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中心城区“一床难求” 养老院供求失衡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4日 10:32 每日经济新闻

  【养老型住宅调查】 黄清燕每日经济新闻[2006-04-04]

  据调查,上海市75%的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而作为居家养老的主要载体———住宅成为发展这一养老模式的重大障碍。与此同时,机构养老供求严重失衡,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养老床位几乎“一床难求”,而郊区的养老院则相反,普遍有两成的床位空置,个别郊区养老院甚至床位空置一半。对于70%的养老金在1000元/月的上海老年人来说,中高
档的养老房他们无法消费,小规模经济型养老房的出现迫在眉睫。

  在发挥家庭养老优势的同时,上海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也在加速进程。“新增1万张养老床位,为10万名老年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2万名独居老人安装紧急呼叫装置,新建20家示范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上海市民政局在2006年工作重点中明确提出。

  

中心城区“一床难求”养老院供求失衡

  住房成居家养老重大障碍

  日前,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副主任孙鹏镖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中,通常只有5%的老人愿意在养老院接受“住院式”养老,95%的老人钟情“居家养老”。而在2004年上海市政府的抽样调查中,75%的老年人也倾向于居家养老。

  《每日经济新闻》采访发现,当前上海的居家养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在各区设置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批经过培训的养老护理员上门服务,服务费由获得服务的家庭与养老机构进行结算;二是“日托”,除了就餐和休息以外,日托的最大特点就是组织适合老人们的活动;三是培训护理员为老人上门服务,在每个街道,设有老年生活护理援助分中心。据了解,目前在上海静安寺街道,已有75名居家养老护理员,为街道内900多位老人提供护理服务。

  目前在上海的老龄人口中,20%为高收入(养老金在1500元/月以上),10%为低收入(月收入低于450元/月),而剩下的70%人群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随着年岁渐高,医疗费用将成为影响中国老龄人群中大部分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而作为居家养老的主要载体———住宅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合居模式由于不同辈份之间生活习惯、观念差别以及经济问题等,容易产生家庭纠纷,居住模式会渐渐向独居方式转变;另一方面,当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及旧区改造,迫使老人们不得不迁往他处。

  目前市中心房产价格普遍较高,而拆迁补偿费不足以负担购房成本,上海在购房方面又尚未出台相关优惠老年人的政策,因此住房问题成为居家养老的重大障碍。

  发展居家养老,需要提供包括安全保障、生活服务和医疗保健的硬件设施。因此,孙鹏镖呼吁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措施,同时建议房产开发商可以尝试多渠道经营,改装符合老年人需求的老房子或者在楼盘中专门辟出一处,优惠出售给老年人。

  中心城区养老床位供应不足

  目前在上海,养老机构数量和老年人群的增长速度是不匹配的。

  昨日,《每日经济新闻》从老年人口信息发布会上得知,截至2005年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6.37万人,比上年增加5.59万人,占总人口19.58%;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3.67万人,占总人口14.97%;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51.33万人,占总人口11.13%;7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89.00万人,占总人口6.54%。

  此外,上海市中心城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新建城区和郊县。

  据估算,在未来五年中,上海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增至312万人左右。但目前,上海养老床位仅占老年人口的1.5%,远远不能满足老人入住需求,上海老龄科研中心副主任孙鹏镖介绍,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在5%-7%。

  在上海市民政局登记的400多个养老机构中,市级养老机构仅有6个,包括上海市第一福利院、南翔众仁花苑等;区县级、乡镇级养老机构,也呈现出市中心与郊区比例不均的情况下,浦东54个,崇明县33个,奉贤26个,南汇32个,而位于市中心的卢湾区仅有9个,静安区6个。如此,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养老床位几乎“一床难求”,而郊区的养老院则相反,由于交通不便、条件不佳、医疗资源不丰富等原因,普遍有两成的床位空置,个别郊区养老院甚至床位空置一半。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