实说话。

  我只举三组数据:第一组,中国的历史累计排放量少,从1950年到2002年,50多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只占世界累计排放量的9.33%;1950年以前,中国排放的份额就更加少了;第二组数据是中国人均排放水平低。国际能源机构统计,这是2006年的统计,是最新统计,统计的是2004年的数据。2004年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中国是3.65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7%,为OECD国家的33%;还有一组数据,就是1950年到2002年的50年间,世界平均排位来说,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只占到第92位。

  第三组数据,就是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系数小,也就是说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测算,从1990年到2004年,15年间,单位GDP每增长1%,世界平均二氧化碳排放要增长0.6%,但是中国仅仅增长0.38%,也就是说我们的弹性系数小。

  面对上述事实,三组数据,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没有人说那些历史排放量多,人均排放量高,排放弹性系数大的那些国家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威胁,反而说历史排放量少,人均排放量低,排放弹性系数小的中国构成了主要威胁,这显然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正的。

  此外,不能只看本土排放,还要看转移排放。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一国生产的产品要在多国去消费,一个国家又要消费多个国家的产品。所以,生产、出口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国家,要承担本应在进口国排放的二氧化碳,而进口消费这些产品的国家,在他们的排放总量的计算中,就没有计算这部分产品的排放量。

  目前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发达国家是处在产业链条的高端,服务业发达、高科技发达,相应它的能源消耗和排放也相对小一些。而发展中国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生产和出口了大量的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表现在本土排放就大一些。中国去年净出口钢材2500多万吨、焦炭1400万吨左右,还出口了大量的机械产品等,其中都包含了相当权重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其中,相应地增加了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减少了进口国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记者:在未来几年,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方面还将采取哪些新的举措?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马凯:关于要采取哪些举措和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国家方案》中体现“一个结合”和“两个推进”,贯穿了一条主线。

  “一个结合”,就是要把应对气候变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立资源

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国家创新型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两个推进”就是要一手抓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一手抓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减缓主要就是控制增量,尽可能少排放一些。适应就是对已经引起的气候变化要提高适应能力,防灾减灾,把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在减缓排放或者是控制增量方面,无非是三条渠道、三个途径:一个是少排放;二是多吸收;三是再利用。

  因为二氧化碳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的燃烧引起的,所以,要少排放,就必须节能,节能是最大的减排。所以,中国政府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要下降20%,同时还要调整能源结构,尽可能少用化石燃料,多生产一些可再生能源。

  多吸收,最主要的是植树造林,因为森林可以在光合作用下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排了不要紧,可以吸收,净排放可以减少。“

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20%。

  记者:国务院节能减排检查方案提到,今年一季度,一些高耗能企业发展仍然很迅猛。有没有可能今年的节能减排任务无法完成?政府方面有没有具体的措施来保证任务完成?

  马凯:第一,首先看到,今年一季度确实有一些高耗能产业发展比较快,但很大程度上是惯性作用的结果,解决高耗能产业过快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我觉得这次国务院的45条措施贯彻下去后,会起到作用。第二,对于减排指标,今年没有规定今年的指标,我们五年以后算总账,当然对这一点我们有必胜的信心,这些约束性的指标政府一定要完成。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