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郑州:国企搬迁破产与地产开发狂潮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30日 04:15 第一财经日报

  石玉

  巨幅地产广告牌竖立在郑州市建设路原郑州第五棉纺厂(下称“郑州五棉”)外。在这块不足20亩的土地上,曾经矗立着郑州最早的一栋苏式住宅楼,它作为国有资产已经存在了50多年。

  然而,在利益诱使以及国企自身解困的双重驱动下,郑州老国企的搬迁已风起云涌。尽管郑州四棉、五棉所在的部分地块已经被政府公开出让,但受制于新的土地指标未能下达,整个工厂的搬迁工作已基本停滞。

  搬迁计划破产

  2007年3月23日,郑州市须水镇的纺织工业园外一派萧瑟的场景,它期待了一年的五家大型国企并没有全部如约迁来。

  2006年3月,《郑州市西部老工业基地用地改造规划方案》(下称《规划方案》)出台,沿郑州市原郑州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等6家棉纺织厂,原郑州第二砂轮厂和原郑州电缆集团全部迁出市区。

  上述国企大多建于“一五”、“二五”时期。计划经济时代,正是这些老棉纺企业是郑州工业基石,郑州的棉纺工业规模长期居于全国第六,有“轻纺城”的美誉。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些工厂经营逐步陷入困境,但是厂区却变成了寸土寸金的老城区。在此情况下,郑州市政府决定对其实施异地搬迁。

  其中,原郑州电缆集团搬迁至郑州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原郑州第二砂轮厂搬迁也已有意向性外迁地点。而郑州6家棉纺厂则搬迁到郑州市西四环以西3500亩的区域内,也就是上文提到的须水镇的纺织产业园。

  2007年3月23日,记者在现场看到,所谓3500多亩土地基本上还是绿色农田,原定进驻的6家棉纺厂基本上没有迁来。

  2006年4月,郑州三棉改制组建的泰阳纺织有限公司纺织产业园举行了新厂区奠基仪式,公开的材料显示:总投资4亿多元,占地410亩。然而目前由于企业资金紧张,施工暂时停止了,只留下目前空空的地基。

  “原棉纺企业的搬迁改造确实和一年前的计划不太一样了。一厂一策,各个厂按照自己的改制进展情况进行搬迁。”郑州市政府纺织工业办公室一位人士告诉记者。

  该人士进一步解释,“现在未能进驻的主要原因就是土地指标紧张,郑州西部的用地指标很多用于填补郑东新区之缺。”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土地指标的紧张,郑州市新的(2006年~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直未出台。

  搬迁背后的地产开发狂潮

  在搬迁工作没有完成之时,房地产开发计划却已然胎动了。据统计,上述众多国企整体搬迁后,将留下16.24平方公里市区土地。

  3月25日,郑州建设路。巨幅地产广告牌竖立在郑州市建设路原郑州第五棉纺厂外。在这块不足20亩的土地上,曾经矗立着郑州最早的一栋苏式住宅楼,它作为国有资产已经存在了50多年。这个地块原为职工住宅楼,拆迁完成后,由郑州建投鑫苑联合地产发展有限公司竞得该地块进行开发,名曰“鑫苑国际广场”高层商住楼。该公司由河南规模最大的房地产商鑫苑置业参股。

  就在该地块的西隔壁,郑棉四厂的数十亩临街土地也已完成拆迁,刚刚完成竞标,被一家港资企业拍得。

  “这只是开始,”郑州四棉的一位知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现在开发的只是职工生活区,生产区的大规模开发即将开始了。”

  记者从内部渠道获悉,河南平原控股集团已经收购泰阳纺织有限公司(原郑州三棉)的部分股权,该公司与原郑州三棉的管理层各自持股65%和35%。而河南平原控股集团就是郑州中方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控股公司,后者是郑州本土的一家著名房地产企业。

  老厂区搬迁,政府公开出让企业土地案例在郑州并不鲜见。2005年12月,原郑州水工机械厂、电气厂、金笛印染厂等3家国企5宗土地在市国土资源局土地交易大厅公开挂牌出让。其中,仅郑州水工机械厂一宗面积为230多亩的土地,在经过10余轮的激烈角逐后,最后以超出出让底价1.26亿元的价格顺利成交。

  郑州市土地储备中心李总经济师告诉记者,“中心城区的土地日益成为稀缺资源,企业外迁能为城市发展提供宝贵的空间,有利于盘活城市存量土地,推进土地的集约利用。”统计数字显示:仅2006年上半年,由郑州市土地储备中心陆续推向市场的2000多亩土地中,有980多亩来自国有企业。

  原郑州电缆集团的一期290多亩土地、二期300余亩土地,已被郑州市土地储备中心收购。该企业对外的一份宣传资料中这样写道:“面对破旧的厂房、老化的机器设备以及沉重的债务负担,我们认为解决改制资金之渴最好的方式就是将现有土地盘活。而且,‘搬迁发展’也是企业最好的出路。”

  土地收益和土地指标

  “这些钱(土地出让收益),由市财政部门按照政府确定的比例返还给改制企业。”郑州市经济委员会的一位官员介绍。

  长城资产管理公司郑州办事处薛冲告诉记者,“国企土地被政府收回后,拍卖土地的收益按照法定比例上缴中央财政后,剩余的收益则由地方政府处置。究竟给企业返还多少,尚没有明确的规定。”

  去年年底,郑州市要求所属国企全部完成改制。如今看来,这样的目标基本达到。但企业改制之后的出路是否完全落实?

  “郑州国有企业的搬迁,早在2003年前后开始掀起的新一轮改革浪潮中,就有多个案例。当时或全员持股,或破产,或引进外来投资者。许多土地资源状况良好的企业,选择了异地搬迁。但是企业经营并没有得到多少改善。”一位知情人士称。

  “例如,2002年实行搬迁改制的郑州轴承厂经营状况更差。同时,由于改制后土地置换资金并没完全投入到位,到现在企业每年仍然严重亏损。”上述人士称。

  早在2006年4月,郑州市市委宣传部部长丁世显就对记者表示:郑州的土地指标已经用完了。

  2007年3月13日《河南日报》报道,2007年“两会”时的座谈期间,河南省主要领导人曾向中央提出四点建议,其中之一为:“由于河南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程度低,希望在保证基本农田不减少的情况下,充分考虑河南的工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需求。”

  “郑州市《土地利益总体规划》迟迟未出台,证明郑州市博弈土地指标的计划尚未成功。而《河南日报》的报道,也暗示着河南省政府和中央有关土地指标的争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一位学者告诉记者。

  “由于土地的国有性质,我国的土地使用是绝对受到中央调控的。土地指标就像水源一样,省政府从中央那里引来水,再往下逐级配给。所以在土地指标增量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在利益驱使下,就会盲目地减少存量。企业的好坏关键是要练内功,国企搬迁的狂潮确实应该冷却了。”上述学者称。

    相关报道:

    浙江市场价补偿拆迁新规高票通过

    广州:中心区拆迁补偿不低于3000元平方米

    天津拆迁补偿政府不再定价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4,50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