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开局:新政密集面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5日 13:21 《财经时报》 | |||||||||
经过两年实践考验、进而发展完善的“科学发展观”,走到“十一五”开局之年,水到渠成地进入政策形成、密集出台和全面落实的阶段□ 本报记者 郭威 “一年之计在于春”,“十一五”开局之年的这个春天,各项政策频频出台。 2005年9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强调:“今后五年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
而纵观“十一五”开局之年新出台的各项政策,无不折射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预示着以“制度建设”为重点的社会良性变革的进程全面展开。 以此为指导思想,以创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系列政策相继出台,把中国推入了新政策密集发布的“高峰期”。 关键词之一:全面 3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两会”上海代表团的讨论时,特别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第一次正面回应了一段时期以来有关改革的模糊认识。 随后,3月14日,在“两会”之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也强调指出:“要坚定,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尽管有困难,但不能停顿,倒退没有出路。” “要不要改革”的问题解决了,剩下就是“怎样进行改革”的问题。“十一五”规划纲要回答了这一问题。 经过两年实践考验、进而发展完善的“科学发展观”,走到“十一五”开局之年,水到渠成地进入政策形成、密集出台和全面落实的阶段——《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规范国企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艾滋病防治条例》、《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新政策相继出台。 新出台的各项政策涉及了政治、经济、社会、科教文卫等各个领域,不是单纯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暗合了“十一五”规划新增加的扩大就业、加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健全社会保障等人文和社会指标,可谓“全面”。 关键词之二:协调 改革的方向未变,27年改革的成就有目共睹。 改革也尚未到位,一些错位或被扭曲的改革,确实也对民众利益尤其是社会中下层民众利益造成了“阶段性”伤害。“十五”期间,耕地保有量、污染物排放、研发投入比、高中入学率等四项指标没能完成是为注脚。 这一点,本届政府从来没有回避,刚刚发布的《十一五规划纲》明确指出,未来政府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长期为城市和工业发展做出牺牲的农业和农民,首当其冲地成为“协调发展”的受益者。 2006年1月1日,《农业税条例》废止,这个在中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古老税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2月21日,中央公布的2006年“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国家将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从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将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从2006年中小学春季学期开学起,两年内农村义务阶段中小学生将全部免除学杂费。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更是规定要从吃、穿、住、医、葬五个方面,给予村民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而对中低收入者和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障也在不断加强——《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通知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具体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慈善事业促进法》等,无不体现出“十一五”规划扩大社会保障面的诉求。 关键词之三:可持续 “‘十五’计划,我们大多数的指标都基本完成了,但是坦白地告诉大家,环境指标没有完成。”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新闻发布会上,并不避讳这一发展中的问题。 同时,在刚刚过去的“十五”期间,中国遭遇了一系列的能源紧缺危机——从自2002年的“电荒”、“煤荒”,到2005年的“油荒”、“气荒”。 能源短缺必将导致增长的极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 甫进“十一五”,《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就相继出台。 然而这些还远远不够,转变高能耗、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说到底还要依靠科技进步。 春节刚过,酝酿已久的《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便隆重推出,为提高中国科技创新能力设立了诸多硬指标,如到2010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到2020年达到2.5%;政府的研发投入2010年要占到全社会投入的40%;对外技术依赖度2020年要降到30%以下等。并发布了《“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实施方案》和《关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 本届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应从拼资源,转向拼技术、拼创新的阶段,而能否打破环保和自主创新的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中国经济能否稳定增长的关键所在。(0327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