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央行法规 > 正文
 

对接世界血脉之央行锻造金融盾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2日 17:22 《财经时报》

  金融霸权有一个很容易让人看到的表征:驾驭热钱。在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中国的金融市场必须与世界接通。接通的同时,中国必然要面对热钱的冲击。过去的一年,中国已经针对热钱冲击等可能存在的问题制订了金融应急机制等多项政策,这是中国在为金融安全预留阀门。遗憾的是,中国的金融实务研究严重不足,且几乎是零。在金融霸权的挤压下,中国必须快速改革。改革任重,但道路不能太远。

  □ 本报记者 钮键军

  至少有3000亿美元热钱滞留在中国,这对于中国而言,无疑是心腹之患。正在制定中的金融应急法案或许能够起到安全阀的作用,尽管该法案还没有达到理想的要求

  整整9年前,时任韩国总统金泳三在其元旦祝词中曾预测当年韩国经济将继续高速发展,但在8个月后,“韩国经济破产了”。

  其幕后原因是,对冲基金利用韩国经济的弱点,对韩国经济大肆冲击。

  此前,韩国人一直没有认为自身经济结构问题会成为对冲基金攻击韩国的理由。但就是这样一个被忽视的“裂缝”,造成了韩国经济在1998年的崩溃,并且至今未痊愈。

  如此惨烈的后果给全球提供了一份可供研究的遗产——一国必须要有自己的金融应急法案,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中国显然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财经时报》了解到,央行正在制定中国的金融应急法案。作为该法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央行的应急预案已基本完成。

  或许是不想有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中国对此一直保持低调。一种主流的看法是:中国目前制定应急法案并不是暗示中国即将面临金融危机,金融应急法案更像是一种武器,在突发事件时可以随时亮出的武器。

  低调制定

  尽管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早在2003年就提交了有关中国应该制定金融应急预案的报告,这一问题真正被媒体所关注,是2005年上半年的事情。

  2005年六七月间,中国金融界的知名专家曾汇聚一堂,他们的目的是推动建立中国的《金融应急法案》。当时热烈的场面,给人一种强烈的感觉:中国的金融应急法案仿佛马上就要降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央行于此时出炉了《国家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这一预案在很多业内人士眼中,是中国防范金融风险上的一大进步。

  用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的话讲,“这将极大地促进迅速有效处置金融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金融突发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但随后,有关金融应急法案的消息突然离开了人们的视线。

  《财经时报》在采访中发现,中国制定金融应急法案的脚步并没有停止。央行拟定中的金融应急方案已初具规模。据央行此前的计划,央行的应急机制包括《金融机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发行库、发行基金调运和供应危机处置预案》和《支付清算系统危机处置预案》。

  目前,前两者已经完成,《支付清算系统危机处置预案》正在制定中。

  离金融危机有多远

  央行的有关官员对这些工作显然不愿过多地宣传。一位熟悉内情的官员对此的解释是,央行不想让外界产生误解——金融危机已经迫近中国。

  事实上,在内行人看来,中国目前确实没有爆发金融危机的现实威胁。

  2005年的最后两个月,央行和外管局分别发布了第一份《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和《中国国际收支报告》。这被外界看作是中国货币主管部门对中国金融状况进行的摸底测试。

  两次测试明白无误地告诉外界:中国并没有现实的金融风险。中国的

外汇储备足以支付中国目前的外债和进口费用,中国国内整体经济运行平稳。

  之所以中国央行依然推进金融应急法案的制定,是因为中国的货币政策制定者们深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金融危机的爆发通常毫无征兆,且一些非金融的突发事件也可能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诱因。

  一般来说,金融危机的起源分为两类:国内金融机构的经营性风险和游资的冲击。

  对中国来说,游资、也就是热钱是目前对中国最大的威胁。

  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对于热钱都心有余悸。

  9年前,正是热钱制造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当时,中国是唯一没有受到冲击的国家,这种幸免不在于

中国经济的无懈可击,而是因为中国的资本账户仍在管制之中。

  9年后,中国这一盾牌的威力正在减弱。随着中国人民币汇制改革的推进,中国资本项目的开放已成必然。

  因此,防范热钱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或许是中国制定金融应急法案的最现实要求。

  据摩根士丹利的分析,目前共有3000亿美元的热钱滞留在中国。

  2005年12月初,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公开透露,银监会正在开展“把对冲基金作为交易对手”的现场调查,以促使银行业金融机构仔细筛选主要的经纪人,使之及时地将对冲基金与一般投资经理或顾问区别开来。

  理想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目前的金融应急措施大多局限在金融业内部,央行目前也只是通过一些协调机制同其他经济强力部门进行合作。

  很多人士建议,中国必须建立一个高于央行的协调部门,用以面对金融突发事件。

  在中国的金融行业已开始进行混业经营时,中国实行的依然是分业监管。由于金融突发事件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因此,一旦发生金融风险,目前只是负责货币政策的央行除了增加货币供应量,将很难再有其他作为。此时,将更需要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如

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等其他机构的通力合作。


《财经时报》,中国人首选的经济周报!
全年定价:98元
电话订阅:010—87762866转8011、8017
网址订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06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