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年GDP增幅列全国之首,产生了一个“内蒙模式”,虽然内蒙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这一模式的第一个特征,却是生态建设
□ 本报记者 易强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
朝乐府《敕勒歌》,对内蒙印象如是描述。国人对此大多耳熟能详。
这首极富盛名的牧歌里,前一句夸地域之辽阔,后一句赞草原之丰美。而隐现其中的牛羊,则是主人的生活寄托。
那时候,牛羊代表着社会财富。或者说,它是衡量财富的标准。而草原,是重要的生产资料。财富的标准几千年没变,于是,草原上的景象生活,也几千年没变。
但世易时移。欧洲发生的工业革命,使得衡量财富的标准,于家于国都逐渐发生根本变革。特别对国家而言,财富不再以牛羊计,而替之以深奥的GDP。
于是,草原不再是重要的生产资料,而它的价值也在逐渐地缩水。《敕勒歌》中吟唱的景象,在工业浪潮席卷之下,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向往。
这就是历史的车轮,无论如何难以抵挡。最务实的做法是,在现实和向往之间,去寻求一种平衡。而这正是今天的内蒙之道。即,在发展GDP的同时,努力保护生态。
GDP增幅居首
在发展GDP的方面,内蒙近几年成绩斐然。在2005财政年度,其GDP同比增长21.6%,增速居中国第一位。在31省市区GDP增幅榜上,已经是连续三年居首。
与此同时,其环境并未持续恶化,反而有好转的迹象。锡林郭勒盟的浑善达克沙地,曾经一度威胁北京安全。但近年来植被恢复,没有再向外扩展一步。
远在千里外的河南,也看到了内蒙的成就。
根据调整后的GDP数据,在2004年,河南的GDP排行第五,内蒙排在第二十二位,但这并不妨碍河南省长李成玉,走上“取经”之路。
2005年的9月,李成玉率麾下众多官员及企业领袖,赴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地,考察其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及生态治理等多方面的工作。
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李成玉感叹此行不虚。
他对包头的印象尤为深刻。“过去大气污染严重,粉尘笼罩全市,如今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参观完包头之后,这位省长甚至说,无论是城市规划、建设的标准和档次,还是城市绿化、管理的面积和水平,河南没有哪一个省辖市能比得上。
此言虽然非常谦虚,但也并非完全客套。2006年2月,“2005中华环境奖”颁出,获奖的一共有两个城市,一个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另一个就是阴山下的包头。
内蒙古模式
在总结内蒙经验方面,内蒙社科院研究员潘照东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即“内蒙古模式”。他讲到这个模式的特征时,开章明义第一条就是生态建设。
国务院给出的建议是,在西部大开发起步阶段,政府首要任务是生态建设。因此,内蒙自治区政府定下方针,“把生态保护和建设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
目前,国家投入的生态建设资金,已经接近200亿元人民币,其中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已经完成治理任务3000多万亩,占总任务量的94.65%。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生态建设的后续产业,也逐渐形成产业化,它将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农牧民收入结合起来。
产业集群化
与此同时,内蒙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而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是走产业集群化道路,二是发展循环经济。
内蒙已经形成七大产业集群:煤炭产业集群、电力产业集群、化工产业集群、冶金产业集群、机械产业集群、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在区内高耗能企业中,发展循环经济已成风气。
比如,设在乌兰察布市的乌兰水泥厂,利用生产水泥的余热发电,使每度电的成本从0.415元下降到0.189元,每年可以节约电费6900多万元。
至于农牧业产业化,则更是成果累累。在国家公布的2003年农业产业化120个知名品牌中,内蒙古就有伊利、蒙牛、鄂尔多斯、仕奇、草原兴发等11个。
整顿开发区
内蒙模式的另一个特征,是工业化与城镇化、沿边开放协同互动,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中西部“金三角”迅速崛起。
“金三角”指的是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市,其面积和人口仅占全区的11%和23%。但是,其GDP占全区50%以上,对内蒙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0%以上。
为了更好服务企业,内蒙政府还采取措施,对开发区进行规范整顿。2004年,开发区从125个减少到47个。在其中,进一步确立20个重点开发区。
正是这些开发区,支撑着内蒙稀土高科、高新材料、生物制药、农畜产品加工和高载能工业的发展。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在这里得到了全面落实。
也向外取经
在赴内蒙考察之后,对自治区政府的决策机制,河南省长李成玉的好评颇多。关于这一点,从内蒙“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上,可以管窥一斑。
2005年,自治区政府曾多次组织人马,赴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河北、江苏、浙江、上海以及福建等地,对其“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进行考察。
而所有这些省外考察的结果,都体现在内蒙的“十一五”规划中。
对东北三省的考察结果,反映在蒙东地区的发展规划上。对河南、河北的考察,则重点放在扩大县(市)管理权限上。对苏浙沪的考察,则重点学习如何科学编制规划。
而对福建的考察,则重点放在工业园区的建设,以及扶持民营经济的经验上。同时,资源缺乏的苏浙沪闽,如何进行对外开放,当然也在考察学习之列。
“向北开放”
内蒙人十分明白,要加快发展速度,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必须克服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信息等方面的瓶颈制约。
因此,必须要走的路是,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目前,俄罗斯和日本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和内蒙建立了贸易往来,或者达成经济技术合作关系。
内蒙的地理特点,促使其加速“向北开放”。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已经成为中国机械、电子、食品、日用品等大宗商品向俄罗斯、蒙古出口的主要口岸。
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以及蒙古国,中国商品的市场份额已达到70%左右。
党委书记的警告
不过,在内蒙党委书记储波看来,所有这些成绩,都只能代表过去。
在自治区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这位党委书记警告麾下官员,“十五”成就固然可喜,“但随着发展,也带来一些问题和矛盾,失误不起也耽误不起。”
比如,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还不尽科学。第二产业比重占GDP的46%,仍属投资拉动型经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仅为39%,还属内向型经济。
存在的问题还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资源利用效率还不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依然比较脆弱,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
在记者截稿之时,2006年“两会”正在进行。会上讨论最激烈的议题,是建设新农村的战略。对内蒙广袤的牧区而言,这个战略将会带来怎样的机遇?让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