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关于经济学家的争论持续成为财经界的热点。今日沸点在去年12月30日也曾发起过关于“经济学家:赚眼球还是守寂寞”的话题讨论,一时成为广泛引用的经典主题。而现在,这一论战似乎正告一段落。那么,回顾2年来经济学家之间的论战,究竟对我们、对我们的经济有何启发呢?
大众评判台
吕国新:把问题拿出来说,就是一种进步
其实是赚眼球也好,耐不住寂寞也好,但令大家欣喜的是:有些事情拿到台面上来了,有了不同的声音。把问题拿出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至于说出来的观点正确与否倒不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本来就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不同的利益群体发出不同的声音是必然的。教育问题,房产问题,医疗问题,农村问题,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周建锋:经济学家既不应选择沉默更不应背弃良知
经济学家每个人都有自己分析问题的视角和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观点的不一致和彼此争论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市场经济和各种利益引诱下,经济学家能不能把持自己的道德标准是值得怀疑的。只有在保持自己作为经济学家应有的良知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和发展问题的争论,经济学家才能为改革进程中的道路和政策选择提供好的建议和意见。经济学家选择沉默或背弃良知为自己利益争论,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都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的。
励俊:总体来说有积极意义
对于经济的发展,不是靠经济学家提提问题就能促进的。这里面牵涉到政府、企业等多方面因素。虽然有些论战不免有作秀炒作的嫌疑,甚至有些经济学家的房评股评还有背后的经济利益驱动,但总体来说这种争论有着积极意义。
何枝军:经济学家之间的争论是不可避免的
有句话说,同样的一个经济问题,你问100个经济学家会得到100个不同的答案。所以说经济学家之间的争论是不可避免的。
但现在的问题是,经济学家之间的论战,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在为国为民殚精竭虑呢?一个经济学家一旦将自己理论的出发点建立在个人私利或所属利益集团的基础上,那就很危险了。所以有人会说现在中国真正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我看过很多郎咸平先生的文章,对他的观点是很赞同的,或许他的观点有所偏颇,或许是有些博出名的想法,但确实是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的。所以只有当两方的经济学家都真正站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立场上去考虑问题时,他们之间的争论才有意义,不然就只是一场闹剧。
周海滨:都是媒体炒出来的
经济学家要为民说话。现在有的经济学家不懂经济,只是把西方的理论生搬硬套到中国,进行鼓吹。有的经济学家实际上被利益集团利用,鼓吹企业“原罪”无罪。我赞赏郎咸平先生,他站在独立的立场上,从大量的调查取证出发,对中国的国有资产流失作出尖锐剖析。我痛恨被“收买”的经济学家,自己站在塔尖上,说改革需要有人牺牲。
无论是“非主流经济学家”,还是主流经济学家,都是媒体炒出来的,水平没有高低之分,有时候“非主流经济学家”恰恰站在的是民间立场。
话题策划主持 凌建平 MSN主持 祝裕
◆沸点特稿
非主流经济学家挑动争论只不过是生存策略
王子
主要是从2004年夏天以来发生在中国大众传媒上的“大是大非”问题的思想对立与斗争,再一次让中国内地主流的务实派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教育队伍中的排头兵们看到了现代经济学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不与可耻的人争论”
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经济学家的“计划还是市场”的内部争论相比,这次的激烈争论和对立并不真正发生在经济学家内部,它是由个别哗众取宠、别有用心的人策略性地“煽情”而起。先从媒体开始蔓延,在主流的经济学家还没有积极参与之前就迅速形成了高温的社会情绪与主流舆论,很多问题提出来之后,其正当性与否还没有得到严肃回应与解释,就迅速被大众情绪扭曲了。
当前的网络空间出现“郎旋风”不足为怪,正因为情绪渲染蔓延迅速,不少对问题的冷静的和科学的分析根本得不到尊重,对我们这个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非常恶劣,对经济学家的社会形象和经济学的社会功能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甚大。在社会转型时期,在价值观和利益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发泄牢骚和不满总是更容易被“情绪化”。因此,如果经济学家在大众媒体面前危言耸听、哗众取宠,很容易因“一语”煽情走红大江南北。
从声势上看,那些从“郎旋风”中找到发言机会的“左派”声音在社会舆论上一时占据上风。一段时间以来,谁在媒体上出来为中国经济学家说句公道话,为中国的经济学和经济改革的大方向“辩护”几句,谁就在网络上被骂得体无完肤,结果是,几乎没有空间和氛围能让主流经济学家参与回应和进行学术性的明辩。这让那些本来愿意辩明是非的大多数严肃的经济学家不得不选择沉默。“不与可耻的人争论”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大多数主流经济学家的心态,而这样的行动却被媒体解读为“集体失语”。
也正因为通过网络而实现的情绪化渲染效应的存在,一些“左人”迅速把自己策略性地定位成了大众利益和民族精神的卫士。这些因为对现代经济学的“无知”而被中国经济学迅速现代化的浪潮抛弃和冷落的人,一直在寻找机会“反攻”,现在他们发现,表面上站在“弱势人群”一边,不仅可以掩盖对现代经济学的“无知”的短处,还能将以“对立面”形象存在的生存策略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不难理解,在中国经济和经济学都已国际化的环境里,“左人”最喜欢的生存方式是挑起“大是大非”的争论,无非是为自己的存在汲取“能量”。
是否排斥现代经济学才是大是大非问题
虽然没有一致的认同,但被那些“左人”痛斥的所谓主流经济学和主流经济学家,一般是指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经济学的学术上成长起来的,受现代经济学教育和训练的影响,懂得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并在积极从事“实证”研究(包括理论和经验研究)的学者队伍。
主流经济学家内部在很多问题上的分歧和争论历来是出了名的,但是他们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范式、方法与技术上没有分歧。分歧只是表现在对现实问题的具体理论和政策含义上。原因在于,具体的实证性理论或者科学的解释本就是相互竞争的,因为经济学家在所研究的问题上发展出来的具体理论必须可以证伪,这就是为什么今天主流经济学的绝大多数文献都是经验实证的。通过相互竞争的理论和大量的经验实证研究,经济学家通常对一些问题会有比较科学的看法和理解。
但在中国,“左人”与主流经济学家的分歧绝非如此简单,他们之间的分歧从根源上说是掌握和排斥现代经济学上的原则性分歧。“左人”不把现代经济学理解为社会科学的性质,而是干脆理解为与自己的想象相冲突的意识形态,因而把现代主流经济学当成“毒草”,拒绝接受。而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却把现代经济学更多地理解为研究经济问题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并大力推动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进程。虽然今天在全世界各个角落的经济学家都是现代经济学培养出来的,但“左人”却依然把经济学凝固在19世纪前的欧洲的古典经济学,把经济学简单地视为人与人的思潮斗争武器。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我们的“左人”头脑中的现代西方经济学至今仍没有超越在“极左时期”被我们自己编造出来的所谓“西方经济思潮的流派争斗”的范畴。
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队伍中,绝大多数人是学术上务实的经济学家,他们懂得什么是现代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职责,什么是经济学家要研究的问题和经济学的答案。他们从理论和经验研究上关注和总结中国经济的重要问题,大多数人努力推动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和教育的现代化,并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在现代经济学上崭露头角的新生代。可以预料,随着中国经济学教育和研究的现代化,“左”的东西在年轻一代的未来经济学家中就不可能有什么市场,只能被嗤之以鼻。
诚邀加入沸点讨论
诚恳地希望广大读者加入到我们的沸点讨论中来。每天下午两点以前,我们都会根据您的反馈需求,提出一个沸点话题,公布在我们的网站www.nbd.com.cn上。欢迎你参加调查,并将你的观点发送到nbdtopic@163.com邮箱,以及特别为此设立的互动msn在线评点俱乐部,你只需将nbdtopic@163.com加入好友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