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自述新农村来源 最初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 08:03 京华时报 | |||||||||
早在5年之前,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就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倡议,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早提出者和倡导者。他为何提出?他是如何预测到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性? 昨天,在两会现场,林毅夫委员就这些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为何提出 最初是想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记者:您早在5年前就提出要加强新农村建设,是什么促使您提出这个倡议? 林毅夫:当时我是从增加农民收入角度提出了这个倡议。农民收入增长主要靠农村劳动力,富余劳动力要外流。在1997年和1998年的时候,我国出现了生产能力全面过剩、通货紧缩的情形。这导致新增就业减少,城市难以吸纳农村劳动力,已经进城的农民工又回流到农村。这是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最主要的原因,也是“三农”问题引起大家关心的最主要原因。 农民增收就要打通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渠道。既然生产力过剩,就要启动市场来消费它。我国最大的市场在农村,农村的问题又在于基础设施不足,所以我想应该增加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 记者:您的思想在当时是否很超前? 林毅夫:倒也不是,因为当时也有很多人支持。我提出倡议后,主流媒体都有报道,《农民日报》还组织了一场讨论,大家当时还都是比较支持的。 记者:当时为何没转化成政策? 林毅夫:这几年政府已经开始逐步在往这个方向做了。比如说农村的电网改造,加强对农村的投入,也都在做,但是没有像这次一样,把它作为一个历史性的重大决策。但都已经在做了。 记者:从您提出到现在,已经过了5年的时间,你会不会认为耽误了一些时间? 林毅夫: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有我们国家经济实力的问题,现在提出也不晚。而且现在大家有共识以后,可以做得更好。 概念内涵 包含三农及村容整洁等 记者:建设新农村的内涵是什么? 林毅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既包含了过去“三农”政策所强调的发展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内容,也就是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同时也包含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既是过去“三农”政策的延续,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已经达到了需要解决城乡收入、生活各方面差距的新发展阶段的需要。 施政时机 全面建小康社会阶段到来 记者:为何此时把它提到这个高度? 林毅夫:我想有如下原因。一是我国经济确实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到了要从以前的以工补农转变到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阶段。二是我们现在具备了解决条件,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已经很快了,需要把农村这一条腿提上来,用两条腿走路。建设好农民的家园,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首要步骤 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记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工作,可能要有方方面面的工作要做,如果让您做个规划,您会先做哪些工作? 林毅夫:我认为,以前在做的还是必须要做,比如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对产粮农民的直补、对产粮大县的支持等。但和过去比较起来,新阶段是要加强和农民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道路等。如果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新农村中的村容整洁等目标就能达到。 担心问题 实施过程中乱拆农民房子 记者: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您最担心出现的问题是什么? 林毅夫:最担心的就是让农民拆房子、盖新房。可能有些人认为建设新农村就是盖新房子,这个理解是不正确的,需要避免。在规划新村的过程中,不要乱拆农民的房子。农民的房子是私有品,新农村建设是公共用品的建设,不应该将私有品充公。 本报记者 刘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