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展望十一五实施新战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 10:28 《中国金融》 | |||||||||
展望“十一五” 实施新战略 ——访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 - 本刊记者 林铁钢
重庆市经济结构的五大改变 记者:非常感谢黄副市长在百忙之中接受《中国金融》杂志的专访。1997年重庆市被确定为直辖市,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庆市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情况。 黄奇帆:重庆市在成为直辖市后的8年里,特别是在即将过去的“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除了大家都非常关心的一些经济指标以外,最为重要的是对经济结构进行了大力的调整,出现了五个方面的深刻变化。 首先,在产业结构方面,农业所占比重大幅下降,已经从1997年直辖初期的24% 降到了现在的14%左右,工业比重大幅上升,从8年前的34%提高到现在的46%左右。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整个产业结构朝着健康的方向调整。 其次,是对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直辖初期,重庆市非公经济成分仅占25%,而现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各占50%,非公经济比例翻了一番,其快速成长对GDP的贡献比较大。 第三,工业的产品结构和效益结构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业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占比已经从8年前的3%提升到现在的21%。这种产品结构的重大调整,使得重庆市工业的经济效益发生显著变化:从8年前的总体亏损逐步扭亏为盈,现在重庆工业的资本回报率已经达到10%左右,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效益指标。 第四,金融资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8年前,重庆市所有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不足1000亿元,并且36%是不良贷款,而目前贷款余额已经达到3700多亿元,预计到2005年底将达到4000亿元,8年中翻了两番,而不良贷款比例下降为9%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五,城市化结构发生重大改变,城市化率大幅上升。重庆市是“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比较典型的地区,在直辖初期只有28%的城市化率,现在这一比率已经达到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人口比例大幅度下降,城乡一体化趋势明显。 以上五个方面的深刻变化,代表了重庆市经济近年来持续较快发展的良好前景和趋势。这些成绩的取得,除得益于“中央直辖、库区移民中的国家投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三大机遇外,很关键的一点,还是重庆市近几年通过拉动投资、扩大内需、保障资金畅通等综合措施,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重庆市“十一五”规划的四大要点 记者:在“十一五”时期,重庆市委、市政府对经济发展有什么样的总体规划。 黄奇帆: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我们初步拟定了“十一五”时期重庆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大体有四个要点: 第一,从投资角度讲,“十一五”时期重庆市年均投资增长率将保持在10%以上,预计今后5年内投资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左右。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以下方面: 10%将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25%由重庆当地企业自有资金投资,20%由外资和国内其他地区企业投资,40%通过银行贷款,另外的5%将通过资本市场融资。1.3万亿元资金的具体用途是,将有40%投资在城市各类基础设施上,包括高速公路、铁路、农村水利工程、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等,30%投资于工业项目,30%投资房地产和文化、教育、卫生等各类第三产业。通过这些投资,将力争使重庆市经济在“十一五”期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全市GDP总量从现在的3000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000亿元的规模,人均GDP实现从目前的1300美元增长到超过2000美元,这是我们在总量方面的发展目标。 第二,在新型工业化上将有大的推动。通过“十一五”的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实现工业销售值从现在的3800亿元增长到9000亿元左右,从而使长江上游地区能够有一个比较大的工业容量。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中,重庆将大力发展四大支柱产业:一是汽车、摩托车产业,将投入500亿元左右,使这一产业能够从现在年产60万辆汽车、600万辆摩托车,到2010年汽车产量达到120万辆、摩托车产量保持 600万辆。二是装备工业。作为老工业基地,重庆市有很好的装备工业基础,包括机床、仪器仪表、环保设备、输变电设备以及各种通用工程设备的制造等等,门类齐全。我们提出,通过“十一五”期间投入500亿元左右,完成这些装备工业的升级换代和更新发展,并实现产值再翻番,从现在的800亿元增长到1600亿元左右。三是化工工业。重庆是我国一个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天然气、煤炭、矿产储量丰富,依托这种资源禀赋,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在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各类盐碱化工、有色金属及矿产冶炼工业方面,能够有比较好的发展。这一方面,将在“十一五”期间投资1000亿元左右,实现销售值从现在的500亿元增长到1500亿元左右。四是电子工业。2005年重庆市电子工业销售值为150亿元,今后5年我们将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投资800亿元,重点发展芯片集成电路制造、通讯设备、汽车电子、太阳能和锂电池、电子零配件产品、各类液晶平板显示器材等行业,使之能够产生1500亿元的销售值,达到现在的10倍。总之,我们计划用4000亿元左右的投入,实现四大支柱产业的崛起。此外,还有其他的 1000多亿元将投资于农产品的深加工、轻工纺织等各类都市型工业等,以实现重庆市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全面发展。 第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力争2010年成为长江上游的交通枢纽。在“十一五”时期要改变重庆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超前发展,为重庆经济的加快发展奠定基础。重庆地处我国东南西北的中间位置,又处于西部地区的最东端前沿,那么,成为交通枢纽,重庆就可以承东启西、连接南北,起到战略中心的作用,而如果仍然是巴东地区山高水长、交通不畅的老样子,交通就成了重庆发展的瓶颈。所以,我们将在“十一五”期间投入1000多亿元资金,大力改善交通状况。一是要建成8条高速公路,辐射西南地区和全国各地;二是在铁道部的支持下,形成8条铁路通往全国的局面;三是作为长江上游主航道的重要港口,加快集装箱码头建设,使重庆真正成为水路航运的枢纽;四是在航空方面,目前已经在对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进行改造,到2008~2009年前后将进行第二期改造,增加10万平方米的航站楼和第二条飞机跑道,使机场年吞吐量达到3000万人次,成为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航空的门户机场。通过以上措施,将打造重庆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带动物流贸易的发展,最终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第四,大力发展服务业。重庆在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与北京、上海、天津的情况不同,重庆的城市框架中,既有大都市,又有中等城市、小城市,形成了一个城市群。在重庆8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不能仅靠一个大城市来带动,所以,我们计划分成四个层次,以形成重庆的城市群。首先是主城,拥有700万~800万左右的人口;其次是建设5~6个距主城1~2小时路程的有50万~100万人口的中型城市;再次是20多个区县的县城;最后是上百个中心镇。目前,重庆市区有1200万左右的人口,今后,将会有2000万左右的人口分布在这四个层次的城市群中。这样来看,重庆也完全不同于西部的其他省份,其他省人口分散,省会城市往往规模不大,比如西安城市人口只有200多万,贵阳和昆明只有100万左右,因此,重庆的城市人口积聚度在中西部地区是最大的,那么自然就非常需要发展大都市应有的第三产业,通过服务贸易辐射周边地区,形成经济中心的地位。在服务业的发展中,我们将重点考虑推动六大重点行业,即商贸业、金融业、交通运输物流业、旅游会展文化业、房地产业和信息化通讯业。我们希望,到“十一五”末期,这六大行业能够产生一定的凝聚力,不仅服务于重庆市范围,还要服务于整个西南地区,使重庆真正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 拉动内需的三剂良药 记者:中央在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结合重庆市的情况,您认为应怎样从总体上促进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黄奇帆: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何实现有效启动内需、扩大消费,改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为主的局面,转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为主的模式,从大的方面讲,我觉得要做三件事情: 第一,要改变投资结构。过去几年,国内很多地方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比重占到经济总量的50%甚至70%,这些投入本身并不产生消费,是硬件的投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加大对那些蕴涵着消费需求的、能够刺激消费增长的项目的投资,而对于纯粹的基础设施投资,比重要减小。比如说,重庆近几年已经有60%的投资投向了基础设施,只有15%是工业投资,20%投向第三产业,而在“十一五”时期,我们就要把基础设施的投资减下来,下降到40%左右,同时加大对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投入。改变投资结构,向能够带动消费的投资方向倾斜,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转变。 第二,从消费层面看,各金融机构要切实解决老百姓消费融资的问题。开展对老百姓购房、购车、购买大件耐用消费品的信贷服务,这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央倡导启动内需时大家都认识得很清楚,说得也很多,但是,中国过去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在我们还没来得及真正实施的时候,就发现了过热的情况。今后,如果我们基础设施类投资下降了、消费类投资上升了,就必须相应增加居民的消费购买能力,就必须要有消费金融的跟进。这个问题,我们在90年代时只是开了题,而“十一五”时期就到了必须认真研究如何实施的时候了。比如说,对购买汽车等大件耐用消费品提供融资服务,这在全球金融体系中都是很重要的一块内容。有人说“中国人学会了怎么造车,却没学会怎么卖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配套的汽车金融服务没有跟上。所以,怎样在“十一五”期间积极创新金融工具,把消费金融发展好,是摆在金融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三,要转换居民储蓄率过高的金融模式。目前,老百姓为了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家庭的未来支出,而把自己现在的收入高比例地进行了储蓄,这是一个金融模式的问题。和国外比,我们的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左右,收入水平只是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而储蓄比例则是人家的20~30倍。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我们的生活模式、消费模式应实现转换,转换的关键是解决好现实生活与防范未来风险之间的矛盾,这里面有一个金融服务跟进的问题,要通过金融工具把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带到消费模式中来。如果金融跟不上,大家仍然将现在的大部分收入为未来“储蓄”保险,消费就很难扩大。 重庆市金融业发展的四大变化 记者: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与配合,您如何评价目前重庆金融业整体的运行情况。 黄奇帆:一个地区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三通”:交通、贸易流通、资金融通,“三通”通了,一通百通,别的行业也就带动起来了。所以,作为“三通”之一,金融是支持重庆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当前,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以及各大金融机构的支持下,重庆金融业在以下四个方面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首先,金融资产总量的增长率在中西部地区是领先的。直辖后的8年里,重庆市金融资产总量翻了两番,年均增长率17%~18%,大大高于11%的GDP增长率。直辖市成立之初,人均贷款余额4000元左右,这与当时四川全省的平均数字是相同的,而目前重庆市各项贷款余额已近4000亿元,人均13000元左右,已经大大高于四川省目前人均7000元的水平,这说明,重庆的贷款总量增长是比较快的。 其次,不良资产在下降。西部12省(区、市)目前的不良资产率平均在15%左右,全国的这一数字是19%左右,而重庆是9%。贷款增长得快、不良资产下降得也快,说明重庆的地方金融生态环境是比较好的。正如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所讲的那样,在金融生态相对比较好的地方,银行贷款投放的积极性就会比较高,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第三,近几年来,国内各金融机构以及外资银行都热衷于到重庆增设分支机构。目前,国内现有的各类金融机构均在重庆设有分支机构,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在重庆设点数量增长得也比较快。重庆现有的十几家保险公司中,有6家是外资保险公司,其他外资金融机构在重庆的网点也平均每年都会增加1~2个,这说明,外资银行看好重庆的发展,目光纷纷从我国东部开始转向西部地区。国际投资银行巨头像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公司等,会经常到重庆洽谈业务或开展各种活动,深处中国内陆的重庆已经成为他们重点关注的区域之一。 第四,重庆这几年对国家新的金融政策的使用密度和新型金融工具的使用力度都很大。例如,周小川行长最近提出,央行支持汇率衍生金融产品业务的发展,这说明在国内汇率衍生产品业务还是比较新的,而重庆市已经在对日元贷款的汇率风险进行掉期保值上比较早地进行了运用,2005年,与国际大型投资银行合作,成功签订了10亿美元的日元贷款掉期保值合约,达到了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再如,国家发改委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推动企业债券的发行,而西部地区这几年连续被批准发债的企业,大部分都在重庆。2000年以来,国家每年批准的400亿~500亿元规模的企业债,基本都集中在中央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企业微乎其微,但是,自2003年以来重庆每年都有一家企业获准发债。企业债这个金融工具操作过程十分复杂,纵向上要经过各级政府部门的层层审批,横向上还要经过证监会、人民银行、银监会批准,经过商业银行担保、证券公司路演、再到交易所交易等各个环节,所以在企业发债方面重庆市运作得也是比较好的。此外,近期人民银行推动企业短期融资券在银行间市场的发行,重庆就有160亿元的企业短期融资券规模,项目正在报批中。中央汇金公司对经营相对较好的证券公司进行注资和融资,重庆的西南证券就得到了汇金公司和建银投资的支持,成为西部地区资本规模、现金流量最好的一家证券公司。以上这些都依赖于重庆市对国家金融政策的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所以说,在创新金融工具和“用足、用好、用活”金融政策方面,重庆是做得比较到位的。 支持和推动金融发展的角色定位 记者:地方政府既要与中央垂直领导的金融部门相互配合和支持,又要领导和推动地方的金融工作。您认为,地方政府在金融工作中应该把握怎样的一个尺度,扮演怎样的角色。 黄奇帆:金融业涉及面很宽,是一个知识密集、政策密集、法律密集的行业,所以总的来说,金融业由中央政府垂直领导、总体把握。同时,金融又是一项为基层地区和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工作,所以地方政府在金融工作中有很多可以作为的地方。重庆市政府在2004年成立了金融工作办公室,很重要的一项职责就是配合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和重庆市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贯彻落实中央金融政策的工作。在具体的工作中,也有很多事情需要地方政府来做,来不断推动。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如果有企业要破产,其资产和债务的核销既关系到金融机构的贷款安全,又和职工安置、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如果仅是由金融部门与企业打交道,就不能稳妥地处置好这些事情,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和地方法院的积极配合。2004年,重庆市政府在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等部门的支持下,与工商银行合作,成功处置了 157亿元的不良债务,使得工行重庆市分行在其全国系统内的资产质量排名从2003年底的第29位上升到2004年底的第10位。通过批量处置不良贷款,企业和银行都减小了负担,工商银行得到了近30亿元的现金,大大节约了银行进行法律诉讼的成本。同时,我们还对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了打包重组。 再如,配合国家对证券市场的综合改革,重庆市加大了对本地上市公司的重组工作力度。具体来说,我们重点抓了两头,一是抓对亏损上市公司的重组,二是抓对优质上市公司的重组。重庆的一些上市公司包括 ST渝开发、ST重庆实业等6、7家公司亏损多年,存在巨额的坏账和复杂的债务关系,其重组改造难度很大,方方面面的事情都需要市政府来协调和牵头。对此,我们采取了“债务重组、资产重组、股改”三结合的方式,效果良好,得到了证监会和各界的广泛认可。对重庆的优质上市公司,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扩张性的重组,使资源向优质公司集中,促进其实现超常规快速发展。重庆市有 3~4个优质上市公司,比如重庆啤酒,重组中把部分国有股转让给英国的纽卡斯公司,通过与这一世界排名第二、欧洲排名第一的啤酒集团进行战略合作,重啤集团有望年产达到300万吨以上的规模,成为中国第四大啤酒集团;庆铃汽车(H股)的重组中引入了日本五十铃集团,该集团收购了庆铃20%的股权,带来了资本、技术和管理,其专业人才也进入了上市公司高管层,原来公司产量一直在2万辆左右徘徊,重组后今年就将增加产量30%,预计2007年将实现翻两番达到6万辆,2010年有望达到12万辆的规模;另外还有长安汽车,2004年增发新股融入资金后投入再生产,企业产量已经达到60万辆,到2010年有望达到150万辆的产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重庆市政府一直是站在从方方面面提供支持与服务的角度上,配合好各级金融部门做好重庆的金融工作的。 建设良好金融生态的战略部署 记者:在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实现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方面,重庆还需要采取哪些举措。“十一五”时期,重庆市在规划金融业的发展中有哪些战略思考。 黄奇帆:“十一五”时期,建设重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打造重庆市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地位,是一项系统工程。我认为,要扎扎实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从宏观上讲,要使重庆市不良资产率实实在在地继续不断下降;从微观上看,就是要解决好企业诚信的问题,政府要推进工商企业诚信体系的建设,协助金融部门制止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对于反复出现的不良现象和遗留问题进行直接的、点对点的处理。此外,还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为外来投资做好服务。 对于重庆市下一步的金融改革和发展,总的来说,就是一要下大力气解决贷款“三难”问题,即“中小企业贷款难、工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难和农村贫困地区贷款难”问题,这不仅要靠中央政策支持,还要靠重庆市金融机构自身的积极探索与努力。二要解决不良资产率还比较高的金融机构的债务重组问题。重庆市现在还有两类金融机构需要重组,市政府也将积极予以推动,做好协调组织,但不直接干预。一类是重庆市属的金融机构,像重庆市商业银行,市政府将于近期推动该行不良资产的化解工作,实施债务重组,使其不良资产率能够下降到5%以下;另一类是中央直属的金融机构,比如农发行和农行,市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会同银监会一起,协助和帮助这两家金融机构重组不良资产,化解金融风险。三是要在证监会的指导下,争取用6~9个月的时间,把重庆市 30多家上市公司的股改工作完成好。 通过以上这些综合措施,我们将力争把重庆市建设成一个金融生态比较好的地区,使得重庆市金融不仅能够服务于重庆主城,而且能够服务于整个库区乃至于整个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