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雷
当卡特彼勒深陷并购门,一场关于外资并购的讨论再次展开。这种批判成为一种习惯,每隔三四年就轮回一次。
争论的背景是,从2005年至今,外资在中国传统产业中狼奔豕突,钢铁、水泥、机械
等行业均出现了大规模的并购。
与以往历次的讨论不同,此次讨论直指外资在华并购是否会对中国市场形成垄断,威胁到中国民族工业自主品牌生存。这种垄断的进一步威胁在于,中国将在国际产业分工的总体格局中,充当打工者的角色。
相反的观点则认为,外资并购是市场化行为,其并购行为并没有违反中国本土的法律,也符合中国加入WTO的承诺。这种资源的重新配置或许能将有效促进中国基础行业向国际标准靠拢。
易凯投资公司CEO王冉就是其中的乐观派:外资控股并不等同于垄断,中国现在面临的是全球市场,企业的股权也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只要中国企业实力足够强大,被外资控股了的企业,仍有可能买回来。
事实上,卡特彼勒目前在华并购成功的项目仅有一家山东机械。这样的并购规模何以引起如此之高的舆论警觉?
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从日用消费品、小型工业品向基础工业的产业升级过程。在这种市场转型到市场成熟的剧变期,如机械这样的基础行业内细微的变化都会引发市场的关注,是很正常的现象。这种讨论,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和韩国的产业升级过程中都出现过。
之前外资进入中国采取的多是合资形式,其目的是为了突破贸易壁垒。外资在对行业和企业的选择上范围并不广。
进入90年代,随着外资大举进入中国的日用消费品等制造行业。而恰巧是这个时间,中国的日用消费品市场出现了一次产业整合升级。
彼时,多有言论指责外资将中国变成世界加工厂。而实践证明,江浙一带的很多代工企业正是依靠着这次机会,逐步壮大起来。
而在1998年柯达对中国胶卷行业的“全行业收购”,但近年来行业的急剧萎缩,柯达不但无法实现垄断,反而在企业转型中步伐沉重。
中国进入WTO后,中国的投资环境较之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资不再需要本土企业作为进入向导,必然要选择市场回报率高、优质的企业作为合资、合作的对象。那些之前并未开放的传统行业的龙头企业,也就成了首选。
这种选择是一种趋势,外资进入中国就是看重你的市场,你的品牌不够硬当然会把你灭掉。
王冉则以打比方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难道说外资控制了我们生产起重机或者火腿肠的企业,中国就被扼制、被威胁,国家就不再安全了?我们不吃火腿肠改吃鲜鱼鲜肉了不行吗?
其实,真正应该反对的不是外资控股,而是垄断,无论是外资垄断还是内资垄断。不能只是针对跨国公司,而是要从制度上系统地反对所有“垄断性并购”。(0327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