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谋转型 推出千亿元不良资产包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02日 16:35 新京报 | |||||||||
今年4月份推出1000亿元不良资产包加快处置进度 4月下旬,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分三批向市场推出了430亿元不良资产包,涉及华北、西北、东北、华东、华中地区13个省、市、自治区不良资产。与此同时,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也在4月向市场推出了总额为520亿元人民币的可疑类资产。据粗略统计,四家资产管理公司(AMC)仅在4月份就拿出了1000亿以上的不良资产公开拍卖。
随着2006年资产管理公司处置资产大限的临近,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正在以超乎寻常的进度处置手头的不良资产。为避免到期被关闭的命运,各家公司分别提出了商业化转型方案,但是巨额的不良资产损失归属问题目前仍然没有答案,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在背负巨额的负债包袱下摸索着生存之道。 今年处置速度加快 按照此前财政部要求,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在2006年年底前完成总计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处置工作。而根据银监会4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3月末,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共累计处置不良资产8663.4亿元,仅占所有不良资产的60%.6年完成了60%,一年要完成40%.比较而言,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今年面临的压力格外巨大。 也正因为如此,今年初,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速度明显加快。信达、东方、华融、长城都推出了相应的不良资产处置包。仅4月份,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向市场上推出的不良资产就在1000亿以上,大大超过过去6年的处置速度。 目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均采取集约化、批量化、高效率的市场化处置策略,整合资源,依据地区分布情况、债权类别、资产行业分布情况组包处置。四家资产管理公司都在加速运作,以保证2006年内按财政部“两率”(现金回收率和费用率)的要求完成承包任务。 “要想完成任务,就得通过打包出售,如果单靠公司自己处置,虽然可能在回收率上有所提高,但是处置速度肯定跟不上要求,而且不良资产的处置是拖不得的,越到最后处置难度越大”,一位资产管理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 转型步伐不一致 对于资产管理公司的商业化转型,财政部官员去年曾经表示,将“区别对待,分别应对”,转型方向、定位由各家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寻找,在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完结后,财政部将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一个过渡期和相应的政策,过渡期后,仍没有出路的公司将由其他公司兼并或关闭。 据了解,目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均成立了关于进行商业化转型的战略部门,并且都提出了比较明确的转型方向,“金融控股公司”成为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共同的目标。 去年曾经一度有财政部要根据资产管理公司经营情况将四家合并为两家的传言,尽管目前看来,“四合二”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但是仍可以看出来,四家公司在转型道路上的步伐并不一致。 在四家公司中,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人员配备被普遍认为是最整齐的,商业化平台搭建也相对齐全。证监会目前已原则同意信达整合汉唐证券所属证券类资产,并将给信达一张新的券商牌照,即信达证券。信达澳银基金管理公司在酝酿了3年之久以后,在四月中旬取得证监批复设立。这标志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开始正式涉足基金管理行业。 而华融对德隆系的风险处置也已取得了成效。在2005年,华融基本完成了德隆系金融机构的托管和处置以及个人债权收购,完成了金新信托“乳品计划”受益权收购工作,实现了中富证券的成功重组。德恒、恒信证券进入关闭清算阶段,德隆系三家信托公司的停业整顿和撤销清算以及两家金融租赁公司的停业整顿也取得了进展,德隆参股的四家商业银行和东方人寿保险公司的股权资产已得到处置。通过对德隆系金融资产的托管,华融有望进入券商行列。 市场准入成转型瓶颈 “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轨并不轻松,面临新的巨大挑战,目前最让资产管理公司心急的是市场准入问题”。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总裁汪兴益说。 汪兴益表示,由于受到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目前资产管理公司业务结构单一,尤其与公司转型发展目标相近的金融业务平台更是匮乏,国家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让资产管理公司尽快进入新的市场,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 在今年“两会”期间,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副总裁隋运生也提出,国务院应抓紧修改现行的金融资产公司条例,明确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未来发展方向为金融控股公司。 隋运生提出,政府应支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从当前的国有独资公司,变为由国家财政控股,国内大型商业银行以及国外的知名投资银行参股的股份制现代金融企业。允许资产管理公司用资本金投资设立子公司,与国内外符合相关条件的机构设立合资公司。 同时应允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正常开展各类商业化业务。如商业化融资、担保业务,商业化收购、管理和处置不良资产业务,证券、信托、融资租赁、企业业务资信评级等投资银行业务等。 巨额负债有待解决 尽管各公司对自己方向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定位,但是巨额负债仍然像达摩克利斯宝剑一样悬在资产管理公司头顶。 “人才、政策都好解决,资产管理公司转型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资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范建军说。 “到底由谁来承担不良贷款的损失?是央行还是财政部?目前还没有结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说,目前谁也说不清到底由谁来买单。 为了尽快剥离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1999年,央行向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共发放5400亿元左右再贷款,后来在商业化收购不良资产时,资产管理公司又分别向对口银行发行了数千亿债券,累计在万亿左右。 事实上,近年来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收入很大一部分用于偿还再贷款和债券利息,在负债问题没有答案的基础上希望引入战略投资者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的梦想无异于纸上谈兵。 早在2003年年底前,央行就曾向国务院上报计划,申请设立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央行再贷款不良债权。当时国务院的批复是:此事转交财政部审批。但是财政部给出的答复是:不同意央行单独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因此在去年央行成立的汇达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范围中,并不包括处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再贷款。 “资产管理公司的负债实质上是政府的负债,大部分政策性不良贷款都应该归在财政部的账下,央行的再贷款窟窿最后应该由财政部想办法把账抹掉”。范建军说,负债问题已经成为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路程上的最大障碍。 “事实上的损失早就已经形成,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算这笔账,一笔勾销不太可能,未来或者财政部对资产管理公司实行债转股,或者由汇金公司来接管四家公司,最终还要看央行和财政部的决定。”范建军说。 本报记者 陈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