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国企改革 关注职工利益(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4日 07:22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退休金双轨制”成焦点 本报记者王金海 程莉莉 在本次两会上,“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过低”的问题引起了许多代表委员的关注。
问题的焦点是导致了企业与事业、机关单位差距过大的“退休金双轨制”。目前,各地企业退休职工普遍反映退休养老金过低,大致只有公务员的三分之一左右。这种差距,被代表委员认为是一种“分配有失公正、公平、正义的突出表现”。 李永海委员提供的两组数据反映了这种差距:2004年,全国企业退休职工退休金人均为7831元,而事业单位的职工退休金为14644元,机关单位的职工退休金为15932元;在2000年至2004年的5年间,全国企业职工的退休金以年均6.31%的速度缓慢增长,而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金增长速度分别是13.45%和11.67%。 目前,全国共有4465万名企业退休职工。 黄景钧委员举了中部的安徽省的例子。安徽省共有企业退休人员106万人,人均月养老金为569元,在全国排行21位。“他们迫切要求将企业职工的退休养老金提高到公务员的70%左右,以求心理平衡、收入增加和生活改善。” 导致企业职工退休金和待遇偏低的主要原因被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在职时工资低,致使退休金也低;所在企业效益差,各种补贴不能到位;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增长幅度不同步;基本养老金保险基金支付能力不足。 代表委员们认为,国家对上世纪50、60、70年代参加工作的退休职工是欠了账的,主要是低工资和没有社会保障积累。他们说:“这些退休职工是企业改革的主要承担者,今天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所做出的牺牲与贡献,应从各个方面关心他们,使他们也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安度幸福的晚年。” 对此,一些代表和委员提出了很多建议,其中有: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尽早制定配套政策和措施,妥善处理退休金双轨制导致的分配不公平问题,实现分配公平和社会公正;由中央财政建立企业退休职工补偿基金———这是对退休老职工当年劳动报酬的延长支付和对无社会保障积累的事后偿还。(本报北京3月13日电) 关注中年工人的思想情绪 本报北京3月13日电(记者程莉莉尹雪梅)“40~55岁年龄段的基本工人群体,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受到的冲击多,生存基础薄弱,成了较为脆弱的群体。必须看到,欠发达地区的中年工人无论是在岗还是离岗,家庭生活负担都比较重。原有的生活环境受到冲击,思想观念适应不了社会变化,对发展前景产生了疑问,出现了值得关注的思想情绪。”民革黑龙江省副主委姚建亭委员说。 他说,目前城市中的中年工人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想法。一是部分职工失望情绪增多。从事熟练工种又无专业特长的部分中年职工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有的想提前退休,可政策不允许;想留在企业工作,又缺乏竞争岗位的优势;想重新创业,经济实力又不足;想寻求新的就业岗位,自身技能又不高,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二是部分职工产生了失落情绪。50岁以上的职工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留恋国有企业的情结浓厚。三是部分下岗人员抱怨情绪增加。实施下岗与失业并轨政策,使企业彻底摆脱了冗员的负担,也使下岗人员得到了安置费,偿还了拖欠的工资、医疗费及相关的费用。钱拿到手了,可心理负担重了。四是相当一部分职工对优先出售企业优良资产不理解。五是对企业内部收入差距扩大不满意。六是经济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职工对改革继续深化的认识不足,认为“上世纪90年代企业虽然陷入亏损,但通过努力现在兴旺了,为什么还要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 “在充分肯定改革的同时,要正视工人的思想情绪,深入思考其产生的原因,提升深化国企改革的动力。”姚建亭说,要重视工人的精神需求,使他们切实享受到改革成果,有成就感和自豪感,从心里拥护改革,愿意参与改革,以增强改革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