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金融应急机制起航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3日 12:07 《财经时报》

  中国第一份《金融稳定报告》的出台,为今后建立金融应急机制提供了先期条件。不过,真正需要防范金融突发事件的关键,是迅速建立金融应急法案

    □ 本报记者 钮键军

  “现在缺少的是武器”。

  如果将《金融稳定报告》看作是中国央行侦探“敌情”的举措,金融应急法则是中国在必要时刻亮出的制胜武器。

  现在,侦查已经结束,“是准备武器的时候了”。

  11月7日,墨绿色封皮的《金融稳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面世。这份25万字的报告向外界表明,中国已经开始关注自己的金融稳定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年上半年,建立中国金融应急机制的呼声一度甚嚣尘上,但随后便归于寂静。

  坊间认为,报告的制作过程是中国央行演练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的开始,这为今后中国形成完整的金融应急机制进行了制度上的摸索。

  措已久

  央行行长助理刘士余透露,该报告从2005年方始撰写。

  但知情者介绍,早在200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就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研究室、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部委组成跨部门小组,对中国的金融稳定形势进行自我测评。

  期间,香港金管局和世界银行的专家多次参与其中。

  2004年,央行在各部门自我测评报告的基础上,制作出中国金融稳定自评报告。彼时的这份自评报告,正是今日登场的《金融稳定报告》。

  央行透露,今后将按年度编写和出版《金融稳定报告》,并将与《货币政策运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年报》一起,成为中国央行的三大重要报告。

  报告的出台也警示,金融突发事件距离中国并不遥远。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全球有93个国家先后爆发了112次系统性银行危机。

  应急机制预演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金融业界发出制定金融应急机制的呼声,但进入7月后,此类呼声突然销声匿迹。

  时隔4个月,央行推出金融稳定报告,这两者之间是否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央行新闻处对此予以否定,“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但央行前参事、中央财经大学教授秦池江有不同的看法。在他看来,金融稳定方案和金融应急法案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知情人士同意秦的观点。在金融应急法案久议不决的情况下,央行推出《金融稳定报告》说明,“至少在体制上,中国金融的各主管部门已经形成了联络机制,这为今后各主管部门联手应对金融突发事件提供了先期条件”。

  据国外经验,应对金融突发事件的政府部门除央行外,还有其他政府机构。这次报告的研究和制定过程,磨合了中国各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机制,这能够确保在突发事件时,各部门协同一致作出反应。

  在这份报告中,央行提出,将建立涵盖各政府部门的金融应急长效机制。

  缺乏武器

  秦池江将《金融稳定报告》看作是央行侦探敌情,而金融应急法则是中国在必要时刻的武器。现在侦查已经结束了,“是准备武器的时候了”。

  在报告中,央行指出,中国金融总体运行平稳,但也隐藏着很多不稳定因素: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如果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出口环境恶化、房地产等行业出现过热,可能会影响实体经济的盈利,最终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上升,影响金融机构和市场的稳健运行。

  同时,由于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发展总体滞后,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

  此外,隐性财政赤字、利率和汇率风险、国际经济金融的不可控因素等都需要关注,以维护金融稳定。

  因此,秦池江认为,金融应急法的出台是迫在眉睫之事。因为金融应急法应属于国家法律,需经中国人大常委会或人民代表大会通过。通常在中国,一部国家性的法律制定周期是1到2年。考虑到时间周期较长,中国有必要从现在就着手制定《金融应急法》。


《财经时报》,中国人首选的经济周报!
全年定价:98元
电话订阅:010—87762866转8011、8017
网址订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