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与和谐社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2日 10:16 经济观察报 | |||||||||
2005年度“中国最受尊敬企业”评选 企业是社会上数量最多、雇员最多、掌握和消耗社会资源最多的机构,它在社会和谐中扮演重要角色 何志毅/文
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与经济观察报合作评选“中国最受尊敬企业”已经第五年了,当时提出最受尊敬这个概念,就是想倡导企业关注利益目标之外的事,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关注弱势群体等等。去年中央提出了和谐社会的理念,而当今社会的主流是经济建设,企业则是社会上数量最多、雇员最多、掌握和消耗社会资源最多的单位,无疑,企业在社会和谐中起着重要作用。企业之所以受到社会尊敬有很多因素,从今年开始,我们决定除了按指标体系评选之外,每年找一个主题,经过讨论,今年的主题定为“企业与和谐社会”。 企业的三重境界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间说作词有三种境界,我想类比说做企业也有三种境界,我还没有在中国古典诗词里找三句特别贴切的话,只好用三句大白话:第一种境界是一个人吃饱了公司就不饿,第二种境界是员工吃饱了公司就不饿,第三种境界是社会吃饱了公司就不饿。 我对大量的企业家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绝大多数人开始办企业的时候都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待遇。我跟柳传志做一个电视节目时问过他:我现在当然不认为你是在为物质而奋斗,但是你在什么时间开始不考虑物质而只是追求精神的?他说是十几年前到香港去,他的名义工资很高,但发给他每月2000元的时候。我也问过二十多位民营企业家同样的问题,回答最低的是在个人资产500万元的时候,最高的回答是个人资产达到一个亿的时候。 当企业家个人的物质利益得到满足以后,就会考虑企业的长治久安问题,企业要长治久安,基业长青,就要考虑员工的利益和相关单位的利益,如用户和供应商,周边的社会等等,就要建设品牌、注重信誉,就要考虑大家共赢,有长远的眼光,这个时候境界就提高了一步。 企业再持续稳定地发展,就进入第三种境界。企业家认识到,企业今天得到的成果,除了个人的努力、企业全体员工的努力以外,这个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只有社会好,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才有保证。企业家应当站在社会的角度看问题,对与企业不直接相关的事情也要关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这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发展做一些贡献,为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做一些贡献。 世界上很多大企业都成立了企业社会责任部门。我到德国去跟德国企业社会责任联盟有过交流,这是德国最大的二十三家企业成立的联盟,如大众汽车公司、西门子公司、德意志银行等等。这二十三家公司内部都有企业社会责任部,有些已经有二十年的历史,只是当时的名称和现在有所不同。 企业为什么需要关注社会责任? 中国当年的经济改革是一手造市场,一手造企业。企业的核心任务是建立市场意识和用户意识,以经济效益为首要任务。在短短的二十年中间,中国的经济迅速成长,GDP总量达到了世界第六,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社会上迅速出现了一些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亿万富翁。但是,中国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不是900美元和1100美元的平均,而是50美元和7000美元的平均。 因此,在中国的有些地区和有些行业中,企业可能还是要强调要市场化,强调利润导向,强调市场和用户。但是,同时对很多大企业、市场化比较早的企业、很成功的企业,已经要开始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了。 中国之所以在人均GDP才1000美元的时候这个问题就非常突出,有四个原因: 首先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比现在的汇率高。我们人均GDP是1000美元时,按照货币购买力来计算很可能是2000美元,要不然国外教授很难理解一个大学教授拿500美元月薪就活得很好。国外很多人想象不来很多地区的民工拿50美元月薪就能生活。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的历程证明,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后,社会不安定的问题就开始出现了。而中国这个时候相对贫困问题比我们想象的在一般国家人均GDP1000美元时更严重、更突出,弱势群体的心理失衡问题比较严重。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引进了市场经济的机制,充满了活力,但法律法规缺失和严重滞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完全不同理念上的两种制度。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相当于从白向黑过渡,中间一定要经过一个灰色地带。原来的法律法规可能都要打破或改变,而且经常是先在实际中突破了以后才去更改已经不适应的法律条文,或者原来根本就没有法律,做了以后产生了问题和矛盾,才建立了法律法规。深圳就是典型的率先突破了各种法律束缚的,比如土地制度、外汇制度等等。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这种现象导致了人们法律意识淡漠甚至无法无天的行为习惯。 第三个原因是缺乏统一的价值观和道德。中国本世纪有两次严重否定传统文化的运动,一次是五四运动,中国的知识分子打掉了“孔家店”,因为他们认为中国的懦弱追根寻源是中国文化根子。第二次是解放后,到文化大革命达到极致。虽然改革开放后提倡先干再说,有些问题不争论,但价值观和道德界线还是混乱的。 第四个原因是中国传统理念中有些因素对搞市场经济可能不太有利。但这一代人或几代人很难改变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可能还是只能去适应它。比如说重义轻利的理念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理念。任何社会都不会倡导只要利而不要义,只是孰先孰后、孰轻孰重些的问题。市场经济的理念是建立在天下为私、先利后义之上的,只要机会公平,结果的悬殊是合理的。但中国历来崇尚天下为公,崇尚均贫富。历史以来提倡均贫富都是得人心的。 企业家的角色 本来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是不一样的,经济学家主要是帮政府和社会大众的,而管理学家是帮企业家的。但是我们这些管理学家即使站在帮助企业的角度上也不能忽视、或者应该很认真的探讨企业和整个社会环境怎么和谐的问题。我们这一代人都是从计划经济中走过来的,现在也应该忆苦思甜,思市场经济的甜,忆计划经济的苦。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很多人是反过来的。不仅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如此,我曾经和一位原来航天部的高级专家有一次谈话,他们的待遇应该还不错,但是他们有很强烈的失落感,他说,你们是改革的得益者,我们是改革的受损者。社会在改革过程中有很多相对贫困者,产生相对失落者,如果说这种人越来越多、这种情绪积累很多、很强烈,这个社会就会产生不稳定因素。 中央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提出来要构建和谐社会,是因为看到了中国社会如果再不注重或者说适当地注重公平和效率平衡问题的话,可能会产生问题,甚至走回头路。这种可能性并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发生。这是因为,如果到了一定的程度可能连政府都会失去对这个社会的控制力。 那么,这本来是政府要考虑的事情,跟企业家有什么关系呢?我即使站在帮助企业家的角度上也认为企业家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到了。因为只有一个和谐社会,只有一个让我们的各种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能够健康成长的环境才是对企业和企业家有利的。企业在当今社会里是既得利益者、是强者,拥有大量的资源,而企业家则是在企业里掌握社会资源的强有力的人。我建议企业家换一个角度想问题,把企业家的身份拿掉,假设我们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或者是改革的相对失意者,我们会怎么来看这个社会?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我觉得和谐社会对企业的生存环境非常重要,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建设和谐社会。 那么,企业家能够做什么事情呢?第一要理解社会环境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中国的企业家能够这么快地成长、这么快地发财,很大程度上是社会财富向你的转移;第二要要理解中央提出来的建设和谐社会理念的正确性或者采取一些措施的合理性;第三要力所能及地为这个社会的稳定安定、和谐发展做一些贡献。学者和媒体也要自觉自律地为这个和谐社会尽力,不能夸大矛盾和煽动大众的不满情绪。 我建议企业家们想几个问题:从社会的角度为什么要设计出让你赚钱的制度?为什么鼓励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你给社会的多还是社会给你的多?市场经济制度的持续和稳定对企业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富强重要不重要?大多数人对市场经济制度的认同和支持重要不重要?企业和企业家是否应当有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体现在什么方面? 企业可能的7种贡献 企业对社会的作用和贡献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主观为了自己获利客观上要为人民服务。企业想赚钱,就要想方设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让消费者把钱投给自己。因此客观上企业不断地在发现客户需求和试图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客户,结果做到了在计划经济“为人民服务”理念下没有做到的事。中国只搞了二十多年市场经济,“人民”就被企业抢着服务好了很多。如果社会各行各业都有企业把“人民”服务好了,政府的资源就可以帮助弱势群体,搞文化教育,搞社会福利等等。 第二,企业要雇人,雇人就业使人安居乐业是对社会很大的贡献。失业人很多的社会一定是不安定、不和谐的社会。世界各国大量的就业都是中小企业解决的,哪怕它们不提供税收,只要解决了就业就是对社会很大的帮助。工业社会的“民”大部分都在企业里,所以企业家造福于企业的员工,使他们就业,使他们乐业,就给社会带来贡献。 第三个贡献是税收,企业税收供养了政府和社会公共机构、供养了国防力量。 第四个贡献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推动了整个社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现代社会的技术创新绝大多数是市场力量推动下的企业投资研究完成的,社会大众因此而获利。 第五个贡献是出于企业的利益对上下游和利益相关者的带动和合作,对社会进行一些利益相关的捐赠。比如帮助上下游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或者技术进步,比如捐赠社会但是要名、要起到广告作用。这也不错,本来有些事情是政府做的,但西方政府为什么对企业捐赠还可以扣税?因为政府有官僚主义,政府决策程序长,政府大事多,不能及时解决社会的小灾小难,所以可以由企业做,企业出了这个钱既可以扣税又可以改善自己企业的形象。想想如果每一个企业都能够为周围的社区做一点好事,加起来是多么大的力量? 第六是跟企业利益无关的纯公益性捐赠。像李嘉诚捐了十亿港币给香港大学,而且不要求冠名,不指定用途,用在哪里学校自己决定。李嘉诚捐的北京大学图书馆也没有冠名。李嘉诚还在家乡汕头独立创建和常年支持汕头大学。李嘉诚的动机是主动对社会进行回报。 第七是对社会环境的关注、资源的关注和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做企业不能破坏环境,不能浪费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讲,工业时代的几代人在历史上可能被写成最不好的几代人。工业革命形成了企业,大大促进了技术进步和财富积累,但消耗资源、破坏环境最大的也是企业。工业革命两百年企业把地球十六亿年形成的资源和人类五、六万年赖以生存的环境快要消耗和破坏完了。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企业对人类未来的五万年、十万年的生存环境负有责任。企业竞争还使得人们对财富的过度追求和生活过度劳累和紧张,使得人们的幸福感下降、生活质量下降。过去倡导节约是为了效益,现在倡导节约主要是为了节约社会资源。过去把员工当作获利的工具,现在应当考虑如何以人为本,最终是为了人。 前四项责任是企业客观要对社会尽的责任,不管你主观上是否意识到,事实上都对社会有利,企业家和社会大众都要认识到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要搞市场经济的理由。后三项责任是企业家认识到以后主动去承担的。在当今中国社会,企业家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整个企业家阶层应当共同维护和促进这个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企业家是当代社会的精英,手中掌握大量的资源和权力,当然对这个社会有责。中国新一代的企业家也有责任通过自己的行为改变“为富不仁”、“无商不奸”、“见利忘义”的传统商人形象,树立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新形象。 我们希望评选出来的“中国最受尊敬企业”是中国企业中承担社会责任的典范,是建设中国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从而带动中国企业共同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和谐做出贡献。 (作者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企业案例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