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式生产储油轮(FPSO)是名副其实的海上油田的“动力中心”。FPSO产业的发展,为中海油石油基地集团开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为存续企业发展拓展了新路。
随着中国近海油气产能产量不断增长,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正积极探索油气主业与依托主业存续企业的协调发展。
中海石油基地集团采油服务公司是隶属于中海石油基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基地集团”)的专业服务公司,通过向油公司租用浮式生产储油轮(FPSO),不仅为存续企业的发展开拓了新思路,而且带动了中国FPSO产业的飞
速发展。
经过二十多年不断地探索,中海油在FPSO产业中确立了领军地位。目前共有14艘FPSO在海上油田作业,作业海域的水深从10多米到330米,吨位从5万吨级至25万吨级。
人才优势
中海油自1985年开始研究FPSO的建造,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共建造了3艘5万吨级的FPSO,主要参照国际标准,依靠国内技术力量和人才,通过消化、吸收、改进、创新国外技术体系,锻炼了一批专项人才。至2004年,随着海洋石油事业的发展,FPSO产业向超大型化和专用于边际油田的小型化两个方向发展。拟在蓬莱19-3油田作业的30万吨级FPSO,正是现阶段产业的写照。
中海油的FPSO人才优势,在缩短工期、节省成本、确保质量等方面得以体现。建造“海洋石油112”、“海洋石油113”两艘FPSO时,在时任项目经理姚德彬的带领下,通过有效沟通和协作,突出专业技术优势,体现了“规范、高效、勤勉、和谐”的团队精神,两艘船一次报检合格率、X光探伤检测合格率(RT)、超声波探伤检测合格率(UT)三方面领先于国际标准,工期分别比国际标准提前11和12个月,节省成本近1亿美元。
日臻成熟
建造5万吨级和16万吨级FPSO之后,中海油FPSO产业已日臻成熟。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友谊号”、“长青号”等5万吨级FPSO,吨位级别虽较小,但主要依靠国内自主研发完成,走的是技术自主、装备自主的道路。现阶段,中海油FPSO产业已经联合上海沪东船厂、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上海708所和上海交通大学等一批高校、科研机构与建造单位,不断改革及创新技术,共同研发。目前,FPSO大部分装备和部件实现国产化。以新建的8艘船为例,在总投资额70亿元中,国内采办和建造就达到45亿元,占64%。重点装备,如所有压力容器、泵类、吊机、空压机等,已经实现国产,主发电机和大型流量计等关键设备仍需进口或部分进口。以“海洋石油112”和“海洋石油113”两艘FPSO船体的关键部分——单点主体为例,负责建造的团队,勇于创新,通过不断研究及攻关,率先在国内采用锚链式水下软钢臂系泊系统,仅此一项就节省1400多万美元。
合力优势
近年,中海油领导层一直积极探索符合基地集团实际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道路。2004年底,中海油对原五家跨地区基地公司进行战略重组,成立了中海石油基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并在业务重组的基础上,建立了10家下属专业公司,既可互为补充,突出合力,也可单兵作战,发挥专业优势。作为专业公司之一,采油服务公司即通过向油公司提供FPSO租赁等服务,为今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FPSO建造、设计等方面,中海油全面统筹船体、生产加工模块和控制模块三个核心部分。除船体由国内船厂建造之外,其余两个模块分别涉及工程安装、通讯、化工等领域,还与人力资源、物流、设备维修、环保等产业相关。2004年底新成立的基地集团包括通讯、人力资源服务、采油服务等10家专业技术公司,使基地集团专业公司横向联合,既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又实现了“强强联手”。在FPSO建造和管理方面,步入了全面统筹、协调发展的轨道。
|