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马丁-沃尔夫做客新浪实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2日 17:51 新浪财经 | |||||||||
5月22日,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与广大网友探讨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经济发展以及中印、中美经贸关系等话题。除了通过电脑参与,您还可以通过手机访问新浪网在移动中关注聊天全程。手机新浪网的网址是:3g.sina.com.cn。以下为聊天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光临新浪嘉宾聊天室,今天我们请到的是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兼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先生,您除了通过电脑参与聊天,还可以通过手机在移动中关注聊天全过程,手机新浪网的网址是3g.sina.com.cn。请问马丁·沃尔夫先生这是您第几次来中国,此行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 马丁·沃尔夫:我在12年以前第一次来到中国,之后来中国超过8次,此次来中国是为了参加2006年中国经济高峰会,作为此次论坛的特邀嘉宾发言。 主持人:您来中国这么多次了,在中国的见闻肯定不少,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看法? 马丁·沃尔夫:我觉得中国在过去27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整个发展的速度是令人瞩目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大的面积取得如此大的发展,这是前所未见的。 中国不仅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在进出口贸易方面同样成为了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大贸易国家,出口量从占世界1%提升到7.5%,这样大的成绩是十分令人瞩目的。 主持人: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从这个楼里望出去到处都是工地,都在搞建设,很多人担心中国的经济过热了,特别是房地产领域,您也说过国家越富,房价才会越高,那么您对中国的房地产和房价有什么看法? 马丁·沃尔夫:关于这个我有两点陈述。第一点,首先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和飞速跃进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跃进是同步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确实存在着很多的房地产项目建成之后处于空置状态,导致了很多的房地产公司破产和无法经营,这样的危机在美国80年代末就发生了,在90年代的日本也发生了,这样只不过是一个循环罢了,危机之后随着房地产的不断增长会重新兴起,这是比较正常的。 主持人:欧洲目前有公司申请了“非中国制造”的商标,现在西方对中国制造的商品既非常的喜欢,但是又心怀恐惧,您觉得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您觉得中国应该如何提升中国制造的价值还有声誉? 马丁·沃尔夫:我并不觉得这是中国品牌的问题,我觉得中国目前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发展如此之快,真正著名的品牌却如此之少。 中国的问题在于中国的出口虽然规模巨大,达到了7000亿规模,去年是这样的规模,但是中国的品牌是为日本、西方,乃至于韩国的公司贴牌生产。 所以说我觉得西方人并不担心中国的品牌优势,他们担心中国制造的相对比较优势,也就是说很多产品目前不在西方生产了,而被转移到了中国生产。 我想我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制造商品的出口国,仅次于德国,但是已经超过了日本和美国。同时中国也是全球第三大制造业方面的经济体。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具有非常强大的生产力,中国的人力资源有很大的优势。 西方很多制造业工人由于中国制造业的兴起而失业,这样的话他们担忧,这些人能去哪儿工作呢?所以说西方人所说的不在中国生产的意思就是说,比如你拿起一个照相机,品牌是尼康或者是富士,但是中国制造的。25年之前这样的现象也在日本发生过,你拿起一个商品发现这个商品是在日本生产的,虽然是别的国家的商标。所以说在比较富裕的、比较发达的国家,例如美国和西欧,他们确实在担忧制造业方面的商业机会从何而来。 这显然不是中国的问题,中国的问题在于没有创造一个足够强大的公司,使它具有国际品牌的知名度,这样来自于销售和批发、市场营销的收入都从中国流到了外国的公司。所以说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都存在问题,那么其实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双方的合作来进行解决。 主持人:英国《金融时报》驻北京的前首席记者金奇写过一本书,叫做《中国震撼世界:饥饿之国的崛起》,在这本书里面曾经写过一个场面,就是德国把一个巨大的钢厂搬迁到中国,您觉得这是不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日益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一个中心? 马丁·沃尔夫: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很健康的一个举动,除了中国以外,在世界上别的地方,钢铁产业已经很难取得盈利了。这并不是一个非常高科技的产业,它所制造的是一种商品。另外中国目前也是世界上对钢铁量需求最大的国家,所以我认为把钢铁产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是很合理的。在30年以前,在英国我们曾经建立过一个全国性的钢铁公司,当时的希望是钢铁公司能够迅速的发展变得更为壮大。实际上这个钢铁公司反而在萎缩,发展并不好。事实上在英国从事钢铁方面的就业人数在迅速的下降,但英国总体的就业水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所以我并不认为把这样的重工业或者说基础工业从发达国家移到中国会形成问题。所以说发达国家他们如果像中国一样进行这样一些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显然是无法达到高水准的。 主持人:《金融时报》的彼得·马什在一篇文章《印度的软实力革命》中写道,中印两国都有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印度却着重从制造业的服务方面入手,避开与中国的直接竞争,您觉得印度在从事外包服务和软件方面相对于中国来说有什么优势呢? 马丁·沃尔夫:我想澄清一下,彼得·马什他所说的是印度在短期的批量性产业上外包服务更具有优势。但是中国在大规模生产上具有非常巨大的优势。显然中国这种优势更为重要,因为大部分的生产已经成为规模化的大生产了。毫无疑问,最后的结果导致中国整个产业的规模起码是印度的6倍,乃至于更大。所以中国制造产品的出口也是印度的起码10倍乃至于更高。所以在制造业领域中国比印度的优势是很明显的。 在软件领域,印度做的稍微好一些,印度有人才优势,同时印度人在英语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印度和美国的软件业关系也处的很好。在服务业的外包方面,印度具有明显的优势,无论是公司高管,还是公司的员工英文水平都很高。 在金融服务领域,我想印度也具有一些优势,印度的金融系统相对来说更为健康,同时他们也具有英语优势。但是从经济总体来说,中国发展的规模速度都远远超过了印度,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在这点上,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后十年中国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主持人:中印两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都面临什么问题呢?中国应该如何保持对印度乃至其他国家如越南等的优势? 马丁·沃尔夫:首先谈一下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些问题,中国现在过度的依赖海外市场,中国的贸易顺差增长十分迅速,经济比较依赖进口。如果说这样一种趋势继续的话,不可避免在全球其他的市场上会出现一种对中国的抵抗,对中国不友好的举动会出现。中国经济目前迅速增长,规模日益膨胀的贸易顺差也会促使这个产生。目前不仅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会担忧中国的出口对本地制造商的影响。 我相信中国应该尽可能快速的改变增长方式,使增长变得更为平衡,逐步让贸易的增长幅度和GDP的增长幅度相适应。 中国已经非常依赖外贸出口了,如果更加依赖的话这不是一件好事情。 中国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投资率非常高,这样是比较危险的,虽然经过了GDP数据的修正,在去年下半年,中国的投资增长幅度应该是在世界主要的经济体中名列前茅,这是比较危险的。除此以外,中国的投资增速要比GDP增速更加快。而中国的消费增速比GDP的增速要更加慢一些。这一系列现象表明,中国投资的回报率正在下降。这样一种高投资低回报的发展模式显然是不可持久的。健康的发展模式应该是由技术发展和管理变得更为有效推动的模式。 在需求方面,我们需要在投资和消费方面形成一个有机的结合。目前的消费占GDP的比例过低,增长的幅度也比较慢。 目前这样高的投资率也使得中国的金融体系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金融体系不能有效的分布资源,这对中国经济长期持续的发展会形成问题。 第四个问题,就是说中国目前私有化的进展可能还不够快,我们认为中国需要把更多的产业进行私有化,同时改进中国的破产法制度,创造一种退出机制,这样才能使中国发展的更为健康,我们知道中国的国有企业通常是不会破产的,降低了效率。 以上四方面,包括了外贸、投资、金融系统、私有化,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抑制,得到有效的解决的话,在今后20年中国的经济可能会出现问题的。 我上面讲的这四个问题,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四个问题,当然我不否认也有别的,比如城市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需要解决,中国在外部也面临着问题,例如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如何处置和其他国家的贸易争端,这些都可以通过解决我上面提到的四个问题来解决这些问题。 主持人:今年4月份,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之前中美达成了162亿美元的采购协议,有评论指这是为了平衡美中贸易逆差,您对目前的美中逆差问题怎么看? 马丁·沃尔夫:对美国而言这是一个政治问题,但在一个多边贸易体制下,双边的贸易并不是非常的重要,双边的贸易顺差和逆差并不是十分的重要。 目前来说,问题在于有一部分国家,在全球来看,他们的顺差非常高。如果一部分的国家经常的贸易顺差,就意味着有一部分的国家会出现经常的贸易逆差,因为全球的经常项目表应该是要平衡的。目前的话,全球具有经常项目顺差的国家,他们的顺差总额已经达到9千亿近1万亿美元。中国的规模大概是占这9千到1万亿之间的6%左右。中国和日本是目前全球有经常项目顺差比较大的国家。全球8%的经常项目逆差是由美国承担的。这个总的规模大概有8千亿美元。在我看来,这样的情况是不可持久的。 在长远来看,这需要美国积累一个非常巨大的外债,美国国内债务的水平,特别是住房贷款的债务水平也同样在增长,所以我们需要一种全球性的解决方案。所以说顺差国家应该减少顺差,同时像美国这样的逆差国家应该努力减少逆差,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调整过程。 如果说不谈细节的话,我想说的就是中国需要扮演一个重要角色。这对中国来说显然是有好处的,目前的贸易顺差意味着中国把自己的钱,老百姓的钱拿出来给美国人用,但是我们知道中国的国家并不是十分的富裕和发达,中国国内有很多需要用钱的地方。 今天的中国拥有将近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平均中国每一个国民有将近700美元的外汇储备,我觉得这笔钱完全可以在国内有更好的用途,而不是借给比中国人、中国政府更富裕的美国人、美国政府,这就是我们需要解决的很简单的问题。 主持人:提到中美的关系,不能不提人民币升值,美国现在努力要求中国将人民币升值,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您觉得人民币是不是应该升值?或者还应该有其他的措施? 马丁·沃尔夫:我觉得首先中国确实有必要停止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和人为设置一个外汇的基准。我们发现目前中国人为设置外汇基准造成资源不能得到良好的分配,同时会导致中国的外汇机制变得不是很合理。所以说我们现在需要能够让中国整个外汇体制变得更为合理,汇率更为浮动,更为灵活。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首先我们会发现,目前中国的外汇体制是有意识把人民币汇率压低,可能会使得人民币投资的回报显得比较低,不够高。同时会使得中国的外汇储备进一步上升,并不足以解决中国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其次如果中国持续这样的汇率政策会使得中国的基础货币进一步扩大,会使得中国的商业银行有进一步扩大贷款的动机,对中国的金融行业来说是有风险的。 另外一点,中国的出口规模已经非常大了,如果中国继续把这个汇率人为调到比较低的规模上,可能使得中国的出口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这样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以及产业结构是会变得不甚合理的。所以我认为中国应该允许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应该是一个渐进的缓慢的过程。应该做到其他的几点,在升值的同时,做到努力提升国内的需求,这样的综合配套改革才能使中国的汇率制度有很好的完善。 主持人:您写过一本书,叫做《全球化为何有效》,在中国还见不到这本书,您能不能概括一下,全球化为什么有效?为什么您坚持认为全球化是有效的呢? 马丁·沃尔夫:这个问题问的比较大。首先我这本书是关于全球经济的融合与合作,国际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发动机,这两项使得各个国家可以更好的分配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 我觉得中国过去20年的经济奇迹正是这样一种国际经济不断融合结出的硕果,这也是我们的经济学家预见到的。 主持人:下面问一些比较私人的问题,您觉得您在英国《金融时报》任职20多年中收获最大的是什么呢? 马丁·沃尔夫:我觉得在这里工作是很令人享受的,除了不能经常和家人团聚之外,我作为金融时报的首席经济评论员,可以就全球经济任何一个领域来发表我自己的观点,我也可以就政治方面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英国《金融时报》也是全球最受政策制定者、企业家以及经济学家欢迎的媒体。 主持人:您对新媒体的兴起有什么样的看法?传统媒体应该如何利用这种机会来发展自己呢?同时英国《金融时报》有什么样的经验来值得中国的媒体同行借鉴呢? 马丁·沃尔夫:首先因为我对中国媒体并不是非常了解,我也不能肯定中国媒体可以从英国《金融时报》处学到什么。 对新媒体和所谓的老媒体之间的区别,我并不认为有那么巨大。其实这些只不过是两种不同出版和发表信息的方式。对英国《金融时报》这样的新闻机构来说,它首先发表、出版的不仅仅是报纸,更是新闻、信息。至于英国《金融时报》把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发表在报纸上还是在网上是取决于《金融时报》本身的,当然也可以发表在两个媒体上。 我们从网络媒体学到要如何更好地在网上来发布这些信息。网络媒体也需要从我们这儿来获知来学习如何收集、如何编辑这样一些信息和新闻。我相信只要你有一个足够让人信赖,让人尊敬的品牌的话,这样的原则是适合于任何形式的媒体的,无论是网上还是传统的印刷媒体。我相信报纸应该会继续获得发展,就像书籍也同样幸存了下来。当然网络也会很重要。事实上电视媒体同样受到网络的冲击。金融时报所做的只不过是编辑并且收集信息,我们可以在网上做,也可以在网下做。 主持人: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聊天到此结束了,非常感谢马丁·沃尔夫先生今天来新浪嘉宾聊天室做客,如果您有什么问题,可以去马丁·沃尔夫先生在新浪的博客与他进行交流,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