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用市场化和国际化破解石油方程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8日 07:14 《中国投资》

  ○ 魏刚

  2005年8月,海棠、麦莎、珊瑚等台风肆虐华东、华南沿海时,一场油荒也随之登陆;而不断攀高的国际油价,更使上海、广东等地经受“无油”的煎熬。与此同时,财大气粗的中海油也在势在必得的优尼科收购案上刹羽而归。

  这一系列由石油引发的事件,折射出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中国石油需求的无奈与困局。也把有关中国石油战略的争论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分别从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角度来破解中国石油走出困局之路。

  据来自中石化的报告显示,近10年来我国的新区石油储量接替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直接影响到原油产量的稳定增长。数年来我国原油的产量基本在1.6~1.7亿吨间徘徊,石油产量年均增速仅为1.75%。然而与此同时1993~2003年10年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却达到6.66%。

  据国际能源机构(IEA)分析,我国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原油缺口将分别为1.5亿吨、1.8亿吨和2亿吨。我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净进口石油已由1994年290万吨增加到2004年1.44亿吨,对外依存度从1994年的1.9%增加到2004年的45.1%。国际能源机构预测,2010年中国石油需求将有一半依赖进口,而到2020年该比例将达60%。

  石油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石油安全是关系到我国在21世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大战略问题。随着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加大,石油战略问题已经十分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

  一个国家的能源政策,若不站在全球的角度去考虑,就不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因为现在所有国家都是整个全球市场的组成部分。在探求我国石油安全危机的化解之道中,一个重要策略就是要让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以市场化手段参与国际化竞争。

  期货市场赢得话语权

  在对石油资源“走出去”战略的理解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周凤起认为主要指两方面:一是要通过建立“石油金融一体化”体系,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积极参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争取国际石油定价的发言权,这将有利于石油生产者、供应者、消费者规避风险。二是要遵循国际石油行业资本运作规律,到海外进行石油开发,占领和拓宽资源渠道,保证中国原油进口的稳定供应,将产油国的政治风波及地区冲突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干扰及影响降到最低。

  在周凤起看来,经济全球化下的竞争已经是实物市场与虚拟市场联动的全方位竞争。当前,不仅国际油市上的操作日趋金融化,期货交易量也已经完全脱离了实物供给量与需求量,而且在其价格波动的背后,国际金融资本已经大规模参与到了实物市场中来。

  在我国逐年增加的石油进口中,90%为现货贸易,由于缺乏石油期货品种,我国石油进口基本采取被动接受国际油价的方式。近年来,一方面,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石油价格连年攀升;另一方面,西方大国和国际垄断集团操纵国际油价,经常让我国的石油贸易陷入高买的价格陷阱,国家利益遭受了重大损失。

  例如,1999年1月到2月,国际油价处于最低谷,中国原油进口297.94万吨,比上年同期反而减少了40%;3月份油价开始大幅回升,而中国的原油进口量也开始回升,当月进口原油433.25万吨,成为1998年1月份以来进口量最大的一个月。之所以出现这一尴尬现象,是由于中国石油外贸公司各自按国家分配的计划指标分月度组织进口石油,互相缺乏信息沟通和协调,而且基本上采取现货交易的方式,从而增加了国家外汇支付压力。

  又如,2003年1月,中国出现罕见的进出口逆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原油进口836万吨,比上一年同期增长78%,而平均价格又上涨了51%,中国为此给国际石油市场多支付了11亿美元。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认为,世界石油价格每桶变动1美元,将影响我国进口用汇46亿美元,直接导致GDP波动0.043个百分点。其中,1999年国际油价上涨10.38%,影响我国GDP增幅约为0.07个百分点;2000年国际油价上涨64%,影响GDP增幅0.7个百分点。由此看出石油涨价对中国经济的巨大负面影响。而且,我国石油供求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越高,我国石油市场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越深,承受的市场风险也就越大,国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也就越被动。

  在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看来,石油价格高涨对中国造成的冲击是当前世界经济整体向好中最脆弱的环节。2004年,中国每天的石油消费量是700万桶,因为油价高涨,中国全年要多支付200亿美元;如果2005年中国在进口石油上所付出的成本超过2004年的话,有可能要支付中国GDP的2%。而美国投资银行高盛则预测油价在2007年内将最高冲至每桶105美元。这无疑对日益依赖进口的中国石油业雪上加霜。

  为此经济学家董辅 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国内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就迫切需要发展期货市场,在许多重要商品的价格形成上发挥中国的影响力。目前,中国有许多资源性产品依赖进口,尤其是石油,由于中国没有自己的石油期货,定价权完全掌握在别人手里,国内公司在参与国际石油市场方面困难很多,用油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因此,他呼吁,尽快恢复石油期货,同时允许更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从事套期保值。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副部长冯飞指出,面对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的现实,一方面要通过海外直接投资和订立长期合同等方式拓宽海外资源供应渠道;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利用期货市场规避价格风险和套期保值的功能,通过在中国发展自己的国际定价中心,把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曾长期从事国际石油贸易的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会长陈浩然认为,我国的石油企业应策略地进入国际市场。在石油交易中,要运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以维护我们的经济利益。

  海外采油化解困局

  在向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挺进的同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陈淮认为,在我国新的石油战略中,重点应当放在如何全方位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竞争中化解市场风险。他认为,中国不能总是“走出去”买油,关键是要利用现有技术和资金到国外采油,充分利用他国的资源,实现石油供应的多元化,规避当前石油集中带来的风险。

  面对中国今后数量巨大的能源进口预期,要及早在获取稳定的海外能源供给上采取战略性对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参与对海外石油富集地勘探开发权的竞争。通过对核心资源的控制,加强对国际石油价格制定机制的话语权。

  根据2005年6月《BP能源统计回顾》,截至2004年底,全球可采石油储量剩余1619亿吨,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179.53万亿立方米,全球还有非常规石油资源(沥青和稠油)约4000亿吨,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等)资源约849万亿立方米。可见全球油气资源丰富,但突出表现在全球的分布很不均匀,这种客观存在的资源分布不均,决定了油气生产贸易的高度国际化。

  2005年10月26日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地方法庭上敲落的一声重槌,标志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对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41.8亿美元巨额收购案最终以完胜落幕。而此次经过艰难博弈所换来的成功,也预示着未来几年我国的海外石油发展格局将发生重大的变革。

  其实,从2005年初以来,中国石油企业就从海外买油向海外采油转变,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海外并购。

  2005年6月,中海油斥资185亿美元现金向优尼科发出收购要约。

  2005年9月传出消息,经过历时一年多的谈判,中石油和中石化共同组成的中国石油投资集团安第斯石油公司将以现金形式收购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厄瓜多尔的石油资产和管道资产,总价为14.2亿美元。

  2005年10月,印度ONGC Videsh计划以6.2亿美元买下安哥拉壳牌旗下18号油田50%的股权,但中国在最后一刻与安哥拉政府达成了协议,促使安哥拉国营Sonan-gol石油公司出面动用其优先购买权,购得壳牌油田后转售给中国石油公司。

  从历次的海外石油资源并购中可以看出,国际油气资源已成为各国争夺的主要目标。本次中石油哈萨克斯坦PK公司收购案虽然最终获得了胜利,但收购之路也是强敌环伺,险象环生。

  在收购该公司之初,中石油就遭遇印度国营石油与天然气公司及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两大劲敌。在最后期限8月15日前,印度国营石油与天然气公司叫价比中石油每股高出1美元。而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也因数年前与PK公司以1:1的股比,合资成立了“图尔盖石油公司”,而自认为本公司有对PK公司的“优先购买权”,要求加拿大的卡尔加里地方法院对中石油的收购要约发布延期禁令。

  可见,中国油企的海外开拓之路举步维艰,但不管怎样,掌握境外油源毕竟是中国石油走出困局的必经之路。正象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董秀成所说,这次收购成功不仅是中国能源战略西移的重大突破,还将帮助中石油得到里海地区的有效能源。这次成功收购PK公司,在实现中国能源来源和供应通道多样化上都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也将进一步扩大中国石油进口的多元化选择。

  经过1999年、2003年和2005年的石油价格波动,人们已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只有掌握油源,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际油市一打喷嚏国内油市就感冒的现状。目前我国油企同海外油源的合作范围已扩展到中亚的俄罗斯、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亚的印尼、缅甸,中东的

利比亚、伊朗、阿曼和中南美洲的委内瑞拉,非洲的苏丹等地。

  由海外买油向海外采油转变,意味着中国石油战略的深入调整。资产收购为我国石油的海外业务发展建立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多元化的战略平台,有助于我国石油企业进入中亚、南美、中东和非洲等全球油气资源富集地区,形成多个海外产油中心,实现海外勘探开发业务市场的多元化。

  以中石油此次收购哈萨克PK为例,交易完成后,中石油的海外探明净储量和净产量都将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其中海外储量将由0.885亿桶油当量猛增到8.66亿桶油当量,增幅达到879%。同时也将使中国石油的油气总储量增长4.31%,油气总产量增长5.41%。

  市场化决胜国际舞台

  纵观中国油企海外展业之路,象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PK这样成功的案例并不多,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油企似乎还不熟悉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

  这次中石油能够成功斩获哈萨克斯坦PK关键在于遵循国际市场运作规律,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在竞争对手剑拔弩张,卖家犹疑不决时,中石油在10月15日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签署合作经营和管理PK项目的备忘录。根据这份备忘录,哈国家石油公司将获得为保持国家对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的战略控制所需PK公司的部分股份,并获得在对等条件下联合管理PK公司奇姆肯特炼油厂和

成品油的权力。这种“双赢互利”的合作方式无疑赢得了对方的欢心,也导致了收购的成功。

  中海油在海外并购战中曾走在中石油前面,其对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的竞购大战,杀得天昏地暗。但是最终敌不住美国国内各种反对势力而英雄败北。其中主要原因,是中海油过浓的政府背景和非市场化的操作手段让竞争对手有机可乘。在竞购优尼科时,

雪佛龙曾利用中海油与政府的关系来大做文章。为此,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在最近表示,减少政府持股将抵制有关中海油是政府能源政策工具而非商业企业的说法。傅成玉的讲话体现了公司的国有性质与公司管理层要求在海外被视为独立商业实体的愿望之间日益凸现的矛盾。傅成玉指出,所有人都认为中海油是国有企业,因此也由政府运营,而事实并非如此。

  就在傅成玉讲这番话半个月之后,中海油海外寻油再次失利,在对澳大利亚GORGON天然气项目的争夺中,被日本的东京瓦斯横刀夺爱,眼看着120万吨/年的LNG气源擦肩而过。据悉,在东京瓦斯尚未染指此项目前,中海油就挥师澳大利亚,与GORGON项目持有者进行积极斡旋,从而使中国对这个澳大利亚最大的LNG项目拥有优先权。然而到2005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LNG迅速从地区市场裂变为全球市场,从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

  此次日本一举拿下GORGON项目,海外媒体评论指出,东京瓦斯赢在用市场价格来购买,中海油输在只是尝试市场价格。据海外媒体披露,东京瓦斯出价7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而中海油只出价4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而此时,国际期货市场天然气价格已飙升至12至14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中海油显然对市场的变化不够敏感,同时也缺乏应对策略。

  在海外寻油路上的一次次跌倒足以使我们重新认真思考相关的政策和模式。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规律以及国际石油市场的风云变幻都是国内油企“走出去”之前需要仔细考量的。

  中国经济刚刚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推广时期,重工业发展和城市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等耗能产品的需求不断升级,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仍将保持强劲的能源需求。国际能源署的一项预测表明,2000~2030年的未来30年间,中国增量石油需求占全球增量石油需求的18%。可以说,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焦点在能源,能源的焦点在石油。

  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如何保证石油的持续供给,走出石油困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课题。中国的石油供给和消费状况以及国际石油市场的格局决定了我们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而只有市场化和国际化才能保证中国石油的海外之路越走越宽。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