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药品招标采购政策异化始末 逐渐演变成过程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 16:03 中国经营报

  来源: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孙晨

  2007年1月1日,卫生部部长高强表示,今年将积极研究制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加大政府投入,严格执业监管,维护公益性质,减轻群众负担。

  有消息称,卫生部有关人士透露,医改具体方案将于6月份出台。这给出了争论已久的医改方案一个明确的时间表。

  作为医改方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药品招标采购曾经被人们看成解决看病贵的“福音”。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这个政策逐渐演变成“过程秀”。

  一线调查

  发改委组织座谈

  各利益方“集体炮轰”药品招标

  “由于各地药品招标都定价过低,我们公司已经决定,把一个用于晚期癌症患者的药品撤出中国市场。”2007年新年伊始,一家跨国药企的药品招标专员给记者带了一个令人遗憾的消息。

  这位专员告诉记者,就在十几天前,国家发改委通过与企业座谈的方式,搜集、准备着“发改委版本”的医改方案,希望解决药品招标采购中出现的种种“异化”现象。

  据与会者透露,2006年12月22日上午,座谈会在中国医药集团总部大厦911会议室里召开。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多名官员与十多家制药公司、行业协会面对面讨论医药流通领域的改革重点——药品价格和药品招标采购。

  “炮轰”事件由此而发。业内人士评价说,“炮轰”是各利益方对药品招标采购“怨言”的一次集中释放。

  “集体炮轰”现行药品招标政策

  “几年来,我们一直呼吁停止药品招标采购。现在我依然坚持:应立即叫停这个政策。”代表着制药企业利益的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的一位资深专家率先“开炮”。

  “也许全面停止招标是不可能的,国家政策仍然是要继续推行招标采购。”该协会一位高层人士接着说:“现在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简直变成了第二次政府降价。”这位高层人士的潜台词是,从1997年起至今,国家发改委已经对不同药品的最高零售价进行了20次降价。但在国家发改委降价后,各地方的招标采购环节又制订出更低价格,出现了所谓的“第二次降价”。

  “药品价格并不能无休止地降低,医药企业如果没有合理的利润空间,长期亏下去,还怎么生存?更不用谈创新和发展了。”上述高层人士说。国家发改委2006年公布的医药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称,一季度,中国医药工业利润增速大幅下滑,跌至历史低点——近1/3的药企亏损。来自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的数据也显示,2006年中国医药工业生产和商业销售增幅下滑,亏损面达到1/4。

  “欣弗事件、齐二药事件等质量问题连续爆发也说明,下一步改革中招标采购不能再盯着降价不放,应把重点转到药品质量上。”该高层称。

  “现在的招标办和招标中介公司是只管招标,不管采购。”一家药企抱怨道。

  “没错,我们每次中标,价格都被压得很低,但采购量却没有保证。”另一家企业附和道。

  “我们中标只不过是刚刚迈过了一个市场准入的门槛,人家不用你的药,你就只能等着(药品)过期后拉回去。”一家跨国药企总监的话题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没有对招标方在采购量上的制约,招标就失去了意义。”另一家企业补充道。

  “还有医院的回款账期问题,谁来管?”

  “中介公司不管回款,医院想拖就拖,这叫什么招标采购?”

  ……

  一时间,911会议室“硝烟弥漫”。

  医药企业们说,这些问题还只是中国医药流通环节改革中的冰山一角,他们实际遇到的问题还要复杂得多。

  不堪低价跨国公司药品告别中国

  “我们把一个用于晚期癌症患者的药品撤出中国市场,也是出于无奈。”上述跨国药企的招标专员说。

  “该品种是一个在临床上很有名的抗肿瘤注射液。其有两种规格,0.2毫升规格(指有效成分含量)用于初期肿瘤患者,0.8毫升规格的剂量大些,专门用于晚期肿瘤患者。两者在专利技术、生产工艺、物质配比方面完全不同,并非简单的浓缩与稀释的关系。”这位专员说,“从成本核算角度讲,0.8毫升规格的成本至少比0.2毫升的高出6倍以上。”“但各地的招标办并不这样认为,他们发现0.2毫升规格的价格比较低,就在这一规格的价格基础上,按照招标规则中《药品差比价规则》规定的系数乘上2.89倍,硬性定下了0.8毫升规格的最低招标价。这个最低价比我们的成本价还低很多。最终,公司总部决定把0.8毫升规格的药品撤出中国市场,以免亏损。”

  与这家跨国公司想法不同的是一家国内药企老总。这位来自东北一家药厂的副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06年,广东和四川分别推出类似的招标模式,都是先把限定好的价格挂在网上,让企业直接投标,高于限价的报价无效。这种直接由政府来主持的招标采购模式一上来就把价格压得很低,甚至低到我们批发价的35%或40%。可再低我们也得去投标,不然,丢了市场,再想拿回来就难了。”

  “国家政策就是要挤压流通环节的虚高药价。”一位原广东省招标办的人士说,“我们计算招标最低价的步骤都是有据可查的。”据他介绍,一般来说,定一个药品的最低价主要有三个依据:

  首先是通过各医院的“进、销、存”系统调查药品在当地医院历年的最低价,找到某个品种曾经出现过的最低价格。

  第二,调查药品在其他地区的招标最低价:“它既然在人家那里可以卖这么低,怎么不能在我们这也卖这么低呢?”

  第三,根据国家发改委出台的《药品差比价规则》罗列的各种剂型、包装、规格换算公式来推算药品最低价格。例如,一种阿司匹林药片最低价格是每片1元,每片药含有2毫克有效成分。那么,当每片含有4毫克有效成分的新规格阿司匹林来招标时,它的最低价就要在1元的基础上乘以《药品差比价规则》规定的系数1.7,算出新规格药品的价格。

  但来自企业的人士并不认同招标办的上述依据。“同一厂家、规格的药品,之所以在全国各地的价格有差异,是因为各地区的商业环境和消费环境不同,不能无视这种商业差异,一味追求最低价。”一家药厂负责招标采购的专员指出,各地的招标办基本都是如此定价的,“他们这样做简直是打乱了基本的商业规则。”

  该专员举例说,“我们在广东省招标的价格是全国最低的,

福建省招标办看到了,就提出要我们按照广东的价格来招标。但我们企业多年来与广东的医院和代理商关系最好,当地的要货量最大,给我们的回款也很及时。为了鼓励他们才给他们最低价的,这是彼此互利的商业规则。而福建那边要货量小、回款历来很难,跟广东没法比。如果我们把广东的价格给了福建,这必然会引起广东那边的不满。可不给又不行,否则福建不让我们进入他们的市场。这是逼着我们破坏商业规则啊。”

  没有授权,居然也能“替”人投标

  据一位2006年曾参与苏州市招标办工作的人士介绍,2006年在苏州市举行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会上推出了两个新举措:一,合法的医药商业企业不必出具药品生产企业的“投标委托授权书”就可替生产企业投标;二,从2006年6月起每月招标一次。

  “我们是为了鼓励商业企业参与竞争、降低药品价格才这么做的。”这位招标办人士说,“商业企业谁有本事拿低价,谁就中标。另外,我们也希望通过连续竞标,探一探底,看看药价到底能降到什么水平。”

  然而,这两招却让一些生产企业颇为尴尬。一家制药企业的招标专员说,第一个月竞标结束,他们企业所委托的商业公司因为价格稍高而没能中标,而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商业公司却“替”他们药厂中标了。

  “我们事先根本不认识他们。他们的中标价格极低,我们根本没法供货,于是他们就找我们谈判。”该药厂招标专员说。

  “起初我们不想谈,因为招标合同中规定,中标单位必须及时供货,如果违约就将被处罚金。但后来发现,他们(中介)根本不怕这个,因为苏州的招标并不规定用药量,只要有几盒药送进医院就算履约。他们还真从外省搞了十几盒药送进了医院!”这位专员无奈地说,“我们后来只好跟他们谈判,给了他们一份其他地区的代理授权,交换条件是:从下个月开始,他们不再拿我们的品种去竞标,扰乱价格。”

  “苏州招标给我们添了这么多乱,根源在于招标办一味地追求降低价格。”这位专员感叹道。“居然连投标企业的委托书都可以不要!全都乱套了。如果这个小商业公司是做假药的,那么他们就能通过这个途径把假药送进医院,而我们可能还蒙在鼓里呢。”

  疲于奔命:一年招标300多场

  佟先生是一家国内制药企业市场部副总监,专门负责招标事务。他的办公桌下有一个结实的拉杆箱,里面备着一套正装和日常用品,“一旦需要出差,我能收起资料,提上箱子就走。”

  对佟先生来说,一年365天,“奔命”似的打“飞的”去各地解决招标采购问题,让他具备了“站着也能打呼噜”的本领。

  “一年中大大小小至少300多场招标,一个也不敢落下呀。除非我们放弃某个市场”。 佟先生说,“有的地方,省里招完标,市里又招,接下来,还有区里的、县里的……政府试点试得过度了,我们都疲于奔命。”

  据佟先生介绍,300多场招标中,他们企业直接参加投标的有280多场。为了节省开支,只把剩下的30多场交给当地的商业公司代理,“现在全国各地的药品招标采购,从时间、方法到标准是五花八门。四川模式、宁夏模式、广东模式……我们要迅速地在各种招标模式、招标规则之间不断进行切换。” 佟先生苦笑道。

  “累点不怕,关键是中标之后,我们能卖出多少箱药,各地招标都不承诺购货量。招标只是取得市场准入资格。每家医院具体要多少货,还需要我们自己去公关。这和以前没搞招标时几乎一样,只不过我们的药价和利润都少多了。” 佟先生透露。

  “不过,比起我们市场部的另一位总监我还算好的。那位老兄是负责回款的,他经常是愁得直揪头发。”据佟先生介绍,回款是最难的一项工作,虽然一般在医院、中介和企业签订的三方合同上都注明回款期为3个月,但很少有医院遵守。

  “能半年回款的,我们就烧高香了。一年不回款的多得是。还有几年不回款的呢,那也得跟他们做,不然(药款)全都要不回来了。” 佟先生显得很无奈。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