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FT中文网主编张力奋聊中国经济新气象(3)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1日 14:10 新浪财经
主持人 : 所以邓小平之前说的发展是硬道理,刚才谈到经济的问题,能源的问题,也是一个焦点,这几年在大众商品价格上中国因素是不可回避的话题。包括最近中非论坛这块,其实背后也有中国对能源战略上的安排,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张力奋 : 2004年的时候,胡锦涛主席曾经有一次对南美的访问,访问了一系列的国家因为南美在中国目前整个地缘政治,一般人都会比较轻视,但是好多当时西方的学者,其实对那次访问非常非常看重,他们认为今后50年100年写中国的贸易史的话,可能那次访问是有里程碑的,中国真正意识到需要展开能源外交,它真正需要作为国策来考虑,中国以后整个经济的引擎有没有能源支持,这个问题我自己觉得西方两大观点,一方面观点中国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经济体,肯定需要原油。 这个纯粹是个经济的问题,是个供求的问题,在一些美国看来可能代表另外的观点,它认为中国现在在全球搜罗能源,圈油,不管在南美也好,还是在中东也好,或者说是近期里面更多是在非洲,它认为中国在这方面是有一个比较大的政治上或者地缘政治的考量,这点似乎我想有这样的一些看法也不足为奇,因为我想能源从来就是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战略的资源,但是我觉得中国现在希望能够圈油也好,或者通过自己的购买力能够获得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在石油的供应上、储备上或者长期比较稳定安全的状况,我觉得这是无可非议的。 当然在这个刚才当中,有一个比较巧合的问题,中国现在比较看重的这些产油区,往往是在美国国务院是处在一个黑名单,或者美国极度不喜欢国家,从南美的古巴开始,委内瑞拉、非洲的苏丹,津巴布韦这些过程,基本上似乎造成一种,是一种政治上来讲处于一个比较紧张的点,美国觉得中国为什么要跟这些有不良政权记录的国家要做交易?我想可能中国的官员可能会说,我们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地方能炒到中国需要的油,可能美国希望把这个问题政治化,中国希望把这个问题纯粹地技术化,这个问题,我想目前一时半刻,我认为美中之间很难达成共识,但是觉得不希望能源问题,美国的国务院也好,国会也好,还是有一些比较英派的观点,认为中国和美国在能源市场上会有直接的对抗的话,可能会出发一些地质事件的紧张反映,我觉得还得尽可能避免这种状况的出。 主持人 : 这几年随着中国越来越主动地融入世界舞台,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上,国际媒体对这种报道也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包括中非论坛上展示出的外交,有的媒体则非常激进地给出所谓“新殖民主义”的误读,您怎么看这种对中国最近在世界舞台上出现的不同声音? 张力奋 : 这是很好的问题,我自己觉得在过去几年当中,我认为中国的国人也好,决策层也好,我想处于一个两难,一方面突然之间,觉得中国已经不是昨天的中国,全世界一下子都以一个大国的姿态来要求中国, 来揣测中国。 我想邓小平先生我觉得他一个非常伟大的地方,我觉得他当时说,中国要搞改革,韬光养晦,这个韬光养晦的话,其实说闷着头,利用中国有的时间好好发展,在过去几年当中,其实是整个一个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大国的重新定位,其实是逼着中国重新考虑一个问题,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国家,中国到底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整个全球格局当中承担着怎样的作用? 即便中国还强调我是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还有一个很大的贫穷问题,地区之间的平衡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国还是希望能够从国际上得到援助和支持,但是整个一个国际舆论,中国已经崛起,中国应当要对世界事物承担越来越大的责任。在这种状况下,我是觉得中国一直在我认为一开始的时候是一个比较被动地调整角色。 最近大家都知道在中央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大国崛起》,我觉得这个节目可能跟差不多20年前的纪录片《河觞》当时也是对中国是不是能够走出一个陆地国家,成为海洋国家,加强贸易,我觉得在反映民间的一种心态和政府的心态的时候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其实我认为这个节目本身的出现就是反映了一个特点,中国现在说,我已经不能否认,我们可能就是一个大国。这个大国可能就是马上崛起或者正在崛起,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决策层现实的问题。 主持人 : 就在两周前,《大国崛起》的主创人员来新浪跟我们聊天,他们也没想到这部作品会引起国际社会如此的关注,可能现在确实到了一个时期,大家把聚光灯对着中国,按照大国的标准来要求中国履行责任。我们来看一下网友的提问,今天网友的提问也非常踊跃。 网友:《金融时报》是英国的一份报纸,我想问一下怎么看待中国、欧盟和美国三者之间国际政治上关系的变化。 张力奋 : 我觉得这是很好的问题,谢谢你的问题。中国、欧盟和美国,我想三角关系我自己觉得在过去的几年当中,已经开始逐渐地在改变中国整个外交政策的平衡,我想可能在今后的几十年当中,我们现在中国经常会提到,多极实际,从某种意义来讲整个世界是简单的划分,三级:美国、中国和欧盟。 我认为,如果从中国的角度来讲,大家可以看到,在过去的三四年当中,它在很多问题的态度上,包括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重大的一些国际争端问题的态度其实它是更加倾向于和欧盟之间的同步,在立场上比较相似。这个觉得是一个特点,在心理上往往会更倾向于欧盟的这个立场。 那么另外一点,我认为中国是越来越多的利用欧盟作为整个一个外交格局的一个平衡点,因为大家知道,欧盟目前和美国之间其实在很多问题上意见是有差异。并且有的时候分歧还是相当之大。另外还有一点我觉得比较有意思,在一些制度的层面,欧盟国家当中有很多一批的是属于西方形态下的福利国家,中国它是从一个计划经济的这样一种形态逐渐地在向市场经济状况过度,其实它跟美国的这样一种从原始的资本积累开始,一个市场化程度相当之高的国家之间,我认为在观念的衔接上,中国可能会觉得和欧洲之间的这种沟通,会有一种信心心相印,包括对欧洲的福利的制度也好,对欧洲的一些分配的制度也好,我自己的一个感觉,可能在今后一个阶段当中,我认为中国在很多制度层面,更多的可能会以欧么国家作为某种参照点。 网友:最近几年,人民币问题都是财经这个领域里面非常热门的话题,我的感觉就是海外媒体,包括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很大情况下起到了帮助西方国家向人民币施压的态度。 主持人 : 因为我们知道国内有观点认为,事实上人民币目前被低估的状况对美国来说是有好处的,他们认为美国也是一个受益国,如果人民币真的出现一个比较大的幅度的升值的话,美国经济所受到的伤害不见得比中国小。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张力奋 : 谢谢网友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想大家一定会有关注,也是难以定论的问题,有几点可以共享。结合我在西方工作的一个观察。 第一,货币问题,它不仅仅是个货币问题,尤其对中国这样一个新兴的正在转型的经济体的话,其实是一个很大国策和一个政治决策问题,所以我们首先一点把这个问题分开来,我们可能可以用一个模型计算出大家都比较认可的目前人民币到底高估了多少,但是这个跟整个货币转型,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幅度增加,这两者之间其实还是有两个不同的问题。 至于西方国家是不是在跟中国施压,我想这个是现实,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在的媒体已经到了大家对西方对中国施压,老百姓也能感觉到,随着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流透明度增加,我们知道美国的总统、美国的财长、美国的国务卿、央行行长对中国施压,人民币问题成了任何大的国际场合必谈的问题。 那么施压是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个压力是另外一个问题,我自己一个感觉,西方可能也逐渐地体会到,施压不当可能会适得其反,这是第一。 第二,如果对中国施压的话,就是在对时机上中国有自己考量,我想一般的大家都能够理解的,就是一施压,在这种状况下,中国政府做出让步的可能性极少,就越来越小,所以我想,随着中国和西方领导人之间的沟通的加强,我想对彼此的心态也好,做事情的游戏规则应该越来越多的了解,可以由公开的施压,可以由幕后的谈判,甚至有很多默契,总的说法,目前中国和西方,在人民币的施压问题上加大,过去的五六个月当中,对这个问题有所减少,倒不是说国家舆论不谈这个问题了,而是它已经找到了另外的途径,同时它也可以看到中国的人民币目前虽然是在做小幅的调整,但是它一直在做调整。这个趋势我觉得还是在保证,是不是这也告诉他们这样一个信息,中国现在已经是听到了,这个信号已经得到了,是不是你多给我一点 时间,让我以自己这样一个幅度,以自己的方式完成转型。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