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替代能源战略路线图(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2日 16:36 《中国投资》

  《中国投资》: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另一方面又要减少投资的盲目性,在您看来,中间的平衡应如何把握?

  韩文科:替代能源的积极发展和有序发展,首先要靠国家规划,进行宏观调控。

  其次,政府和企业要摆正各自的定位。政府投入是非市场化的,考虑到未来能源和经济安全,政府要加大投入,在技术上进行突破,推动示范工程项目。

  企业投资者则要遵循经济规律,不能把希望寄托于政府的补贴性投入上,真正把握了市场才能避免盲目性。现在有些企业抱怨政府的发展规划不到位,但想上项目时又迫切希望政府用规划来支持它独家来做,限制别人,肯定是不对的。

  保持投资平衡需要从两方面入手,政府对替代能源的支持要到位,拿出钱支持新技术研发,支持替代能源示范项目推广。企业投资替代能源要把握好市场规律,把自身投入与政府投入结合在一起,深入考察市场,产业化时机接近成熟时再上马项目,这样就避免了盲目性。

  多元化发展

  《中国投资》:国外一种观点认为:替代能源走多元化路线,成本比较高,也不利于管理;单一化路线的风险比较大,无法保障未来能源安全。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韩文科:从全球范围来讲,发展替代能源都应该是多元化,凡是能发展的都要发展。

  中国是一个大国,替代能源的资源多样化,地区间经济水平差异很大,技术水平既有一流的也有落后的,所以我国发展替代能源更应该强调多元化。

  在替代能源政策上,我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目前,美国对氢能的研究投入很大,他们的科技水平、研发力量都比我们强大,所以把氢能作为主攻方向符合美国国情,但不一定符合中国国情,所以要有所选择。

  对逐渐成型的实用技术,像生物质替代技术、清洁煤技术、煤变油,我们应该强调多元化发展。这些技术都要发展,不能强调一种技术而不发展别的技术,这不符合我们的国情。

  《中国投资》:一些人担心燃料乙醇项目与民争粮,引发粮价上涨。而且,目前4家试点企业主要依靠财政补贴,取消补贴立刻就会亏损。发展燃料乙醇也涉及如何把握一个尺度的问题。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韩文科:首先要发展它,因为这也是一个领域,虽然量不是很大,也对替代石油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二要避免盲目性,国家对燃料乙醇已经制定了相应规划和产业政策。而且国家也在调控,发展势头过快了,补贴可能就减少;发展少了,原材料价格上涨,就可能增加一些补贴。我感觉,目前对燃料乙醇补贴的尺度把握得比较好,整体发展势头不错。

  《中国投资》:山西、内蒙古等煤炭富集大省,对于煤炭生产甲醇和二甲醚替代石油的积极性很高,但国家标准尚未出台,目前争议还比较大。对此您怎么看?

  韩文科:二甲醚替代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全球来说也不是完全成熟,产业化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其他制约因素。目前,有的地方发展有些盲目。

  之所以对此进行调控,主要是考虑到,市场一旦萎缩就很可能产能过剩。另外,产业发展一定要与国家大的发展格局相吻合。现在,我国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发展,西部的发展更要兼顾环境和生态。

  发展煤变油、煤化工,对周边生态环境尤其是水资源的影响,目前评估得并不是很清楚,我觉得还需要做进一步论证研究,应该减少盲目性,避免一哄而上。

  《中国投资》:我国替代能源战略的选择比较多元,对于未来发展您有怎样的预期?

  韩文科:预测具体技术的突破比较难。从前景来讲,我国的替代能源现在已经起步,“十一五”期间会有一个清晰的构架出来,我们对替代能源能看得更清楚,认识上进一步到位。国家也会制定出一个发展替代能源15~20年的长远构想框架,也会出台一些配套政策。

  五年后,我国的替代能源发展就基本入轨了,到2020年,中国就会变成替代能源在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国家,有些技术可能会走在国际前列,会有所突破,我对此充满信心。

  《中国投资》:到那时,从技术到产业化都会比较成熟?

  韩文科:到那时,生物质替代燃料肯定会形成一个产业,清洁煤也会形成产业化。但有一些可能只是技术上突破,离产业化还有一定差距。替代能源发展会是一个交替的过程,有一些技术形成产业化,有一些还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

  燃料乙醇是相对成熟的替代能源路径,但考虑到我国粮食安全,不能盲目发展

  燃料乙醇蒸蒸日上

  文/本刊记者 秦凤华

  在替代能源战略的大框架下,燃料乙醇是一个意外之喜。8年前为解决过剩陈化粮问题而上马了燃料乙醇项目,如今已经成为我国替代石油的最成熟模式。

  据悉,由国家发改委工业司牵头编制的《生物燃料乙醇及车用乙醇汽油“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很快将出台,一起面世的还有《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政策》。

  权威人士透露,“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生产600万吨生物液态燃料,其中燃料乙醇500万吨;乙醇汽油的使用,将从目前的9个省市试点(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5个省,河北、山东、江苏、湖北4省的27个地市)转为除西藏、青海、宁夏、山西、甘肃以外的全国地区推广。

  集中力量办大事

  燃料乙醇是通过对乙醇进一步脱水、再加上适量变性剂而制成的,其生产原料主要是玉米、甘蔗、薯类、谷类等。我国是继巴西、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国和消费国。

  巴西从1975年开始实施“燃料乙醇计划”,以甘蔗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目前已形成1000多万吨的产能,替代了1/3的车用燃料。为推广燃料乙醇,美国制定了积极的经济激励政策,每加仑燃料乙醇可得到51美分的税收返还。美国计划,从2006年至2012年,可再生能源燃料年用量要从1200万吨增加到2300万吨。

  1999年,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黑龙江华润酒精有限公司、河南天冠燃料乙醇和安徽丰原燃料酒精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家首批燃料乙醇定点生产企业。至2005年底,这4家企业规划建设的102万吨产能全部达产。

  “按照燃料乙醇和汽油1∶9的混配比例,每使用1020万吨经过混配的车用乙醇汽油,就相当于节省了102万吨汽油,而要提炼出这些汽油至少需要300万吨原油。”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石化轻纺业务部副主任吴永和对《中国投资》说。

  “总结起来,‘十五’试点有一条最重要的经验,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吴永和说。

  当时基本集中了国务院8大部委——国家发改委、公安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质检总局以及两个重要石油石化企业——中石油和中石化。前者主要从政策角度,随时召开协调会议,确定方针和思路以及下一步如何运行的具体步骤;后者与试点企业联合,进行调配和加油站的改造。此外,5个相关省由省领导挂帅,成立领导小组和隶属于省政府的乙醇汽油推广办公室。各省都以省长令的形式推广相关政策规定,完善了相关法规、制度、规范。

  而且,国家采取国际通行做法,对燃料乙醇给予财政补贴和产业政策扶持。每生产一吨燃料乙醇国家给予2000元左右的补贴,仅2005年国家提供的补贴就高达20多亿元。

  燃料乙醇的发展,外部效应非常好,不仅部分解决了汽油紧张,也拉动了大宗农产品尤其是玉米的消费,为农民增收做出贡献。常被人忽略的一点是,汽油中添加乙醇,可以替代普通汽油中含有用于防腐、防爆的添加剂MTBE,从而避免了MTBE对地下水和空气的污染,环境效益相当明显。

  实际上燃料乙醇发展“十五”规划中提出的“拉动农业、保护环境、替代能源”三大战略已经逐步显现其作用。

  而且,8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在生产设备方面,除一些关键的搅拌、分离设备以及重点的控制设备还需从欧盟国家进口外,发酵、蒸馏等大部分设备都实现了国产化。

  目前,4大试点企业都已实现了产业链的延长,除燃料乙醇,还生产如乙酸乙酯、降解塑料、生物乙烯、生物环氧乙烷等化工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亏损。更关键的是,延长产业链之后,对资源综合利用,吃干榨尽,大大提高了玉米等农产品的附加值。

  考问定价机制

  去年,燃料乙醇的剧烈升温,跟国际市场的波动不无关系。

  2006年夏,由于高温干燥的天气给美国玉米作物种植带来不利影响,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玉米期货价格屡创新高。自2006年9月以来,玉米价格大幅上涨,涨幅达到了近50%。

  而美国大部分乙醇厂都使用玉米作为原料,因此乙醇价格也随之攀高。2006年11月11日,美国乙醇价格大幅上涨,创下了近两个月来的最高点,延续了近期的涨势。乙醇平均价格为每加仑2.23美元,比11月3日的2.19美元涨了1.8%,这也是自9月14日以来的最高点,比10月3日创下的15个月低点1.7152平均涨了30%。

  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报告称,仅2006年8月,美国进口乙醇320万桶,半年时间增长了50倍。其中,从中国进口乙醇17.4万桶。

  在这个背景下,很多国内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纷纷将产品出口,以获取更高利润。一些原本不具备生产资格的企业也开始大量收购玉米,从事燃料乙醇的生产和出口。

  “本来我们加工的乙醇就不多,国外再用高价收购,对国内的产业安全造成了不利影响。”吴永和说。

  吴永和指出,关键问题在于,燃料乙醇的定价机制不合理。

  目前,燃料乙醇定价机制有两个“倒挂”,不能充分表现燃料乙醇的价值:一是油价倒挂,我国原油价格和国际市场接轨,但成品油没有实现接轨;二是燃料乙醇产品价格倒挂。

  国家规定燃料乙醇价格执行同期公布的90号汽油出厂价乘以价格系数0.911,交石油销售公司调配乙醇汽油。原本成品油价格就低,再乘以0.911,所形成的价格对燃料乙醇来说经济性就很差。而且在封闭销售使用的省份中基本没有90号汽油,多是与更高价格的93号和97号油混配,但混配价格还统一到90号汽油上,经济性就更差了。

  另外,将燃料乙醇取代MTBE添加进汽油,实际上增加了汽油的环境功能。MTBE作为汽油添加剂时的价格就非常高,而燃料乙醇在很多指标上已经达到MTBE的要求,同时又有清洁、绿化的功能,价格应该比MTBE更高才合理,但实际价格却并非如此,从技术上也没有充分体现其经济性。

  就目前的生产工艺而言,燃料乙醇的生产成本本来就很高,再加上定价机制的不合理,导致生产企业严重依赖于国家财政补贴。

  2007年国家对乙醇补贴统一减少到每吨1373元,比2006年减少了255元,比2005年减少了500元。到2008年底,财政补贴还将再次进行调整。

  《中国投资》获悉,短时期内国家不会取消对燃料乙醇行业的补贴,只是改为弹性补贴。

  所谓弹性补贴是指按照产业专项规划,对燃料乙醇企业的补贴政策进行调整,由成本加利润型的补贴改为实施弹性亏损补贴,企业得到的补贴金额有所下降,但根据国内汽油价格变动情况,建立了参考保护价,在燃料乙醇价格低于参考保护价的部分给予补偿,从而企业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亏损。

  “非粮”路线

  随着玉米逐步取代陈化粮成为燃料乙醇的主要原料,给粮食供给形势造成了压力。近几年,一些主产区玉米深加工企业相继投产,仅吉林一省2006年底就形成1000万吨的玉米加工能力。

  按照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对玉米价格的监测数据显示,2006年主产区玉米每50公斤平均出售价格59.28元,比上年提高3.75元,升幅6.8%。而工业原料玉米需求扩大是其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受玉米、糖类价格走高的影响,国内粮食价格也一度出现攀升。

  2006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对一些地方盲目发展玉米加工乙醇燃料能力一事明确表态不予支持。《通知》要求,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需经国家投资主管部门核准,未经国家核准不得增加产能。

  发展燃料乙醇最主要的一条原则是科学选定生产原料。在叫停以玉米为原料加工生产生物燃料乙醇的同时,国家发改委发出明确信号,未来我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将“坚持以非粮为主”,从而维护粮食安全,避免粮价大幅波动,也避免燃料乙醇生产和供应受粮食类原料的制约。

  从粮食角度来讲,粮食包含基本口粮、饲料粮、加工粮和种子粮,发展燃料乙醇要避免使用基本口粮。

  在这一原则下,可供企业选择的非粮包括木薯、甘薯、甜高粱等。

  不同原料全生命周期的能量效益也有所不同。相比来看,甜甘蔗、甜高粱最高,然后是木薯,最后是玉米、小麦。以巴西为例,其甘蔗能量比达到1∶8以上。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木薯、甘薯大约是1∶1.3~1.4,产生正效益。

  从目前我国生物燃料资源、技术、市场和政策条件来看,要实现生物燃料的规模化发展,关键要解决好生物燃料的资源落实、产品生产和市场销售三个环节的问题。未来将出台一系列有利于生物燃料发展的投资、价格和税收政策,广泛吸收社会企业参与,形成完整的生物燃料生产、混配和销售体系。

  目前除了吉林、河南、安徽和黑龙江等农业大省是生物燃料乙醇的主要种植基地外,新疆、山东等地也在谋划建设燃料乙醇原料作物种植基地。

  其中,新疆近期连续启动“生物汽油”生产项目:新疆吉木萨尔县三台酒业(集团)公司生产基地开工建设的利用农作物秸秆制取燃料乙醇的工程,总投资2.8亿元,计划2009年完工时可年产乙醇10万吨;新疆南部莎车县也与浙江浩淇生物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2.6亿元,共同开发甜高粱秸秆制取燃料乙醇项目,年产燃料乙醇30万吨。

  云南省也表示,将利用丰富的薯类等资源生产开发燃料乙醇,力争在昆明等州市建成5个10万吨、10个5万吨的燃料乙醇生产企业,使乙醇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

  此外,中粮在与丰原生化签下收购框架协议之后,列出了自己的路线图:未来5年,中粮集团计划生产燃料乙醇310万吨,占到国家“十一五”期间500万吨生产总规划60%以上的份额。

  而传统的汽油生产企业中石油也不甘落后,规划到2010年末,建成非粮乙醇生产能力超过200万吨/年,达到全国的40%以上。

  “十一五”路线图

  《中国投资》获悉,对燃料乙醇的监管部门,将在目前8个部委基础上新增农业部和林业部两个部门。前者主要从粮食安全角度监管,而后者主要是考虑到发展纤维素乙醇的问题。

  目前,国际上正在探索以纤维素为原料发展燃料乙醇,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类原料就是木材加工厂生产的锯末和造纸厂产生的废渣废沫。

  据悉,“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实行生物燃料乙醇“定点生产、定向流通、市场开放、公平竞争”相关政策。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实行核准制,其建设项目必须经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核准。

  《中国投资》记者了解到,《生物燃料乙醇及车用乙醇汽油“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的总体思路是积极培育石油替代市场,促进产业发展;根据市场发育情况,扩大发展规模;确定合理布局,严格市场准入;依托主导力量,提高发展质量;稳定政策支持,加强市场监管。

  其基本原则有7条:

  因地制宜,非粮为主:重点支持以薯类、甜高粱及纤维资源等非粮原料产业发展;

  能源替代,能化并举:生物能源与生物化工相结合,长产业链,高附加值,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加快石油基向生物基产业的转型;

  自主创新,节能降耗:努力提高产业经济性和竞争力,促进纤维素乙醇产业化;

  清洁生产,循环经济:通过“吃干榨尽”综合利用,减少废物排放;

  合理布局,留有余地:燃料乙醇生产规模要留有一定富余能力,保障市场供应。已有部分地市推广的省份率先改为全省封闭;

  统一规划,业主招标:通过公平竞争,择优选拔投资主体,防止一哄而上;

  政策支持,市场推动:强化地方政府立法,依法行政。同时,积极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规划新增生产能力在300~400万吨,加上现有的总量100万吨维持不变,“十一五”总量在400~500万吨。这一产量的制定,主要是取决于全国用于非粮生产的盐碱地和荒地面积。而按照生产300~500万吨乙醇所需种植非粮作物测算的话,所用土地占全国未利用土地的比例约为1%~2%。

  局域布局上还是在全国非粮作物种植条件较好、推广市场较大的地区,先封闭试行,再逐步推广。

  在行业准入政策方面,将选择那些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同时还强调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当供应发生紧张时,能够不讲条件,完全服从调配。因此,企业应保持良好的信用程度和社会形象,此外,企业要有充足的非粮原料种植基地。

  能否采用廉价原材料,提高转化率,从而降低成本,是生物柴油产业化的关键

  生物柴油谁领风骚?

  文/本刊记者 于庚秋

  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攀枝花市和凉山州,正野心勃勃地计划打造一个“绿色大庆”。那里的干热河谷地带非常适合麻风树的生长,目前拥有40多万亩。而麻风树由于果实的出油率高达30%以上,在国外素有“生物柴油树”之称。

  众多淘金者来到这里,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生物柴油。

  去年12月,英国阳光科技集团与凉山州人民政府签定了生物质能源项目合作协议,计划投资40亿元人民币,在攀西地区种植100万亩麻风树炼生物柴油。

  之前早有捷足先登者。美国贝克生物燃料公司2005年已在攀枝花种植了两万亩麻风树,计划未来几年投资20亿美元,建成世界最大的生物能源基地——年产近40万吨生物柴油。

  去年9月12日,中海油基地公司与攀枝花市人民政府签订生物柴油产业发展项目,投资23.47亿元,预计到2010年种植50万亩麻风树,建设年产10万吨的生物柴油炼油基地。

  事实上,麻风树早已进入我国能源决策者的视野,2005年11月18日,国家能源办马富才副主任就曾亲自带队,到攀枝花考察麻风树的分布生长和规划发展情况。

  生产线建设热潮

  生物柴油素有“绿色柴油”之称,其概念是1895年由德国工程师鲁道夫(Dr.Rudolf)提出的,是指利用各类动植物油脂为原料,与甲醇或乙醇等醇类物质经过交脂化反应改性,使其最终变成可供内燃机使用的燃料。20世纪70年代全球陷入能源危机以后,生物柴油成为热门课题。

  生物柴油的优势显而易见:首先它是可再生的,各种动植物油脂都可以作原料,欧美主要用豆油和菜籽油。生物柴油还有优良的环保性能,含硫量低,二氧化硫和硫化物的排放比普通柴油减少约30%;含氧量高(可达11%),点火性能好,燃烧时排烟少,一氧化碳的排放与柴油相比减少约10%;生物柴油不含导致环境污染的芳香族烷烃,废气对人体的损害低于柴油。检测表明,与普通柴油相比,使用生物柴油可减少90%的空气毒性。

  更为方便的一点是,用生物柴油作为普通柴油的替代品,柴油机不需要做任何改动或更换零件。生物柴油本身可以直接作为汽油添加剂使用,以减少尾气黑烟的排出,同时其较高的闪点也有利于安全运输和储存。

  生物柴油不仅是大玩家的地盘,亦有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进军生物柴油。舞台也不止是攀枝花,近年来,生物柴油企业如雨后春笋在各地涌现,一批大型生物柴油生产线的建设已形成热潮。

  2006年12月4日,广西柳州市明惠生物燃料有限公司生物柴油项目试产成功,首批出油15吨。该公司董事长范琼告诉《中国投资》:“首次试产的15吨生物柴油是用广西可普遍种植的麻风树、桐树、油茶树等木本油料植物为原料,利用本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脂肪酸甲脂提纯分子蒸馏技术’生产出来的。”范琼还在规划建设一条10万吨生物柴油生产线,到2008年底实现年产30万吨的生产规模,项目计划总投资为1.3亿元人民币。

  由北京清研利华石油化学技术有限公司投资的年产10万吨生物柴油项目于2006年12月28日落户河北固安开发区,该项目投资5000万元,主要生产B100、B50、B30生物柴油。按规划,该项目将于今年11月18日竣工,12月18日投产。项目采用清研利华公司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步法生物柴油生产技术”。

  据青岛市广源发集团董事局主席胡谅伦介绍,从2006年年初,该集团就投入上千万元资金建了一座实验室,进行用猪大油为主的生物油脂生产生物柴油的实验。1月15日,源发集团首次向社会公布了位于青岛城阳区夏庄镇的全国最大生物柴油基地。该基地目前已经投入规模化生产,今年标准柴油产量可达到10万吨。

  据了解,目前国内外生物柴油的生产方法,主要有生物法、化学法、生物酶法和超临界法四种,各有利弊,其中化学法生产是较成熟且利用最多的方法,即用动物和植物油脂和甲醇或乙醇等低碳醇在酸或者碱性催化剂和高温(230??250℃)下进行转酯化反应,生成相应的脂肪酸甲酯或乙酯,在经洗涤干燥即得生物柴油。甲醇或乙醇在生产过程中可循环使用,生产设备与一般制油设备相同,生产过程中可产生10%左右的副产品甘油。

  “尽管我国生物柴油生产还在起步阶段,从产业政策技术标准、技术造型、营销模式、环境评估等方面还不配套,不健全,但随着能源形式的变化和工业生物柴油产业的不断发展,目前还下发了240元/吨左右的消费税优惠,利润还不错。”北京清研石化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吴文介绍。

  潜力巨大

  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材料来源相当广泛:大豆和油菜籽等油料作物、油棕和黄连木等油料林木果实、工程微藻等油料水生植物、动物油脂、废餐饮油等。

  生物柴油具有可再生、清洁和安全三大优势,目前利用油菜制造生物柴油技术已被许多国家看好。我国是油菜生产大国,发展油菜制造生物柴油的绿色可再生能源,对我国农业结构调整、能源安全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中国开展生物柴油的研究开发工作较早,1981年已有用菜籽油、棉籽油等植物油生产生物柴油的试验研究。近年来,辽宁能源所、中国科技大学、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等一些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先后进行了生物柴油的研究工作,并研制成功利用菜籽油、大豆油、废煎炸油等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的工艺。

  2004年科技部启动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生物燃料油技术开发”项目。2005年,由石元春院士主持的国家专项农林生物质工程开始启动,规划生物柴油在2010年的产量为200万吨/年、2020年的产量为l200万吨/年。

  一些乐观的预测者认为,我国生物柴油的发展潜力巨大,仅麻风树、黄连木等油料植物就可满足500万吨生物柴油装置的原料需求,废弃动植物油回收每年可生产约200万吨生物柴油。

  由于作为替代能源的种种优势,生物柴油一直受到国家有关方面的重视。

  200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政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

  上游扩张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副所长李俊峰认为,大规模发展生物液体燃料需要解决三个难题:能源作物与粮食争地;物种与生态平衡;偏远地区生物燃料的储存与运输。

  目前生物柴油的主要问题是成本高,其制备成本的75%是原料成本。因此,采用廉价原料,提高转化,从而降低成本,是生物柴油能否产业化的关键。

  目前,全国各地开始加大麻风树、油菜等生物的种植。

  科技部清洁能源办项目负责人许云松表示,现在西藏、四川、贵州、云南等几个地区将全国试点种植,这些地区的麻风树种植面积约为40万亩,预计2012年将达400万亩以上,我国西南地区麻风树等木质油料发展迅速,籽含油率达50%,现有10万亩,2010年可发展到1000万亩。

  2006年11月9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与四川省共同签订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政府关于生物能源产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据了解,目前相关部分已开始了在甘薯和麻风树优良品种的选育、基地建设和中介组织建设方面的工作,编辑了麻风树生物柴油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计划双方共完成建设60万吨/年甘薯燃料乙醇规模、10万吨/年麻风树生物柴油规模等。

  重庆市林业生物质能源工程建设已经起步,万州区开始实施“重庆三峡库区20万亩小桐子(麻风树)资源培育及利用项目”,并着手建立加工厂,提取生物柴油。

  我国土地资源包括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宜农荒地:主要在新疆、内蒙等2000万公顷;盐碱地:青海、新疆 各自超过400万公顷;沼泽地:黑龙江、内蒙等大于200万公顷;田坎地:甘肃、四川、重庆等;宜林荒地:东北三省、内蒙、新疆、甘肃、陕西;西南:云南、四川、贵州;有的地区计划大规模集约化种植和开发;还有的地区计划分散式种植和开发。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刘德华表示:生物能源和生物材料可以建成规模宏大的“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传统行业争利”的“三不”行业,同时是解决我国“农业、能源、环境”难题的最佳切合点。

  在示范工程的技术成熟度得到科学验证之前,盲目投资于煤基能源具有高度风险性

  煤基能源谨慎前行

  文/本刊记者 魏刚

  富煤少油的能源国情,是解读我国能源矛盾的一个根本前提。

  一方面,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比重约占70%,这个事实短期内 很难改变。而煤炭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源头。减少对煤炭的直接使用,是优化能源结构的一个重要方向。

  另一方面,在国际油价长期高位运行的背景下,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目前已经达到47%。寻找替代能源势在必行。

  面临两个困境,一些专业人士看到了答案:煤基替代能源。

  所谓煤基替代能源,包括煤炭液化,煤制甲醇、二甲醚、烯烃和煤基多联产技术。

  在去年11月20日召开的研究发展替代能源的国务院工作会议上,曾培炎副总理指出,要搞好煤基替代能源的试验示范和开发应用,抓紧研究制定相关的规划。

  示范项目

  近年来,我国陆续上马了一批煤基替代能源项目,在煤制甲醇、烯烃和煤制油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去年底,神华包头煤制烯烃项目铁路专用线、工业供水备用管线已完成投资数亿元。这个项目总投资121亿多元,年产180万吨甲醇和60万吨烯烃,两者均为世界最大规模。该项目装置是世界首套百万吨级煤路线甲醇制烯烃大型工业化示范装置,采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工艺”,也是世界上没有投产先例的、最先进的尖端技术。

  此外,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化工程公司三家合作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开发”工业性试验项目,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在日处理甲醇50吨的工业化试验装置上实现了近100%甲醇转化率,低碳烯烃(乙烯、丙烯、丁烯)选择性达90%以上的结果。该试验装置的成功运转及下一步大型化DMTO工业装置的建设,对我国综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烃原料的多样化具有重大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2004年8月25日,由我国最大的煤炭能源企业神华集团承担的我国第一个煤炭直接液化项目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正式开工建设,计划2007年建成第一条500万吨的生产线,生产各种油品320万吨。到2010年,该项目产量提升到每年500万吨;到2015年,产量增加到1500万吨;2020年,产量达到2000万吨。

  2004年9月28日,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南非SASOL合成燃料国际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三方正式签署了《中国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可行性研究第一阶段合作谅解备忘录》文本。这标志着利用SASOL公司专有技术在中国建设煤炭间接液化项目的中南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神华集团与宁夏煤业集团将分别在陕西和宁夏与SASOL公司合作建设两座煤炭间接液化工厂,两个工厂的首期建设规模均为年产油品300万吨,总投资分别约为300亿元。

  兖矿集团坑口煤炭液化项目也正在紧张运作中。该项目是兖矿集团煤化工新基地项目之一,将采用俄罗斯煤直接加氢液化技术,该项目每年计划处理高硫煤500万吨;而鲁能集团则确立了煤电化、煤液化、煤电冶一体化开发思路,将分三期建设煤电液化项目,建成后可达到年产960万吨成品油的规模,每期油品生产能力320万吨/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