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2月顺差狂增9.7倍 出口紧缩政策举棋不定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3日 09:12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滕晓萌 从今年头两个月的数字来看,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这驾马车依然力道十足。 3月12日下午,海关总署公布了2月的进出口统计数据:2月份我国贸易顺差达237.57亿美元,仅次于去年10月创下的238.3亿美元纪录,为去年同期的9.7倍。 同日,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全国人大记者招待会上承认:“我们不能设想在短期内,或者是仅仅通过贸易措施就解决顺差问题。”此时距离商务部将“减顺差”列为今年头等大事,过去不到两个月。 一位专家对本报记者称,即使今年人民币汇率继续升值5%左右,全年顺差也很可能突破2500亿美元,而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顺差国。 “抢出口”推高顺差 237.57亿这个数字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此前,路透财经对专家的调查中值是72亿美元,而彭博财经的估计是73亿美元。 更令业界专家担忧的是,在薄熙来表示商务部“主要的政策导向就是要增加进口,要降低出口增幅”后,2月份的出口仍然增长了51.7%,而进口只增长了13.1%。如此高的出口增幅和如此低的进口增幅,都创下了自2006年中国政府表示要寻求贸易平衡之后的历史纪录。去年一年,中国出口增幅一般在25%左右,进口增幅一般在20%左右。 据商务部测算,即便想让今年顺差维持在去年1775亿美元的水平,出口增速也必须低于进口增速3个百分点左右。 商务部一位官员听到51.7%的数字表示“非常吃惊”,他说,由于国际市场规律的影响,一般中国外贸顺差的高峰都出现在下半年,年初就出现如此高的顺差数字实属罕见。虽然此前官员们已经预测到进口可能会出现回落,但是大家私下预测的出口增幅也只在30%左右,而政府内部沿用的预测口径仍然是进出口各增长15%。 出人意料的高顺差让钢铁行业成为众矢之的,由于预期出口退税率将要下调,钢铁行业在过去的两个月中全力“抢出口”。根据海关统计,2月份中国钢坯及粗锻材出口增长了127.9%,钢材增长了178%。 而在纺织等行业,关于外贸政策可能收紧的传言也不绝于耳,直接刺激了出口的高增长。 事实上,去年中国出口就曾经历过一次类似的高峰,从4月开始,由于传闻政府考虑下调多个行业的出口退税率,钢铁、陶瓷等行业发生了持续多月“抢出口”浪潮。而到9月底,当政府公布最终的调整方案后,为了赶在过渡期之前完成出口,国内企业又掀起一轮“抢出口”狂潮,从而使贸易顺差在10月份创下了238.3亿美元的历史纪录。 据国税总局一位官员透露,钢铁出口退税调整的方案可能下月公布,一部分产品从11%降到5%,一部分产品降到零,还有一些初级产品可能开征出口关税。但他否认国税总局正在筹划降低其他附加值低产品的出口退税。 前述商务部官员表示,目前尚不清楚2月份出口增长如此之大的原因,但是据他自己分析,除了企业对国家外贸政策的预测之外,也不排除热钱继续涌入中国的因素。 风向标下的出口紧缩 企业因为对外贸顺差收紧的预测而大量出口,然而他们的挣扎可能会反过来加强国家收紧出口政策的决心。 今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减顺差”。而商务部此前曾提出,去年底中国降低了一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但由于政策滞后性,这一去年中国最重要的外贸政策的影响应当在今年初呈现在进出口数据上。因此,年初的数据对中国接下来的贸易政策制定至关重要。 “前几个月的进出口数据是一个风向标,如果前几个月的顺差仍然过大,年中就可能出台一些相对严厉的紧缩政策。”一位外贸官员分析说。 薄熙来在3月12日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商务部目前研究的政策仍然是出口退税、加工贸易、扩大进口的“三管齐下”。据记者了解,今年可能实施的新政包括:取消能源进口关税,对更多的“高污染、高耗能、资源性”商品和能源产品征收出口关税,制定更严厉的加工贸易政策等等。 事实上,从去年初开始,这些政策就“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有学者认为,这除了在外贸企业中制造恐慌,引起一轮又一轮的“抢出口”大潮之外,并无益处。 商务部一些官员透露,目前政府内部对这种“自限出口”的手段仍然争议颇多,因此迟迟无法拿出方案。不少意见认为,中国的贸易顺差是国际产业结构的原因,非中国所能控制,而此前德国、日本皆保持了多年世界第一贸易顺差大国的地位,却从来没有通过这种“自断手脚”的方式来平衡国际收支。 去年,商务部在《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将进出口基本平衡的时间表设在2010年,这已经被大部分外贸官员和专家认为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后来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也说,外贸顺差起码会持续到本世纪中叶。 3月12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全国人大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汇率的变动也有助于扩大进口。但由于商务部担心汇率大幅波动会影响中国外贸的基本面,因此对这样的方案反应并不积极。 前述商务部官员表示,根据商务部内部研究,今年顺差“肯定还会继续升”,“这不是主观努力就可以改变的”。在意见尚未统一时,政府更多寄希望于依靠国内消费的重振来拉动进口。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