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外交秋收季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2日 09:32 《财经时报》 | |||||||||
曾是沙场秋点兵的季节,北半球的大国领袖们纷纷开始了一年内最密集的外交活动。其中最受世人瞩目的,莫过于中美两国元首的再次会晤。而胡锦涛主席与布什总统在北京会晤前后的穿梭外交,同样引起了观察家们的极大兴趣。 11月8日至17日,中国国家主席对英国、德国、西班牙和韩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在结束对上述四国的访问后,于11月18日至19日出席在韩国釜山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十
胡锦涛本次出访的英、德、西三国,一直是冷战时期美国在欧洲的主要盟国;而在此前后,布什却一直在中国家门口打转。这种巧合,为一些观察家提供了进行某种联想的空间,而一个客观存在现象则是:越南战争以后,在亚洲地缘政治版图上,中美关系的“东西连线”,与中国其他邻国间关系的“南北连线”,一直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此消彼涨的“反比关系”。 随着中美间交流与合作的深入,美国高层鹰派和“精英阶层”对中国的片面认知正在迅速改变。尽管华盛顿的外交政策仍然“鹰”云密布,但赖斯和拉姆斯菲尔德在最近访华后,对华思路却大有“鲍威尔化”的迹象,这使得两国由于“误判”而导致冲突的可能性正在急剧减小。但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威胁”论在美国“中派”及普通民众中的市场份额却有扩大趋势。对亚洲政治版图的稳定性起决定作用的中美连线,正处于寻找方向的“迷茫”时期。 而一向对这一版图只是被动地发生作用的亚洲“南北连线”,却在东西线迷向之时,愈发积极主动起来。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全面启动,而美国和它苦心酝酿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却在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受到空前激烈的抵制。显然,经济的全球化与国家间政治文明的确立,已经使得强邻为患的传统外交理念失去了原先的意义。 由于同样的原因,相对于外交活动中“或许偶然”的巧合,更值得观察家们玩味的,是一些绝非偶然的经济意义上“巧合”。尤其是最近数月以来,中国在能源出击和纺织品贸易争端中取得的几次标志性的成果,均与外交进程有着惊人的同步性:7月胡锦涛主席参加阿斯塔纳上合峰会之后,中石油随即在8月启动了对哈萨克石油公司的收购;9月的胡主席北美之行的次月,加拿大的卡尔加里法院对此案一锤定音;10月底的中俄首脑会晤,则确认了俄罗斯远东石油管线的最后走向。同样,在欧盟轮值国英国首相来华访问的最后一刻,中欧纺织品谈判急转直上,达成协议;而中美纺织品谈判在离布什访华还有10天的时候,便胜利收摊。因此,中国的经济界人士有理由对中国领导人刚刚展开的这轮密集外交行动充满期望。 充满期望的不仅仅是中国人。距离胡锦涛主席的到来还差四天,德国媒体便迫不及待地把西门子“中标”中国高铁的消息泄漏出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