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商务部王北鹰:农村市场要从量变到质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5日 10:42 21世纪经济报道

  上海报道 本报记者 周益广 李明伟

  6月2日,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委托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副司长王北鹰,代表他在第三届中国现代流通(上海)国际论坛上发言。

  “我国商贸流通领域以现代流通方式积极探索城市反哺农村,流通带动农业,一大批现代流通企业已经或正在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王北鹰透露,2008年开始,工作的重点将由目前以发展农家店为主,逐步转向以扩大农家店的覆盖率和提高连锁化水平为主,重点加强配送中心建设,积极引导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入。

  总体说来,

商务部未来的思路,是推动农村商贸市场体系建设从“量”向“质”转变。会后,王北鹰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

  <21世纪>:商务部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请问取得了哪些进展?

  王北鹰:商务部2004年开始积极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有2287家流通企业在1817个县市进行试点,累计建设连锁化农家店超过16万个,覆盖了全国63%的县市。中央财政投资7.5亿元,带动地方和企业投资约117亿元,扩大农村消费近600亿元。吸纳富余劳动力约65万人,1.4亿农民受益。

  2006年以来,以支持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进行现代化和标准化改造为目的的“双百工程”已核准建设和改造项目414个。

  我国已有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数百家,2007年5月根据<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经专家评审,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组成的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审定,第三次监测全国有54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监测合格,有40家企业因达不到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标准和要求,监测不合格被淘汰。

  <21世纪>: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什么?

  王北鹰:在农村市场建设的推进工作中,前一阶段是在“建基础”。农村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很多,与城市相比问题很严重。主要是因为农村缺少现代流通的基础建设,合格产品或正宗产品缺乏

供应链建设。

  “建基础”的阶段就是从数量上把现代流通网点先建起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就是以发展连锁店的方式,将合格工业品通过这些现代流通网络直达乡镇,并通过连锁方式降低成本,农民购买的时候质量有保证,价格有适当优惠。同时对适合城市消费和集中加工的农产品进行集中收购,带动农业发展。

  现在农村市场能买到真货、买到好货的问题基本解决了,连锁网络对消费安全起到了保障作用,但是商品品种还不够丰富,大量的品牌商品还不能进入农村的现代流通网络。

  下一步工作,将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万村千乡”农家店网络在数量上普及之后,用连锁经营的现代流通运营模式提高经营质量,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21世纪>:今后会不会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王北鹰:中央财政在于引导和促进,解决属于公益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企业不愿意承担的农村市场基础建设,农村市场建设离不开企业的主动进入和地方政府配合。

  财政支持对企业是有标准的,能做到什么样的标准是企业获得财政支持的依据。在从数量规模到质量标准的转变过程中,中央财政也会不断调整投入。

  <21世纪>:农村市场连锁经营面临配送成本高、商品价格降下不来的问题,如何解决?

  王北鹰:从连锁经营来说,需要规模化、统一采购、集中供应、统一配送。农村市场地广人稀,网点分散和统一配送的矛盾突出,如何实现商业网点的规模效益,实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是个很大的挑战,还需要交通设施及物流体系的不断跟进。

  <21世纪>:如何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设?在此次资质认定中有40家被淘汰,如何看待这个比例?

  王北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仅承担商业行为,还承担了农村建设的社会责任。龙头企业最主要的是相当大的带动作用,社会作用更突出,享受一些国家扶植政策,所以要达到一定的资质。

  正因为龙头企业的以上特征,对不达标的企业,不管多少都要淘汰掉,不应该设比例,不合格的企业达标了,对达标企业是不公平的。关键在于达标企业在功能、资本规模、商业覆盖等方面的质量不断提高,起到更好的带动作用。这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也有不少重点扶植的现代流通企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