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气层利用还需政策支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2日 09:51 《财经时报》 | |||||||||
辛秀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进行地面开采煤层气试验并取得成功。2003年美国煤层气产量超过450亿立方米;2004年已达到500亿立方米左右,占天然气产量的8%-10%,成为重要的能源资源。
虽然中国的煤层气资源非常丰富,位居世界第二,虽然能源瓶颈已成经济掣肘,但由于技术、资金等制约,开发利用起步较晚,中国的煤层气一直没有实现真正的商业化利用。对这一重要资源的利用刚刚起步。 初具规模 但中国的目光开始专注于这一领域。10月13日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负责人表示,国投公司将开发山西煤层气,未来7年内将投入30亿-50亿元参与山西煤层气、焦煤气的开发。 10月1日,加拿大亚加能源公司与中联煤层气责任有限公司签约,共同开发中国贵州省的煤层气。 中联煤气层公司拥有中国煤层气资源对外合作的专营权。该公司负责人胡爱梅介绍,由于中国的煤储层特征,制约了地面煤层气的抽采,所以,目前仍处于勘探和小范围的生产试验阶段。无论是自营勘探还是对外合作,都没有进入实质性商业规模开发利用,煤层气开发没有取得真正的突破性进展。 但随着科研技术的巨资投入,国有大型煤矿企业和外资的加盟,特别是在“十五”期间,煤层气攻关获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制约煤层气规模开发的障碍正一一突破。 走在最前面的山西晋煤集团,在借鉴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创建了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于本地区的地面煤层气开发技术,目前已有100口新气井实现了正常产气,煤层气综合利用已为企业创收1900万美元。 晋煤预计,到2006年底,该企业将形成年产1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这也将标志着煤层气这一新能源进入大规模开发的阶段。 前景广阔 有关专家认为,随着中国油、气供应缺口的不断扩大,中国的煤层气产业开发时机已到。把瓦斯变为燃气,变废为宝,可以有效缓解能源紧张与煤矿事故频发的局面,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前景。 胡爱梅也表示,尽管中国和国外煤层气资源条件存在许多差异,但是,国外煤层气产业的成功将从技术、管理、政策等各方面给中国的煤层气产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当然,煤层气产业化开发和利用还必须依靠政府在科研、勘探和项目建设上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之前,中国的煤炭企业抽放煤层气仅仅只是从安全生产的角度,把利用放在其次,常常出现瓦斯排空现象。企业一味追求煤炭产量,排放瓦斯的目的也是单纯为了安全,并没有很好地考虑煤层气的开发利用,管网和储配能力存在先天不足。 为此胡呼吁,应重视中国煤层气产业化建设,实现地面开发与矿区抽放并举,尽快建立“先采气后采煤”的矿产资源综合开发新模式,走安全与效益并行之路。国家也应尽快出台针对中国煤层气特点的政策,支持和鼓励煤层气的开发利用。 亟需政策支持 现在最大的障碍是,煤层气的开发牵涉到煤炭企业的利益协调问题。煤层气的开采都在矿区,对井下抽放煤层气缓解了矿难的安全隐患,降低了开采煤炭的成本,提升了煤炭企业的效益,但井下抽放的煤层气其浓度只有30%左右,这样对于相关企业而言,加大了利用难度,缩小了进一步提升效益的空间。 此外,由于电力行业的市场垄断,煤矿瓦斯发电难以上网,使矿井瓦斯的综合利用工作也受到阻碍。各地电力系统以遏制小热电厂为名,在上网、电价和设备利用时间等问题上加以限制,有的甚至向企业征收“热电费”,造成煤矿企业低价卖出发电量,高价买进用电量,自发电不能用的现象,使投资企业望而却步,国家的有关政策也不能得到有力贯彻。 专家们表示,对于这一新兴产业,国家实行的是“收13%,返8%,交5%”的政策。但这不够,胡表示,煤炭企业综合利用瓦斯,应享受“减、免、退”增值税政策,并给予一定补贴。 此外,煤层气产业目前还是“弱势群体”,专家少、企业少、资金也少,国家应尽快完善有关政策,统一规划煤层气的发展方向,统筹一些大型开发项目;也应让政策利于借鉴外国经验,例如,免除企业进口瓦斯综合利用设备和配件的关税。 在未来,还应统筹考虑煤层气和天然气两种资源的市场配置,通过管网把资源和市场联系起来,推动煤层气的发展。胡还建议,新建的煤田,应将采煤和采气并重,矿井建设与管网建设并进。 名词解释 气化煤技术:这项技术包括,先将煤气化成合成气,然后以煤基合成气(一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料,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将其催化合成为烃类燃料油及化工原料和产品,即“煤变油”;而“气变油”,则是直接抽取煤层气(瓦斯),催化合成燃料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