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东厂西迁需要政策支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6日 16:52 《中国投资》

  “东厂西迁”需要政策支持

  ——国家发改委工业司蔡荣华处长详解“东厂西迁”

  文/本刊记者 冯志卿

  《中国投资》:在此次“东厂西迁”过程中,发改委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蔡荣华(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处长):发改委主要做了两个方面工作:一是组织协调;二是尽可能给予政策支持。

  搬迁跟一般新建项目不同。新建项目是增量行为,而搬迁是从一个地方搬到另外一个地方,一个地区减少,另一个地区增加,它是存量盘活,是生产力布局调整。

  搬迁比新建项目复杂。对搬出设备的企业来说,存在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设备迁入地,则需考虑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因为搬迁,设备需拆迁、运输、调试、检测,工作量相当大,也存有风险。

  华锦阿克苏项目比较复杂,用两地闲置设备在异地重新建厂。发改委工业司在政策范围内尽力对该项目支持,委领导对该项目把也很重视。

  《中国投资》:这次“东厂西迁”对促进东西互动、盘活大型设备的存量有哪些意义?

  蔡荣华:无论是建项目,还是建企业,均涉及到很多方面,如生态、环保、资源技术、资金投入等要素。这些要素只有合理搭配,企业效益才能好,才有竞争力。

  过去生态、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价值被低估了,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生态、环境的作用和价值日益凸现。受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沿革等国情的影响,我国从东到西生产力布局强度逐步递减,东部生产力布局强度高,人均资产拥有量、单位面积投资强度比西部大很多,这是东部经济发展快的原因之一。

  本次搬迁的化肥装置,建于70年代,在当时条件下,装置建在广州是合理的。但这几年能源价格涨幅大,化肥生产要用能源,广东又是能源调入省,这个装置继续放在那就未必合适。现在都重视环境、环保、资源,这几方面西部更有优势,人均资源拥有量、人均环境拥有量、人均土地占有量都比东部高。如果把东部闲置或放在东部竞争力不强的设备跟西部优势结合,它的竞争力就可提起来,这样就有了意义。

  但这样的搬迁不能太盲目,要做一些深入的研究分析工作,必须在一个适当时机、适当地点,把这几个要素结合在一起。

  在一定范围、一定层次上,若能把这个工作做好,对促进东西部互动、东西互赢、落实科学发展观、区域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投资》:与新建项目相比,搬迁项目有哪些优势?

  蔡荣华:主要体现在投资比较省。在新疆建同类型、同样大小规模的装置,新建投资可能要高出50%;另外,只要协调好,建设工期也可缩短。

  《中国投资》:从广石化捐赠,到辽宁华锦搬迁,最后在新疆阿克苏成功运行,为何历时4年之久?期间遇到哪些困难?

  蔡荣华:建这种大型的化肥装置从开工到建成出产品,按正常要求是3年工期。发改委2003年10月批复该项目,2004年2月项目开工,期间间隔4个月。因为当时新疆零下十几度,土建不宜进行,地基质量难以保证。

  2005年11月设备安装完毕,至2006年2月试生产,中间也间隔3个月。由于冬天气候寒冷,不适合开车,特别是不适合原始开车,系统容易冻裂。

  从开工建设到出产品,该项目实际用了24个月。新疆当地配套条件不是特别好,能在两年里面把这个项目建成投资,实属不易。那个地方紧挨沙漠,沙尘暴很厉害。

  在建设过程中,辽宁华锦碰到很多困难。一边将广州设备运到新疆,另一边从辽宁盘锦总部将部分闲置设备搬到新疆去。最后两部分设备重新组装成一个新的装置。

  2003年非典期间,人流、物流控制很严。一些运输,特别是大件运输走不了火车,只能走公路。公路沿途关卡,即便线路勘查完,很多地方也限制流动。

  闲置设备安装前要检验;还有一些设备拆除是破坏性的,需重新配齐;另外拆迁不是简单把设备拆下来,再装上去,也要利用搬迁过程对原设备进行改造。

  因工程建设需要,广石化要求限时把设备及时迁出。几个点的工作要衔接好。如果衔接不好,设备运到后,土建工程还没有完,需要找地方先堆着,一折腾又要增加投资费用。

  《中国投资》:上世纪70年代,我国建设了13套大型化肥装置,他们目前运行情况如何?是否也有西迁的必要?

  蔡荣华:上世纪70年代,毛主席、周总理亲笔批示建设了13套大化肥装置。1976年6月22号,第一套大化肥装置在四川成都建成投产。70年代末80年初,13套装置陆续建成投产。8套以天然气为原料,分别建在云南、贵州、四川、辽宁、河北、山东等地。

  另外5套装置最初设计也用天然气,但后来 “川气出川”工程因地质变化未能实施,后改成用石脑油,与炼油厂结合一起。分布在湖北、湖南、安徽、南京、广州。

  这13套装置到现在为止,仍是我国化肥工业主力装置,尿素生产占全国的15%。虽建厂时间较早,但通过技术改造,技术水平接近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对13套装置,过去做的工作主要是节能改造,现在主要是原料结构调整。近几年能源价格涨幅大,石油、天然气越来越贵。煤价涨幅相对较低,同时煤炭供应量相对充足,因此除广石化外,其它以石脑油为原料的装置都改成以煤为原料。广石化装置改成以天然气为原料,搬到了新疆。目前化肥工业已完成石油替代工作,一年可节省400多万吨油品。

  是否西迁,关键看在原来的布局地区竞争力如何。竞争力是综合要素指标。广石化为何要搬,主要是原料价格要素发生了变化。石脑油价格将近涨到每吨4000元,生产一吨尿素至少需半吨石脑油,仅原料费用就需2000元。为保护农民利益,国家控制尿素价格,尿素出厂中准价每吨只有1500元。广石化怎么能再生产?其他要素再好,如:离市场近、销售半径短、流转费用低,但昂贵的原料要素将所有优势盖掉了,逼得你搬迁。

  山东齐鲁的一套化肥装置近期也要搬,也是因为原料价格问题。

  《中国投资》:关于“东厂西迁”,在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目前最新政策是什么?

  蔡荣华:十五届六中全会,中央提出“十一五”期间,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工业由大到强。

  化肥工业和大多数工业行业相似,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现在迈入第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1978年之前,这20多年,中国的工业,包括化肥工业基本上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因当时环境限制,主要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速度较慢。到改革开放初期整个化肥工业规模还比较小。

  从1978年到2005年是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30年,工业是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化肥工业也是如此。

  从2005年到现在进入了第三个阶段,由大到强。目前我国化肥已位居世界第一,占到世界的25%左右。但中国只能说是一个化肥大国,不能说是一个强国。企业规模、能耗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差距来自两方面。一方面装置规模偏小、基础落后,另一方面跟原料结构有关。我国优质资源严重短缺,国外基本上用天然气生产化肥,加工流程短。我们用煤生产化肥,煤的杂质多,把杂质除掉,费用就升高。

  从长远看,东部有些地区化肥生产很难继续维持,不是因为技术落后,主要是要素不合理。下一步就是要创造一个好的政策环境,把国家的宏观政策、企业的微观行为、行业的发展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三个层面如何结合得更好一点,几方面因素都考虑得更周全一点,然后找准时机来做。

  《中国投资》:“东厂西迁”第一套设备的成功搬迁积累了哪些经验?为未来的“东厂西迁”行动带来了哪些启示?

  蔡荣华:我觉得经验有以下几点:

  第一,各级领导要重视。不管是发改委、华锦集团、设备出让方中石化、还是受让方新疆阿克苏地区领导、库车县领导,包括辽宁省领导都很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个事情做好。

  第二,政府和企业要齐心协力,目标要一致。特别是企业不要考虑太多的自身利益。

  第三,组织一定要周密。搬迁比新建要难,组织不好,有时能拖好几年。搬迁涉及的面太宽,设备拆迁、运输、磨合,匹配等工作必须环环相扣。

  第四,国家能给的政策尽量要到位,把企业面临的困难尽力解决掉。如广石化设备拆走,搬到新疆,立刻碰到问题,上千名职工怎么办?拆的时候就要考虑广石化的产业升级。当条件具备了,政府就要尽快让企业的产业升级项目上去。不能设备拆完后,造成一方不稳定。阿克苏华锦项目在拆卸时,也考虑到了广石化的实际需要。广石化的设备是成套完整的,但考虑企业转型,有一部分设备对广石化还有用,就不要硬把它全部拆走。

  发改委也安排了华锦辽河化肥厂改造项目,腾出部分设备,把两部分设备凑在一起用,成龙配套。

  新疆天然气主要供应西气东输工程。这个项目的建设不能影响西气东输工程的运行,主要用一些不太适合进大管网的气。在价格上与当地石油公司协调,当地政府也出面做协调,保证项目搬过去后,效益不错。

  第五,一定要把业主找好。业主要有丰富的工程建设经验和生产经验,还必须有人,有队伍,这个很关键。否则,利用闲置二手设备,在社会依托条件较差的西部地区,不可能很快建起来并达到设计能力,就是在东部地区也很难实现。

  第六,“东厂西迁”绝对不是简单的搬迁,必须跟技术进步结合到一起,通过搬迁,把原有的装置技术水平提起来。虽然不能达到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水平,但是一定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改造,搬迁工程能耗比在广州时低6%—7%。废弃物排放量也明显减少。

  为做好搬迁工作,我认为,有3个问题需要考虑:

  一、政府要考虑建立一个更宽、更广、更高的平台来做这类事。华锦阿克苏项目能成,有一些巧合因素,存在偶然性,从普遍性来说可能会有问题。该工程实施过程中,涉及的项目或者政策在工业司职能范围内就可以处理。但有的项目就不一定是工业司一个部门能解决的。

  因此,政府能否建立一个机制,让东、西部在一个平台上交流。东部的广州、上海产业升级后,有些行业要退出,把它放在平台上与中西部对接。

  二、政策环境需要营造。这是未来可能遇到的最大难题。这次搬迁的设备,对经济发达的广州来说可以承受。中石化是央企,处理起来比较容易。如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把设备拆走,税收减少对地方财政是一个较大的负担,就会带来阻力。现在结构调整碰到的最大难题也在于此。

  工业进入由大到强阶段,主要是存量的调整。增量的调整如锦上添花,赞成的多,反对的少。存量的调整就既有赞成的,也会遭遇反对。把一个地区的生产力迁到另一个地区,税制不调,就会碰到问题。

  三、人员安置问题。设备迁入地,面对税收和就业机会增加非常高兴。设备迁出地,如果人员没有安置好,难度就很大。目前一些行业也存在布局不合理问题,应该调整,但难度很大。

  《中国投资》:处理“东厂西迁”项目,国家是否有一个专门的机构?

  蔡荣华: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机构。如果要成立这种机构,最好是跨行业,跨地区,最好是中央政府一级的部门。

  搬迁实际上是产业转移和衔接。改革开放初期,东部沿海发展较快,是因为中央抓住了世界产业大调整的机遇,很多港、澳、台资,外资加工业迁入了沿海地区。那些装备的技术并不是太落后,但这些加工装置放在欧洲,制造成本太高了,企业无法承受。所以,必须将工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同样在今天,上海、广东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些产业在那里已经不适合了,就必须退出来,转到中西部地区来做。上海、广东可以发展金融、保险、高科技等产业,进行产业升级。这就需要一个交换平台。最好这个平台层次能高一些,因为有的问题不是在一个行业、一个地区内能够解决的,还要有一些综合部门来配合。例如国家应出台一个政策,凡是纳入搬迁的,对地方税收制定一些特殊政策。这样既可以把东部的顾虑打消,又能够支持西部的发展。推动“东厂西迁”的工作,国家应该有一系列的配套政策。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