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雷徐工:最后一公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4日 14:48 《财经》杂志 | |||||||||
要通过审批显然是不容易的,但言败也还为时过早 □ 本刊记者 卢彦铮 程喆/文 尽管历经了两年多的漫长谈判后终有协议在握,美国凯雷集团(下称凯雷)要想为收购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下称徐工机械)控股权画上句号,却并不容易。目前,这起国际
去年10月25日,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徐工集团)与凯雷在古都南京签订了《股权买卖及股本认购协议》和《合资协议》,宣告历时两年多的引资改制的完成——凯雷将以3.75亿美元的总价,持有徐工集团全资子公司徐工机械85%的股份(参见《财经》2005年第22期“凯雷徐工:外资收购新标杆”)。 作为徐州市国资委所属企业和江苏省的重点改制国有企业,徐工集团在此前两年多的时间内,对海内外投资者进行了多轮招投标,并最终选择了私人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凯雷。从改制方案的确定到整个谈判过程,这起交易都在地方政府的直接掌控下进行,因此,协议签订后的地方政府审批已经顺利通过。接近交易的知情人士告知《财经》记者,2005年11月,“江苏省的政府审批程序即已全部走完。” 然而,这起被外界普遍视为外资收购国内产业资本新标杆的交易,在审批程序走到了更高层面后,步伐突然放慢下来。 胶着 根据中国的《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属于《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分类中“鼓励类”的徐工集团,由于涉及引进外资的总投资(包括增资额,下同)超过1亿美元,需由国家发改委核准项目申请报告。同时,作为外商投资项目,这起并购亦需商务部批准。 据知情人士介绍,凯雷并购徐工机械,已经在一个月前获得了发改委的核准。在此之前,交易双方曾被要求解释有关交易。此外,发改委曾赴徐工集团所在地江苏省徐州市做市场调研并形成报告,但并无如外界传言就并购一事直接调查。 目前,交易双方正在等待有关审批的最后一个环节——商务部的批复。自2006年初上报该项目后,商务部先后提出涉及多个方面的问题,要求交易方做出解释,审批至今悬而未决。 据悉,是次收购案被要求提供一份“反垄断报告”——证明凯雷在收购中国最大的机械制造商后并不会带来市场“垄断”,以致妨碍国内市场正当竞争。 同时,诸多交易细节均被一一追问。其中,包括凯雷在未来退出徐工机械时的股份出售安排、85%的控股比例是否合适,以及入股时新股与旧股的安排问题等等,尽管其中大部分问题在协议中已有明确界定。 据悉,自项目上报后,交易双方已经与商务部就上述问题进行了两轮沟通。商务部不仅需要看到合约中结论式的陈述,还需要了解这些论证的过程,了解凯雷收购的真正意图,也要求更为严密的表述。 根据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2003年通过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一般情况下,审批机关应自收到规定报送的全部文件之日起30日内,依法决定批准或不批准。而一旦认为“可能造成过度集中,妨害正当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则应自收到规定报送的全部文件之日起90日内,共同或经协商单独召集有关部门、机构、企业以及其他利害关系方举行听证会,并决定批准或不批准。商务部至今没有对此次并购是否与相关行业政策和法律存在冲突提出疑义。由于收购价相对徐工机械净资产溢价70%,该并购亦没有“贱卖国有资产”之虞。 “由于是‘第一次吃螃蟹’,审批部门显得尤为谨慎。”知情人士表示,“特别是在目前的舆论压力下。” 进退 今年3月“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有关“要谨慎对待垄断性跨国并购”的表态,引起国内舆论震动。此外,全国工商联亦有提案,称出于国家经济安全的考虑,“外资并购要有底线”。 由此,“外资购并威胁中国产业安全”的言论迅速成燎原之势,并演变为对诸多领域外资收购的质疑。刚刚达成协议的凯雷徐工并购案势必为众目所集。 在并购双方看来,凯雷与徐工的此次联姻无涉恶意收购。在交易完成之时,并购双方参与谈判的人士曾向《财经》记者介绍,凯雷之所以获得优先谈判权并最终赢得徐工机械控股权,除了资金实力,始终没有触及政府和徐工集团的底线是一个重要原因。凯雷以投资获利为最终目的,承诺收购后保留和发展徐工品牌,维持原管理层稳定以及保持政府在徐工机械的话语权。 据接近谈判的人士透露,徐工集团一度有意100%转让徐工机械,参与竞标的凯雷则提出保留15%的股份给政府,希望以合作的姿态赢得政府的支持。 对于希望通过改制解决历史问题、甩掉财务包袱,谋求更大发展的徐工集团而言,一旦近三年的重组引资努力付诸东流,将会进退维谷,面临相当尴尬的处境。 去年11月29日,在厦门举行的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二届三次常务理事会上,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曾就“徐工当前发展状况和徐工改制情况”做了专题发言。在提及徐工集团现状时,王透露,“徐工集团有2.5万名在册职工,其中3000人下岗、内退,另外还有6000名退休职工。”另一方面,徐工集团亦曾盲目大规模扩张,收购了江苏和安徽等地方企业。目前,“徐工集团对每个剥离企业都要至少兑现5000万-6000万元。” 在谈及选择与凯雷合作时,王民表示,徐工集团在招投标之初,也曾经考虑过与国内企业合作,包括当时还未崩盘的德隆集团,但经过调查后被否决。 “后来有人提出徐工的职工、徐州市企业以及徐工管理团队将徐工买下来。我认为职工人人持股不合适,这是新时期的‘大锅饭’。而徐州市的民营企业大都是徐工的下级单位分流出来的,同时管理团队也没有那么多资金。”王民说,“剩下的途径便是外资。”考虑到投资基金没有产品和品牌冲突的问题,徐工集团管理层认为,“用美元打造中国品牌、打造徐工品牌,何乐而不为?” 在并购协议中,凯雷未来的退出通道,是力争将徐工机械整体上市或出让股权,而徐工集团具有优先购买权。如果上市通道打通,凯雷会将手中持有股份优先转让给徐工集团。徐州政府和徐工集团也已经做好准备,将来购买15%的股份,达到30%,成为相对控股的大股东;而上市的股权将充分细化,使在禁售名单中的企业不能通过上市募集获得相对控股权。 未竞 在与凯雷达成入股意向后,徐工集团已经进行了内部整顿。最终交易的徐工机械经过了资产剥离和重组,集中了经营性资产,并使员工维持在1.3万人,其它一些非经营性资产和人员剥离给徐工集团。85%股权的交易对价中,大部分将用于剥离资产和人员的处置。 据王民介绍,在近30亿元人民币的股份出让所得中,20多亿元将主要用于企业改制、减少或有负债;5亿元将用于解决22家已改制的企业和四家待破产的企业职工破产费用、银行的贷款以及历史上形成的不良资产;5亿元根据双方当时的约定,将视徐工机械2006年EBITDA(指不包括非经营性损益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的实现情况而定。 其时的王民可谓信心满满。然而,在并购审批遇冷后,徐工集团内部似乎已经难言乐观。一位徐工集团内部人士向《财经》透露,2006年春节后,在徐工集团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董事长王民提出“要做好两手准备”,暗指收购成功与否都要有所打算。 有外资机构人士表示,作为境外金融资本控股国企的第一单,凯雷收购徐工机械受到额外关注和更为小心的审批,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但是,这位人士同时强调,凯雷徐工收购案提出了对于当前外资收购管理的新课题,包括外资并购审查制度以及对垄断行为、恶意收购行为的定义和界定,都需要明确的立法和规范。由此,方能使正常的市场行为在有法可依、有章可询的前提下顺利推进。 “要通过审批显然是不容易的,但收购言败也还为时过早。”知情人士表示。目前,商务部的审批将何时最后落定,至今仍没有明确的信息传递出来。 按照国际并购的惯例,凯雷与徐工集团之间的协议将有严格的有效期。由于保密协议,双方会在多长的期限内自动终止是次交易目前尚不得而知。但可以确知的是,无论对于凯雷还是徐工集团,时间都是有限的。- 相关链接: 其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