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周刊:谁操控了中国金融系统的贱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 09:33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 |||||||||
“贱卖论”者:国外资本廉价购买中国银行业股份,其更长远的目标是要控制中国的金融产业,最终达到影响中国经济的目的,从而瓜分中国的经济资源及其所创造的财富 四大行上市是个严重的迹象,标志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金融系统在市场专业集团的引导下,正在逐步地脱离中国现代化的根本利益,独自地自成体系地加入以美国金融帝国利益为核心的国际资本利益链之中。
谁操控了“贱卖” 在国家专业银行上层管理队伍中,已逐步产生了一批专业人士,他们大都处于高级管理岗位。这批人士倾向于用复杂的专业术语构建非常复杂的专业过程,从中确立并胁迫上层当局接受使自己的职权和利益最大化的体制方案。他们在与外国资本的互动中,正在逐步具备买办性质。由市场专业集团精心构造并推动落实的四大行上市方案中包含了令人深省的几个要点。 第一,他们描述四大行巨量不良资产成因时,完全无视刚刚过去的历史。正是这样一批专业人士要对迄今为止国家专业银行的大量坏账、大量不良资产本身负有专业责任,但是当他们描述不良资产的状况和经营危机状况的时候,已经悄悄地将自己的责任免去,而把这些责任具体地放到了他们的前任身上,然后又把这个责任的根源放到所谓的国家宏观经济制度当中去,从而从本质上使他们全面而又巧妙地推卸了自己应负的责任,然后他们作为似乎与这个灾难无关的人,将这个灾难系统化、理论化上报。由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他们提出的方案被接受。 第二,他们描述银行海外上市的好处之一是补充了资本金,但他们却并不提及在这区区几十亿美金外资进入之前,他们已经说服当局动用几百亿美金的外汇储备资金,剥离了银行不良资产,补充了银行资本金;他们更不会提及为什么不能继续用国内资金替代几十亿美金注入银行。他们在不断地配合美国财长斯诺指责中国国内储蓄率过高的同时,无视国内人民币资本投资饥渴的现实,为外国资本打开大门。 未来10年金融行业产品和利润分布预测图。 他们描述海外上市的好处之二是引入外国银行的管理技术,这更是荒唐。且不论没有任何事实根据说明外国银行不入股就不卖技术给中国;也不论如淡马锡之类的外国资本究竟有何管理的灵丹妙计;更不论外国银行的管理技术高低也未曾是他们选择的标准(华尔街每年公布的管理最佳银行往往并非那几家在中国兴风作浪的国际巨头),只说某行行长日前声称“外国银行并不派员参加管理,因此不会在经营过程中损害及动摇国家对银行的控制主导权”,就能体会出这种辩护与他们讲上市好处时的矛盾是多么显而易见。 他们描述的好处之三是可以避免金融危机。最极端的例子是有专家声称外国资本渗透度增加可以减少金融危机发生概率,并声称1997金融风暴并非外国银行撤资引起,他的意思大概是讲外国资本可以和我们的国有银行同甘共苦吧。这样的荒唐言论还屡屡被作为权威言论引证。 第三,他们有意识地把海外上市同改革开放挂起钩来,对反对他们方案的人,扣上反对改革开放的大帽子;他们也把海外上市同所谓与国际接轨挂上钩,讥讽反对他们方案的人没有外国游戏规则的专业知识。他们把该不该在现行条件下推进海外上市的原则问题偷换成上市融资价高价低的技术问题,然后不厌其烦地用专业术语来暗示他们千辛万苦地替国家卖了个好价钱,至少没有卖低。 第四,他们方案的落脚点,当然是改变治理结构和薪酬体系了。在前者,凡是有中国政治运作经验的人都清楚所谓改变治理结构的主要作用就是加强他们自己占居高层管理岗位的坚固性,以所谓遵守外国游戏规则的董事会对抗国家对核心资源和企业的掌控力,挟“洋”自重。 财富消失的历史教训 中国从18世纪到19世纪经历了长达150年的贸易顺差时代。那时中国日用品对欧洲市场有无可匹敌的竞争优势。由于中国实行银本位,与欧洲贸易以白银为结算货币,贸易盈余就以白银的形式储存起来。此时国内金融市场上的本位币和贸易盈余内在一致。欧洲人当时想方设法地要达到贸易平衡。他们先是在奢侈品输出上下功夫,后来又利用鸦片贸易作为主要的平衡手段,但上述办法都未能解决贸易平衡。 于是欧洲人开始利用中国的银本位,夺取中国金融主导权。办法是在美洲(主要是墨西哥)大肆发掘银矿,铸造比中国本币更精良的银币向中国输出。由于美洲银矿产量超过中国国内,欧洲人就掌握了中国的发钞权,从而掌握了中国金融主导权。他们利用这个主导权,大幅提高银币输华量,导致白银价格大跌,使中国国际贸易历年累积的外贸盈余化为乌有;同时他们利用白银的本位币地位,直接操控金融市场,在短短10年间就把曾经执掌中国金融牛耳的山西钱庄从市场中抹去,使以汇丰花旗为代表的外国银行彻底控制金融市场。 殖民主义者及他们的学者们细心掩盖了历史真相,而以所谓现代银行制度与钱庄的经营水平差距来解释中国金融市场的沉沦。今天,相似的言论不也是随时可见吗?中国民间财富消失的背后,正是金融主导权的丧失。 故事会重演吗? 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又开始进入第二个贸易顺差时代,从现在各种数据分析,这个时代至少还会经历30-50年。因此以美国资本为主的西方资本又开始面临着他们先辈们的同样问题,就是如何平衡对华贸易。 他们的办法变化并不大。先是提高奢侈品对华输出,然后提高原材料能源价格,然后提高工作母机价格,然后利用金融交易技巧(这是他们即便与你合资也不愿输出的经营技术)偷窃中国财富(如有色金属、中航油之类的期货交易),然后强迫接受“知识产权”神话支付高额技术费,最后当这一切都还不足以抵消中国人的辛劳而达成平衡贸易的目的之后,他们再次施展“银本位”伎俩。他们一方面要求提高人民币汇率(近似于提高白银输华量)造成贸易盈余价值下跌;另一方面加紧渗入中国国内本位币市场,以图利用资本收益来平衡贸易。核心是逐步地增加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主导中国金融市场化的方向和方案,引导中国经济的命脉金融体系按照美国市场的需求而“改革”。这个过程虽然不像一百多年前那样赤裸裸,但从斯诺部长竟然无礼地在香河会议上当着中国领导人的肆谈中国应当改进它的国内储蓄结构上看,他们至少是迫不及待的。现在随着中国承诺汇率改革和四大行陆续海外上市,外国资本平衡贸易的目标正在达成。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