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FT中文网主编张力奋聊中国经济新气象(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1日 14:10 新浪财经

  主持人 : 我记得你说过,很久没有看过这样的状况,基本上每天都是“中国日”,有关中国的报道现在都能在国际财经媒体的头版或者重要位置出现。我们FT在报道中国问题的时候,是采取一种什么样的一种位置?

  张力奋 : 我想对FT来讲,我想不管报道中国也好,美国也好,欧洲也好,作为一个报纸,它的一个基本定位,我们可以知道,它在政治上,它不像西方很多报纸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政党,或者意识性的倾向,之所以叫《金融时报》,大家可以知道,它原来一直为伦敦的金融服务的,背后主导的观念是贸易自由化,相信贸易机制,相信贸易可能对整个世界所能带来整合的作用,相信贸易全球化能够最后使大家双赢、互赢,对中国来说,不可能不关注世界上最大的人口,也就是目前发展最快的一个新兴的经济体。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这份报纸本身来说,要向全世界政、经、商、估来表达对中国的信心的话,我想从FT本身来讲,它自己也得身体力行,做一些事情,我想FT中文网之所以能够在三年前走出这样一步,其实也是对中国信心的一种身体力行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报道上,我们西方的商界、政界加强对中国的了解,通过中国的努力更好地和市场结合起来。

  从报道的趋势来讲,我们特别特别看中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以及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一些交互的影响。这点我想可能是跟其他的一些国际媒体不太一样的地方,我们非常希望能够从中国的报道当中,能够看出整个世界经贸发展的一个影子,同时也从世界经济的整个趋势当中看出中国的影响力在哪里。

  主持人 : 我们知道以前一直有这样的广告,“No FT,No comments.”如果没有《金融时报》就没有发言权,议程设置的功能在ft上表现得非常突出。比如《金融时报》是很早关注中印比较的话题,我记得当时《金融时报》有专题的策划,给读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现在中国和印度已经不是新话题了,你怎么来看这两个国家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竞合关系?

  张力奋 : 这个是非常有趣的问题,你刚才提到用了FT的广告语,这个其实我们现在FT也在做一些反思,我们反思的结果觉得进入互联网时代,进入多媒体时代,我们这样的说法是不是把自己看得过高的一些,我们有可能放弃这个口号,因为我们觉得互联网这个平台,给读者也好、给媒体也好,提供了更多的平台。

  这个我觉得是一个FT它对整个权威的报道,议程的设置可能还会有影响力,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包括我们目前中文网,我们特别强调读者的价值,读者作为一种财富,读者的思维、观点,作为内容一个非常整体的主体部分,其实也是一个考量。

  印度的问题,《金融时报》作为英国的报纸,其实在整个一个英国的海洋贸易,甚至是海外扩张的过程当中,它其实是曾经承担了一个记录者的作用。

  那么印度和中国,我现在觉得有几点,你刚才提到,我记得2003年的时候我去印度待了一个月,当时跟中国的学者如果要谈及所谓中英比较的话,他们会笑你,觉得这个问题没有任何比较价值。当时的学者都觉得印度是比较失败的例子,效率也低,加上政治体制比较复杂,所以造成了这样的误解,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大家不再认为中英比较是一个不现实的问题,在全球各地,几乎最近几个月所参加的一些会议,几乎这个问题是跑不了的。我上个月在伦敦开一个会,有一个日本的外交官跑过来说,他觉得心里很不高兴他现在到任何地方,对日本没有兴趣。好多人看到他的样子说,你是不是中国人,因为希望跟他讨论中国的问题,讨论印度的问题。

  印度的问题,我认为现在是这样的看法,一个大家都在比较印度和中国,也有一个观点中国和印度很难比较,中国和印度的比较有没有意义,我自己以我对这个问题的粗浅的印象,我觉得目前应该注意的问题,全世界都在谈论中国和印度,但是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目前比较而言的话,我倒是觉得有点相形见绌,全世界都要加强中国和印度的了解,而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彼此了解,目前我认为还是处于相对低的水平,大家可以知道在2002年之前,印度和中国还没有直航,当时中国你如果从北京到新德里,你还要从加德满都转机。也有很多政治的因素,我想这也是反映了目前中国和印度的关系现在已经在起步,但是前面的路还很长。

  主持人 : 我们讲中国经济,今年可以说是有历史意义的年份,因为有很多标志性的事件,另外一个,让大家印象深刻的就是中国所经历的宏观调控,这个时候往往大家没有注意到,很多时候印度和中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包括房价、资产资格的上涨,上海的房价很贵,但是印度是上海的两倍,全球投行有这样的担心,就是中国和印度会不会面临硬着陆的危险,尤其对印度更加悲观一下。如果印度出现硬着落会不会对资本的外流,尤其对中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您怎么看?

  张力奋 : 议论比较多的是,印度会不会硬着陆,我本人不是经济学家,但是从我本人看到的数据,包括从世界银行、国际主流媒体,他们认为目前印度出现经济过热,其实是出现非常明显的趋势。

  我想包括你刚才所提到的,出现的一些迹象,包括是投资的过热问题,包括目前它的通货膨胀,其实已经是到了一个蛮高的。

  第一个大家的看法,印度经济过热目前比较严重,并且印度出现严重通胀的可能性,可能要大大高于中国。我想原因大概两点,如果现在跟印度的学者、官员有些接触的话,我认为印度现在有一种急不可耐,这个急不可耐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认为,短期内要超过中国可能也不太现实,包括像我在《金融时报》的同时,我们大家都很尊重的马丁沃尔夫,他自己做了预算,他认为中国还是比较安心地发展,他认为中国差不多至少有20年的时间,可以保持这样的发展潜力。

  但是对印度的官员,和印度的经济学家来说,他们现在的感觉,一方面觉得赶超中国不太可能,但同时也希望,因为整个全球不管是媒体也好,政经人士对印度目前的高期待,我认为可能对他们心理上也会产生一种错觉,如果说中国在50年代曾经出现过大跃进的话,这种情况在其他制度下也会出现,就是心理上的冒进,何不利用这个状况加快整个经济的步伐。

  这点我自己觉得印度目前心理上,它有这样的一种由急不可耐而所造成的一种经济上的激进,尤其大家可以看到,印度目前本身贫富差距的问题,包括目前现在在机件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的话,我认为印度的经济出现,硬着落出现过热,包括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我认为很大。

  那么如果出现这个情况,到底这种状况会对中国造成怎么样的影响?现在看起来还不是看得很清楚,但是有一个问题大家可以看到,印度和中国目前,大家都在国际

能源市场上希望能够为今后二三十年的发展,能够有一个圈油或者圈地的这样一个想法,如果印度经济真的出现软着陆的话,是否对全国能源的危机可能会做出一个调整,这些问题我觉得我们现在还是可以保持关注。

  主持人 : 这应该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同样的问题您觉得在中国有出现吗?因为我们知道整个中央政府对宏观调控的有着一系列举措。

  张力奋 : 我想中国是非常有趣的国家,我想中国的很多国家的管理上的特征,也是比较独有的,以前有句话,叫一抓就死,一放就乱,这样的状况既怕经济过热,同时又怕放缓经济速度,又怕整个经济发展的势头不能维持,这是平常心。

  今年一两年当中这种说法可能还出现,政府对整个经济趋势的宏观调控上,还是会采取各种各样的行政手段,甚至货币手段,我认为整个市场经济的转轨其实是很长的过程,我们都可能抱有很好的愿望,但是我认为这样一种行政上的干预,行政上的管制和整个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样的一种状态的话,可能还会在中国持续很长的时间,比如说大家都觉得中国的

房地产直接导致了过热,直接导致了对原材料供应的一个极度紧张的供求状况。但是大家可以看到,每次采取了一定措施以后,可能略有成效,但是过了几个月以后,一些新的数据出来的话,可能又出现了一个其他的想法,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中国的领导人、决策者、学者都是很困惑的问题。

  但是我自己觉得,有一点是根本的,我再怎么宏观调控,再如何通过其他的政策,我想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最后牺牲的是中国的一个持续的发展速度,这点我认为可能还是一个目前国策或者国情研究的基本底线,中国还是觉得发展速度本身来说还是一个非常大的,对中国来说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但是它也不希望过快。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