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2005改革现亮点: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2)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0日 16:27 新华网

  该文全文如下:

  改革攻坚取得新突破――2005年经济体制改革进展综述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改革工作,把2005年作为改革攻坚的关键一年,并于年初作了总体部署。一年来,我国改革攻坚取得新的进展,特别是一些多年酝酿的重点领域和关键
环节的改革有所突破,主要是: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取得重大进展,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国有资产和金融监管体制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进展平稳,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显著增强。改革在各领域的有序展开,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

  一、改革攻坚全面推进、亮点突出

  围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各项改革不失时机地向前推进;同时,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成为2005年改革攻坚的亮点。

  1、农村税费改革进入新阶段,这是2005年改革的第一个亮点。国务院发布《关于2005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全国免征农业税的省份从上年的8个扩大到28个,其他3个省份的国家级贫困县也免征农业税,全年减轻农民负担约220亿元;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农业税被正式取消;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已在29个省份展开。

  与此同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直补资金从上年的116亿元增加到132亿元,解决“老人、老账、老粮”问题取得明显成效,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加大。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特别是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农垦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17个整体转制为企业集团的垦区实行了公司制改造,7个垦区承担的办社会职能已全部移交给地方政府。按照“改造与新建并举,以新建为主”的思路,基层供销合作社改革力度加大,农村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迅速。继河北、辽宁、江苏、福建、山东、湖北、湖南、重庆、四川等地之后,陕西、广西两地出台了以建立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户籍制度改革进展平稳。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推进兽医行政管理、执法监督和技术支持三类工作机构分开,强化肉食品卫生质量监督管理。

  2、所有制结构继续完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总体思路基本形成,9组18家中央企业实现重组,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中央企业已由最初的196家减至169家。大型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神华能源等6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其中神华集团、中远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整体在香港上市。目前,全国50%以上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骨干企业已改制为多元持股的公司制企业。宝钢集团等11家国有独资公司建立健全董事会的试点进展顺利。第2批74家中央企业开始分离办社会职能,1600多个机构和近14万职工实现分离。启动东北地区部分城市和地区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国务院通过《全国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四年总体规划》,部署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国有资产监管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出台《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等规章。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全面推行。83%以上的市(地)组建了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此外,修订发布《公司法》,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制度。

  垄断行业改革在多方面迈出新步伐,成为2005年改革的第二个亮点。在电力领域,东北、华东、南方区域电力市场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大用户直接购电试点开始实施,《电力监管条例》颁布施行。在信息产业领域,国务院批准了《邮政体制改革方案》,邮政政企分开和监管机构组建等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在铁路领域,实行铁路局(公司)直接管理站段体制;除个别地区外,全国铁路基本完成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在交通领域,国家出台实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在烟草领域,出台进一步理顺烟草行业资产管理体制、深化烟草企业改革的意见。在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全国263个企业和项目签署了特许经营协议,投资多元化和经营市场化格局基本形成。

  2005年改革的第三个亮点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进一步改善。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各有关部门在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社会服务、改进政府监管等方面制定了具体措施,非公有资本进入民航、铁路、文化、出版和金融等重要领域的政策限制实现重要突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已累计出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性文件200多件。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出生产和出口快速增长、效益稳步提高的良好态势。

  3、金融体制改革力度加大。2005年,金融改革在各项改革中亮点最多:一是银行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继2003年选择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进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后,2005年又启动了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目前,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财务状况明显改善,公司治理改革和内控机制建设进程加快,其中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已相继成功在香港上市,工商银行已完成财务重组和股份公司设立。自2003年6月启动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已经扩大到全国30个省份(西藏没有农村信用社),全国省级管理机构基本组建完成,至10月末,全国共组建银行类机构57家(其中:农村商业银行11家、农村合作银行46家),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机构325家,全国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比2002年末下降21.4个百分点,农业贷款占其贷款总额的47%,占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85%,在支持和服务“三农”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此外,城市商业银行综合治理和重组改造工作稳步进行。

  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自2005年7月21日起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国内外引起积极反应。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一系列配套措施相继出台:加快发展外汇市场,为市场主体提供交易避险工具;扩大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交易价的浮动幅度,同时允许银行自行制定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价格;提高境内机构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限额和居民个人因私购汇指导性限额。

  三是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启动且进展平稳。按照“试点先行、协调推进、妥善解决”的步骤和“统一组织、分散决策”的思路,启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及配套文件,规范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至年末,共有16批上市公司完成这项改革或进入改革程序。

  四是金融市场制度创新步伐加快。金融业综合经营取得突破,工商银行与长江航运集团共同成立债转股公司,并直接持股45%。发展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启动,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第1批企业年金管理人资格认定工作完成,新增QFII机构3家、新增外汇投资额度60亿美元。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公司设立,加大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力度。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推出商业银行次级债券等产品,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和债券型基金,稳步推进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发展,扩大远期结售汇业务试点,推动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修改发布新的《证券法》。国务院转发《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着力解决影响上市公司质量的突出体制问题。

  与此同时,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取得进展,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集团化改革成果进一步巩固。下调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放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继续完善,国家首次发布《金融稳定报告》,主要商业银行已经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制度,

反洗钱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建立。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成立,强化了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金融市场运行调节等方面的职能。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