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重庆市副市长: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4日 00:47 中国经济周刊
编者按:2007年,重庆—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已诞生十年。这十年,是重庆金融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无论是金融机构数量与种类、金融资产规模与质量,还是金融产业发展潜力与速度方面,都排在了西部十二省区市前列。 斐然成果让雄心勃勃的重庆瞄准了一个新的目标:到2015年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 围绕这一目标,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首届重庆金融博览会暨重庆直辖十周年金融成果展,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3486亿元GDP、4202亿元工业总产值、529.5亿元并以每年30%速度增长的财政收入、西部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级能源基地,重庆能否实现其区域性金融中心之梦,人们拭目以待。 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周慕冰 2007年是重庆直辖十周年。十年建设,全市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经济社会发展跨出坚实步伐,金融改革创新发展取得丰硕成果,重庆站在了又一个新的起点上。在我们紧锣密鼓谋划重庆今后十年发展大计的关键时刻,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新阶段发展“导航定向”,明确了三大定位—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一大目标—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四大任务—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我们将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概括为“314”总体部署。 经济发展,金融先行。为落实“314”总体部署,我们在今年4月召开的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到2015年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即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乃至中西部地区金融功能最完善、金融创新能力最活跃、金融品种最多、金融实力最强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最广泛的金融中心。 我们的总体思路是,按照金融业比国民经济整体率先推进的要求,围绕2015年建成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以“314”总体部署为统领、以培育金融产业为主线、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监管为保障,全面提升重庆金融业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 金融中心的四大功能 强化资金集散功能。到2015年,存贷款余额、资产证券化率、保险深度和密度要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金融机构总部要成为西部第一平台。各项主要指标要位居长江上游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的前列。 培育具有区域优势的金融市场。这是金融中心的核心标志。目前,重庆最现实、最有潜力的两块就是产权交易中心和票据中心,要争取做成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都有名气的中心。 提高金融创新能力。这是金融中心的显著标志。要力争成为西部地区金融创新发展试验区,争取保险资金的运用、市政资产支持证券等金融创新产品在重庆率先推广。要在金融组织制度创新上下功夫,让新型金融机构、金融中介组织和金融新产品百花齐放。 建设金融核心区。这是金融中心的形象展示。目前重庆解放碑—江北嘴—弹子石一带是金融业发展条件最好的地区,要加大规划建设的指导力度,加快把江北嘴建设成“重庆的陆家嘴”,把解放碑“十字金街”建成“重庆的华尔街”。 建设金融中心的五项重点工作 提高金融创新能力,促进金融产业发展。抓住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的契机,逐步提高金融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规模和占比,到2010年力争金融产业占全市GDP的5%,2015年达到全市GDP的10%以上。 加强金融机构体系建设,增强市场主体的综合实力。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在渝设立全国或地区总部,形成中外资、多元化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格局;引进各类金融中介组织,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发展金融辅助产业。 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增强金融市场功能。重点打造西南票据交易中心市场,争取推出非上市公司股权柜台交易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上市企业市值力争2010年达到3000亿元,2015年达到10000亿元;扩大债券发行规模,增加债券品种,重点发展公司债、企业债和短期融资券;提高资产证券化率;大力发展保险市场,提高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全力推进被征地农民保险、农民工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责任保险四项重点业务。 改善金融运行的基础条件,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着力推进法治环境建设,规范金融秩序;着力提升信用环境,提高全社会信用服务水平;着力优化人才环境,集聚高端金融人才;着力加强金融监管,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建设重庆金融核心区。以渝中区解放碑、江北区江北城为载体,在10平方公里左右的范围内,高起点规划、分阶段推进、高标准建设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金融核心区,引导金融机构集中布局。 直辖十年,重庆金融业跨入西部前列 重庆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金融办主任 罗广 直辖十年,是重庆金融业发展最快的十年。我们可以自豪地讲,重庆金融业无论在机构数量与种类,资产规模与质量,还是发展潜力与速度方面已经走在了西部十二省区市的前列。 重庆金融业闪耀六大亮点 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已成为西部金融机构集聚高地。十年沧桑,重庆金融已从直辖之初的银行“一业独大”,演变为金融机构数量为直辖前的3倍,初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和金融中介门类齐全、多业并举的活跃局面。 金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金融资产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2006年末,全市银行业资产规模达到6087.4亿元,与直辖前相比接近翻两番,盈利70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不良贷款则下降到6.4%。资产证券化率在西部处于领先地位,上市公司从直辖前的18家增加为32家,总股本从45亿股扩张为130亿股。全市保费收入由直辖初不足13亿元扩大到现在的93亿元,增速全国第一。 地方金融机构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实力不断增强。市商业银行、市农村信用社、万州商业银行、西南证券、重庆国投、新华信托等地方金融机构,经过增资扩股、剥离不良贷款、战略重组等一系列“组合性手术”,资本充足率大幅上升,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金融领域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已成为西部十二省区市外资金融机构入驻最多的城市。先后有汇丰、荷兰、渣打等7家国际性大银行入驻,美国利宝中国分公司、中美大都会中国西区总部、中新大东方人寿合资保险公司等保险机构陆续开业。这些外资金融机构正以重庆为据点,稳步向周边省份辐射扩散。 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增强。金融产品现已发展到几百个,呈现出系列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态势。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逐步打破行业界限,产品相互融合,混业经营趋势日益明显。金融服务功能从过去的信贷投资功能独大向投资、理财、安全保障、个人支付结算等多种功能并举发展。服务手段也从以手工、柜台为主向电子化、网络化演进,服务效率大大提高。 金融监管得到有效加强。2004年,市政府金融办成立,先后成功化解了“三金三乱”、“德隆系”、“车贷险”等系统性风险,完成了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了西南合成、ST农化、ST长运等一批上市公司的重组,有力维护了地区金融秩序,成为我国金融案件发案率最低的地区之一。 “重庆模式”引人瞩目 伴随着金融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多项“重庆模式”受到海内外高度关注。 组建八大投资集团作为投融资平台,成为其它省市学习的范例。八大投资集团以自身信用向银行贷款作担保、抵押,既满足了筹集巨额建设资金的需要,又避免了政府使用财政担保,被世界银行认为是国内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很好案例。2002年起步时只有200亿元资产,现在达到2000亿元,资产负债率55%,信贷信用平衡。目前,八大投资集团每年承担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建设规模在300亿元左右。 组建了渝富资产管理公司,采取“打包打折”的处理模式,帮助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贷款。渝富公司与商业银行协商,对不良贷款打包打折,总共处理了近200亿元,为国有企业破产、重组、搬迁提供周转资金70多亿元,支持10多家企业重获新生。其它集团仿效渝富公司,总计处理3000亿元不良贷款,使不良贷款率下降到6.2%。取得了工商企业轻装上阵,商业银行提升金融资产质量的双赢结果。 探索出了一条化解ST公司风险的“重庆模式”。重庆市处理了近10个ST类股票,但不是简单的对价、送股票、送股权,而是采取“债务重组+资产重组+股权分置改革重组”三管齐下,将股权分置改革与解决上市公司遗留问题、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资产重组相结合,有效化解了ST公司风险。 保险业在发挥社会保障功能上不断推陈出新。“保险公司+龙头企业+农户”的烟草保险,两年累计支付赔款1200多万元,被誉为有别于新疆和上海模式的第三种重庆模式。从1992年开始,重庆市为老龄化被征地农户提供补偿金账户管理、养老金发放等专业化服务,现已覆盖16个区县,累计承保本金24亿元,惠及12.7万农民,使被征地农户老有所养,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 重庆农发行:支农、商业两条腿走路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夏一仁 ★罗常虎 曾娟 重庆直辖十周年,重庆的新农村建设也进入加快实施、加大投入的新阶段。农村金融体系正按“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原则加快构建,政策性银行也按照“分类指导、一行一策”的原则加快改革。面对这一新形势,农业发展银行重庆市分行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新机遇 新目标 重庆市政府提出,2007年“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放在重要位置;继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突出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力度,资金增量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比重高于上年,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 这意味着,重庆市的新农村建设将进入加快实施、加大投入阶段,必将对信贷支农资金产生巨大需求。 除此之外,农发行总行将重庆市分行列为农业小企业贷款三个试点行之一,也为农发行重庆市分行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2007年的全市分支行行长会议上,农发行重庆市分行审时度势,确定了全年的工作目标—“22322”,即不良贷款控制在2%以内,存款新增20亿元左右,贷款新增30亿元左右,实现利润2亿元左右,力争在总行绩效考评排名前进2位,从而努力发挥在当地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 开办低风险贷款 目前,农发行重庆市分行业务已基本覆盖了农、林、牧、副、渔,农村山、水、田、林、路、电的方方面面,开发了包括农副产品购、加、销、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和农业生产资料贷款等广泛的信贷产品。今年以来,该行又将开办低风险贷款业务作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推进自身发展的重点,制定并实施了低风险贷款产业区域布局及营销规划,明确了开办低风险贷款业务必须坚持的服务政府、突出重点、有效支持、区别对待、风险防控五大原则。 低风险贷款业务将重点支持贷款规模较大、影响范围较广、社会效益显著,由政府主导投入的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路网信息网建设以及农村社会公益等项目,引导各地农业和农村建设突出重点、平衡发展。 今年1至3月,该行累计投放低风险贷款近5亿元,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农发行重庆市分行加快发展商业性业务的条件也已基本具备。特别是开办商业性业务两年来,该行建立健全了商业性贷款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立了前中后台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体系。广大干部职工也转变了经营管理理念,增强了风险防控意识,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 重庆工行: 上市银行更需机制建设 中国工商银行重庆市分行行长 刘卫星 2006年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和上海成功发行上市,标志着工行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揭开了建设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的序幕。 2007年,值重庆直辖十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发展“导航定向”,提出了“314”总体战略部署,这必将成为重庆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必将使重庆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迎来新的春天。 经济决定金融。为了适应工行股改上市和重庆直辖新定位的新要求,重庆工行确定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总体发展思路是加快实施精品工程、着力构建和谐分行。 何为“精品”“和谐” 实施精品工程,就是力争尽快将重庆工行建设成为“既强又优”的精品分行。“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核心竞争力强、创新功能强、创利能力强。“优”主要是要达到七个优:运行机制优、经营效益优、资产质量优、风险防范优、内外服务优、团队素质优、社会形象优。 构建和谐分行,就是要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做到“六个和谐”: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员工价值,构建团队和谐;二是坚持上下沟通,注重协调运转,构建管理和谐;三是坚持服务至上,快速响应客户,构建市场和谐;四是坚持合作共赢,同业良性发展,构建竞争和谐;五是坚持依法合规,确保稳健经营,构建监管和谐;六是坚持诚信守法,履行社会责任,构建环境和谐。 观念转变、机制建设一个都不能少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庆工行将着力从观念转变和机制建设两个方面做好工作。 观念转变。随着工行成功发行上市,思想观念也要达到与国际上市银行要求相适应的新境界。一是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既要有适当的增长速度、合理的规模效应、有利的市场地位,更要注重发展的风险、成本和资本的严格约束。二是牢固树立股东价值最大化意识。坚持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必须以股东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和经济增加值作为评判发展水平的核心标准。三是牢固树立全面质量意识。积极构建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全员、全程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四是牢固树立管理是基础的意识。不断健全管理机制,推行精细化管理,加快业务流程再造,提升管理水平。五是牢固树立创新是发展动力的意识。要在引进吸收的基础上,整体推进体制、业务、产品、管理和技术再创新。六是不断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汇集最优秀的人才、运用最先进的科技,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金融服务。 机制建设。将着力建立和完善以下八项机制:一是各项业务的联动营销机制。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畅通上下、内外信息传递渠道,建立职责清晰、分工明确、考核科学的整体联动营销机制。二是客户服务的快速响应机制。建立以贡献度为中心的客户评价和服务体系,精简服务层次与流程,努力提高客户需求响应能力。三是全面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将风险管理的重点从现实风险向潜在风险转变,从事后处置向事前控制转变,从风险资产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稳步推进涵盖事前监测、事中控制、事后处置全程监督的风险管理模式。四是中间业务的快速发育机制。建立效益导向型的中间业务快速发育机制,着力优化产品结构,打造品牌优势,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五是资金营运的市场运作机制。建立集约化的资金管理体系,加强资金运作,不断提高资金组合营运能力和收益水平。六是本外币业务的协调发展机制。抓住重庆市扩大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市场机遇,找准全球化生产网络和投资链条布局与重庆经济的契合点,实现本外币业务协调发展。七是经营资源的高效配置机制。建立资源配置评价体系,通过投入产出比的测算来确定资源配置去向,将有限的经营资源投向重点区域、产品和机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八是人事分配的竞争激励机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快建立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激励有力、约束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快建立以岗位为基础、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提升人力资本价值为目标的人事分配竞争激励机制。 中国人寿: 以商业保险完善社会保障 中国人寿重庆市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朱宏伟 6月18日,重庆将迎来直辖十周年纪念。直辖十年的保险发展实践充分说明,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最重要一环。而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商业保险作用又是最重要一环。前不久,重庆市政府王鸿举市长在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发挥好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要尽力争取保险资金投向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这为中国人寿重庆市分公司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黄金期和战略机遇期。 作为重庆寿险市场的主导者和引领者,中国人寿重庆市分公司党委、总经理室及时总结直辖十年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绩,积极谋划发挥自身优势,有效服务重庆城乡统筹发展。 十年服务五大成效 直辖十年来,中国人寿重庆市分公司始终占据重庆寿险市场半壁江山,已累计为全市600余万人次提供了寿险保障,赔付和给付保险金超过20亿元,在服务重庆直辖发展中取得了五大成效: 快速高效及时理赔,促进社会和谐稳定。2003年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2004年“4.16江北天原氯气泄漏爆炸事故”、“9.4开县洪涝灾害”、“9.25石柱客车坠河事故”、“10.10平武中旅组团特大交通事故”,2005年“7.16湖北恩施特大交通事故”等一系列重大事故发生后,均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迅速查勘理赔,积极援助救灾。 创新服务“三农”方式,解除群众后顾之忧。1992年在全国率先推出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已在16个区县开办,累计有效本金12.5亿元,有效人数7.4万人)和2004年推出的城口外出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已为近3万外出农民工提供了近10亿元的保险保障,参保率达72.65%,目前赔付率接近100%),均取得了“农民得实惠、政府得民心、社会得保障、企业得市场、经济得发展”的多赢效果,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分别作为“重庆模式”、“城口模式”在全国部分省市推广。 积极推出特色保险,健全完善保障体系。本着“保本微利”的经营理念,通过开办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学生平安保险、建筑安装意外伤害保险、三峡移民保险等多个特色附种,分别为库区13个区县近40万职工提供了补充医疗保险服务,为120万学生提供135亿元的意外伤害保障,为近10万库区外迁移民提供了2亿元搬迁保险保障,有效促进了库区建筑、矿山、旅游等行业发展。 积极依法合规纳税,主动缓解就业压力。自1996年以来,已向地方财政上缴税费累计近2亿元,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大力发展营销代理销售渠道,累计解决下岗职工就业5000余人,促进了当地社会稳定。 支持公益慈善事业,努力回馈广大群众。向开县井喷事故捐款60万元,在奉节县捐建了中国人寿希望小学,在彭水县鹿青村小学捐设了中国人寿爱心图书室,还在部分区县专门成立了农村科技服务小分队和便民服务队,为农民群众提供农村实用技术和健康咨询。 积极参与城乡统筹发展 如今,重庆市正全面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314”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一圈两翼”战略,积极申请构建城乡统筹试验区。如何参与城乡统筹发展,已成为中国人寿面临的重大课题。重庆市分公司计划充分发挥机构网络、资金投资、管理服务、产品研发、品牌形象等综合优势,从四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广泛实施“区区有人、村村有人”工程,扩大参与城乡统筹发展的服务优势。专门成立了保险“三进入”办公室,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保险知识,近距离为市民群众提供保险服务。 大力推进政策性业务,建立参与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模式。被征地农民保险、外出农民工保险、参与新农合三块政策性业务有必要加快推广、全面铺开。在“改善和强化三峡库区金融服务专题会”上,中国人寿重庆分公司作为保险业唯一代表已与市政府签订合作意向书。 创新完善产品研发体系,提高参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开拓能力。利用中国人寿西部区域产品研发中心设在重庆的有利条件,向全国广揽专业人才,尽快开发出贴近重庆实际、符合群众需求的保险产品。 努力争取总部战略投资,增强参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实际效果。最近,向总部重点汇报了胡锦涛总书记的“314”总体部署,重庆市委、市政府打造“一圈两翼”和建设第四增长极的发展战略,以及重庆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和极具增长潜力的重点项目,努力争取总部对重庆给予关注和资金投入。 中美大都会人寿: 保险已走入家庭财务规划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夏一仁 ★罗常虎 湛南蓉 为备战有“重庆金融第一展”之称的首届重庆金融博览会暨重庆直辖十周年金融成果展,中美大都会人寿重庆分公司很早就预定了54平方米的大展位。他们计划派出专业的寿险规划师现场为市民免费量身定做个人投保方案,还将派出大量工作人员在现场义务为广大市民解答寿险投保的相关问题。 中美大都会人寿重庆分公司总经理熊孝中感慨,分公司成立两年来,他亲身感受到重庆市民对保险的需求在不断提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重庆市民开始重视保险在人生规划中的重要保障作用。 推动保险“教育”先行 目前,国内保险密度还非常低,人均保费仅有379元,人们的保险意识也非常淡漠。为了唤醒千万重庆市民对家人的爱与关怀,让保险的保障意识深入千家万户,作为重庆首家中外合资寿险公司,中美大都会人寿重庆分公司沿袭了著名的“西点计划”、“需求导向分析”和“专业双轨制”等成功经验,深入学校、社区和农村,广泛开展了寿险知识宣传讲座。 在重庆大学举办的“家庭投资与理财”讲座上,中美大都会人寿重庆分公司副总经理叶劲之先生详细介绍了家庭财务规划的主要内容、家庭购买保险的必要性,并以生动的案例让听众认识到保险在家庭财务规划中的重要作用。讲座后的现场问卷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听众认识到保险在家庭投资与理财中非常重要,认为本讲座对家庭投资与理财很有帮助的比率高达92%;对主讲人的专业水平满意率高达93%。 在对重庆市融侨半岛小区业主提供的保险咨询现场,寿险规划师们向前来咨询的业主认真做了问题解答,并介绍了保险的各项功能,普及了保险知识和风险管理常识,增强了业主的保险意识,受到小区业主的欢迎。 除此之外,中美大都会人寿重庆分公司还积极拓展保险宣传的新途径,多次深入农村最基层宣传寿险知识,帮助广大农民群众树立起科学的保险消费观念。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中美大都会人寿重庆分公司时刻不忘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投身重庆市抗旱救灾等各项公益事业,努力塑造一个有爱心、有凝聚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一流企业形象。 2006年,在重庆市遭受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之际,中美大都会人寿重庆分公司组织了一次全体员工为抗旱救灾募捐的公益活动。这个成立仅一年的公司,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就由全体员工自发捐款10698.90元,存入重庆市抗旱救灾募捐专户。 2007年4月28日,中美大都会人寿重庆分公司又取消原定的成立两周年的庆祝活动,将部分活动经费捐赠给了一位病重的青年。原来,重庆地方媒体前不久报道了一则“继母生母街头募捐为儿换肾”的新闻,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市民纷纷慷慨解囊。中美大都会人寿重庆分公司也通过重庆市渝中区外经局、重庆市爱心社区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向该青年无偿捐助2万元,成为首家捐助的企业。 正如中美大都会人寿一直强调的—“保险是一种爱,一种关怀。我们从事的是爱与关怀的事业”,该公司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是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保险精神的最佳诠释。 2006年,中美大都会人寿重庆分公司被评为“最佳创新保险公司”,并以“零投诉”获得重庆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2006年度售后服务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在“重庆百姓生活影响力飚榜”评比中,被评为“最受市民喜爱的寿险公司”称号。在2006年(第二届)中国客户关怀大会上,被授予“中国客户关怀标杆企业”称号,是保险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近日,该公司又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2006年度金融贡献奖三等奖”的荣誉。 刚刚成立两年的中美大都会人寿重庆分公司,以独特的创新经营理念和高品质的服务赢得了市场和人心,累计为重庆市近3万名个人客户提供了超过40亿元的保障,为富民兴渝和和谐重庆建设筑起了一道风险防范墙。 欢迎订阅《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国外订阅代号:W5372,订阅电话010-65363436,更多订阅信息请登陆:www.ceweekly.cn。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