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世界血脉之美日利率市场化经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2日 17:08 《财经时报》 | |||||||||
金融霸权有一个很容易让人看到的表征:驾驭热钱。在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中国的金融市场必须与世界接通。接通的同时,中国必然要面对热钱的冲击。过去的一年,中国已经针对热钱冲击等可能存在的问题制订了金融应急机制等多项政策,这是中国在为金融安全预留阀门。遗憾的是,中国的金融实务研究严重不足,且几乎是零。在金融霸权的挤压下,中国必须快速改革。改革任重,但道路不能太远。
美国:汇率推动 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是美国商业银行的鼎盛时期,由于他们的盈利水平很高,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不能对商业银行构成威胁。因此,商业银行对其他金融机构的利率竞争漠不关心;进入60年代后,随着市场份额的一再丧失,商业银行开始卷入利率大战。 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中止了美元与黄金的兑换,美元汇率下跌,通货膨胀加剧,受到利率限制的美国银行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 为改变这种状况,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放松对存款机构的管理与货币控制法》,并设立专门委员会负责调整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在该委员会不断提高存款利率的同时,美联储逐步废除了有关利率管制的规章制度。 到1982年批准银行经营利息与市场联动贷款,美国基本实现了事实上的利率市场化;到1986年则废除了Q条例,实现了法律上的利率市场化。 日本:过程漫长 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漫长而缓慢,最早可追溯到1947年底的《临时利率调整法案》和1949年的《外汇和外贸控制法案》的出台实施,此后沉寂了近30年,复又再度进入利率市场化的活跃期。 经过不断的放松管制,1993年定期存款利率完全放开,1994年放开了活期存款利率,1998年定期存单完全放开。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采取了方式多样的渐进措施:通过实行国债交易力促发行利率的市场化;通过丰富短期资金市场上的交易品种,并扩大交易规模,实现银行间市场、中长期债券市场、短期资金市场上大额交易品种的市场化;通过将市场利率从大额交易导入小额交易,在拓展市场交易品种、扩大市场交易规模的基础上,实现大额交易品种利率的市场化;最终实现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完全放开利率管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