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狗年:经济成长信心走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 02:59 每日经济新闻

  每日经济新闻

  主持人:

  现在是农历鸡年的最后一个工作周了,我们祝福所有每日沸点的忠实读者在新的一年里狗年财旺,尤其祝福那些经常参与沸点讨论的朋友们来年旺上加旺。

  狗年经济的总体走势将影响到每个个体的投资决策,因此每日沸点今天特别关注中国狗年的宏观经济走势。高盛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发表了最新研究报告《中国宏观经济的积极重估》(A Positive Re-assessment of China"s Macro),瑞士一波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则发表了《中国经济正重新加速?》(China"s the economy re-accelerating?)的文章,这给我们带来了海外投行对新的一年中国经济走势的乐观判断。而我们沸点俱乐部的朋友们则通过身处的行业环境,进而推出了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见仁见智,我们的基本结论是,国内外对于中国经济来年继续走旺的信心越来越大。

  大众评判台

  “看好”

  罗小姐(体育媒体记者):稳步提高

  对狗年的经济增长还是有点信心的,至少会有稳步提高吧。

  足球世界杯经济会起很大的作用。我们体育传媒行业就希望能在世界杯的拉动下,有一定的反弹啦!2005年体育媒体不是很景气,大家都冀望于狗年了。

  王小姐(IT行业):稳步增长

  因为调控,所以快速增长不大可能,可能是稳步增长吧,关键看政府的政策怎样推出了。对我个人来说,我不喜欢2005年这种加税、加息之类的。宏观调控之下,房价也没怎么下去嘛。我认为调控应该适可而止。对于炒房者,完全可以让他们在3到5年内不能交易就行了。另外,社会保障应该加强。我认为现在医疗、教育等等负担,还有官员腐败的现状,是最让人心里不踏实的因素。

  许先生(传统产业):应该还可以吧

  狗年旺?当然希望这样啦。不过我现在的工作属于传统产业,要想大幅度增长不太可能,但保持稳定应该还可以吧。我认为中国经济在未来的N年内都将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传统产业,虽然劳动力已经涨价了,但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综合优势在国际上应该还可以保持一段时间的。

  “谨慎”

  宋小姐(传媒行业):不看好

  因为身处传统媒体行业,所以对明年本行业的前景并不看好。虽说新兴媒体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但新兴媒体正在一点点地挤压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

  蒋先生(房地产中介):不行就改行卖烧饼

  大家都看到了,我们这碗饭这两年不好吃了。炒房被打击,购房的人少了,行业当然就不好了。过了春节再说吧。看那个什么“土家烧饼”好像生意很好,不行就改行加盟卖烧饼吧。

  卢先生(风险投资商):回避风险

  新年当然是看好啦,但关键要回避风险,这里面有股市可能走低的风险、人民币可能贬值的风险和商品市场出现混乱的危险。

  朱小姐(广告业者):谨慎态度

  作为一名广告业者,我对2006年的经济增长持谨慎态度。随着传统格局被慢慢瓦解,新兴媒体的不断涌现,处于转型期的传媒市场将在新的一年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

  石先生(大学教师):问题多多

  人民群众庞大的储蓄是为了应对孩子教育、住房问题、医疗问题的,而每人一万元的人均存款并不能很好应对以上问题,所以促进消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话题策划主持 凌建平 MSN主持 祝裕

  ◆沸点特稿

  与中国有关的资产将继续强劲表现

  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积极重估是支撑市场重整的重要因素。

  与中国有关的资产(商品和与中国有关的股票)以坚实的基本面进入了2006年。

  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积极重估是支撑市场重整的重要因素。因为更多投资者越来越相信中国奇迹,包括货币领域的政策调整和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们相信改善后的宏观经济在2006年将继续支持与中国有关的资产的强劲表现。

  国内需求:消费与投资之间更良好的平衡

  过去几年,大多数人的看法是:(1)中国经济出现严重的国内不平衡,证据是投资在GDP中所占的过高比例;(2)需要投资增长和GDP增长的显著下滑来修正不平衡。不过,我们长期质疑的是,投资在GDP中所占的比例更多的是一个数据问题还是真正的经济问题。最新的经济普查结果使我们确信,“病人”并没有病入膏肓。新的经济普查数据暗示,消费与投资之间的国内需求组成在过去10年一直非常稳定和平衡。

  另外,中国经济显得比旧的数据所暗示的更加有活力:更加庞大,增长更快。新的经济普查结果也把中国过去27年真实的平均GDP增长率提高到9.6%(相比过去的9.2%)。包括所有“亚洲老虎”在内,没有哪个经济体在如此长的时期内实现过如此高的增长率。

  中国在过去29年的良好增长表现的关键驱动力是,持续的结构性改革引发的生产力增长。的确,9%到10%的真实年增长率可能是未来几年中国正常和潜在的增长率,因为中国正加大努力放松管制和进一步开放其经济,以实现加入WTO的承诺。

  周期循环:政策转入正道

  随着人民币在7月份升值2.1%,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从2005年中转为专注于外部不平衡。更重要的是,货币、财政和部门性政策很快转向促进国内需求。新近宣布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也把促进内需作为政府未来五年最重要的政策目标之一。

  这种宏观政策的转变与2004年的政策姿态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偏向于紧缩,抑制国内需求和稳定人民币币值。在我们看来,近来的政策调整将帮助保持活力和对政策刺激敏感的经济步入正道,从而显著降低中国的宏观经济风险。

  观望:中国的货币管制放松

  通过央行缩减后的对冲操作,货币的放开已经导致资金和信用增长的恢复。

  如何评估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的货币目标?人民银行最近宣布了今年的货币和信用目标,如果这些目标实现,将意味着2006年的紧缩。在我们看来,这些货币目标将可能被超过,因为:(1)恢复国内需求的政策目标可能需要更具适应性的政策姿态;(2)正在进行的外汇改革和其他金融市场改革也将要求支撑它们的货币环境;(3)尽管有强劲的活力增长,通货膨胀压力仍然非常虚弱。

  更重要的是,我们相信,因为快速的结构性变化和经济越来越多的开放,管理定量的中国货币目标越来越困难。过去几年设定的货币目标都被显著突破。

  总结:中国宏观经济的重估

  中国以坚实的增长动力、更加强劲的国内需求和人民币制度改革的更大努力步入2006年。我们对宏观经济的积极看法所面临的风险来自外部需求超出预计的快速、急剧的恶化。不过,因为美国之外的增长动力保持有利态势,对全球不平衡有秩序的、良性的调整将变得更有力。

  梁红 高盛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

  (郑洁根据研究报告翻译)

  ◆沸点特稿

  中国经济正重新加速?

  投资受二三线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似乎显示出反弹的迹象。从2006年开始的新的五年计划应该增加进一步投资的动力。正在增长的机械进口和信贷的明显宽松支持了我们的观点,但是我们还需要看到大宗商品需求中的拐点。

  消费政府想看到更强劲的个人消费,政策有可能往这个方向努力。我们认为,零售业逐年12%的销售增长以任何标准看都不算慢,城镇消费的进一步显著加速不太可能出现。社保体系的缺乏将可能使储蓄率在结构上保持高水平,而像汽车和旅游这样的“热门消费”产品的缺乏是另一个因素。随着过去两年农村年收入的两位数增长,农村消费拥有更好的潜力。

  通货膨胀

  考虑到政策利率保持不变,通货膨胀可能会保持良性。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受控于食品价格。因为秋季创下纪录的收成和提高的耕地可利用性,我们认为食品价格将会继续走低。即使汽油、电力和其他公用事业价格预期将调整,我们预测短期CPI通胀将在2006年达到平均2%到2.5%。

  对外贸易

  我们期待中国的出口增长将在2006年从2005年估计的29%减少到18%。我们期望2006年贸易顺差能从2005年的103.1亿美元减少到82亿美元。

  人民币升值

  2005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1%。从那时起,货币就进入了一个逐渐的升值过程(在四个半月里对美元升值0.4%)。我们期待人民币兑美元在2006年有一个2%到4%的微小幅度的升值。

  

外汇储备

  我们期待外汇储备在2006年底将达到10000亿美元。我们仍然预计中国在2006年有更小的贸易顺差,热钱流入稍微减少。FDI的规模很可能和2005年差不多,但是新的投资形式(例如购买银行股份等)可能使整个过程更有趣。我们预计更多的中国企业以实体和组合形式投资海外市场。

  A股市场

  在内地的A股市场,政府在2005年5月开始把国有控股转为流通股。对过度供应的担心导致了市场疲软。这将可能在近段时间内持续,但是我们认为A股市场的评估现在看起来更合理了。A股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包括石油股票)是16倍,而在香港交易的H股是14倍。

  地产市场

  地产市场的发展预计在2006年上半年会发生重大偏离,二三级城市的地产市场显然从2005年4月开始的反投机措施中得到了恢复,现在价格正在回升。

  GDP增长

  预计中国2006年GDP的增长将是10.1%,而不是大家所认为的8.4%。我们和多数意见最主要的不同点在于对投资和信贷政策的展望上。我们相信,因为对通胀的担忧,尽管有基础设施和地产投资的反弹,政府已经失去了硬刹车的动机。我们相信,尽管有谨慎的言论和政府“稳定货币政策”的口号,但货币状况正在放开。

  陶冬 瑞士一波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祝裕根据研究报告翻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